【摘要】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自于西方诞生、发展到形成一定体系和规模以来,业已为无数心理病症的患者带来福音。本文以心理治疗的研究现状,心灵关怀的研究现状,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差异,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结合以及对心理治疗未来的展望为顺序行文,探索并总结了心理治疗由医学模式到人文模式转变的发展内在线索,研究了心灵关怀的本质问题,深入剖析了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具体差异及结合的可行性、必要性、现有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开创性地提出了“心灵关怀师”的构想,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对我国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给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灵关怀;医学模式;人文模式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062-03
1.心理治疗研究现状
1.1 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言语及非言语沟通方式如行为训练、音乐、戏剧表演、游戏、手工劳动等,对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给予影响,以消除、矫正或缓解症状,调整患者异常心态与行为模式,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1]。
1.2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辨析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在西方成长已近百年,进入我国也有二十余年。而生活中民众对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一直不甚明晰。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学术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这两个术语是否有区别一直存在争议。
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来访者改变其认识、情感和态度,解决其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2]。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可概括成图表如表1所示。
1.3 心理治疗的导因和目的
心理治疗的导因自然是个体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某些心理病症,主动地希望得到治疗,或是被动地被要求进行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矫正或缓解患者的症状,调整患者异常心态与行为模式,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
1.4 心理治疗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人类演变的发展历程,心理治疗的历史十分短暂,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治疗只有一个短暂的过去——实质上的心理治疗实践从历史的开端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种族和文化中。在心理治疗的前范式时期,心理治疗并未形成一个专业的学科;心理治疗逐渐成型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而直至奥地利神经科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后,心理治疗才有了第一个真正的范式[3]。
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些新的真正不同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体系开始出现。起先是罗杰斯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发展出一种“非指导的心理治疗”。接着在20世纪50~60年代,心理治疗的创新进入一个短暂的爆发时期。一些新的治疗体系如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理性情绪治疗、存在主义治疗、现实治疗、折中主义治疗等纷纷被创造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家庭治疗开始发展。在所有这些后起的体系中,人本主义的体系、认知行为体系和家庭治疗体系,是公认较为重要的体系[4]。
2.心灵关怀研究现状
2.1 心灵关怀的定义
心灵关怀从语义的角度去解释,即是对人的心理、精神的一种关心和呵护。其概念应用范围广泛,尤其是教育领域和医学领域。教师的教书育人,医师对患者的临床诊疗,甚至于牧师对罪犯做的原谅祷告,无一不渗透着心灵关怀的思想。
柏拉图曾用过“techne tou biou”这个说法,意思是“生活的技艺”。“技艺”一词不光指直观的工具和技巧(“技”),也涵盖艺术性的管理和精心雕琢(“艺”)。放在今天,这一说法的意思是,心灵的关怀需要我们以艺术家的敏感,精心雕琢生命的方方面面。心灵并不会自动注入生命,而是需要我们关爱和运用技巧。基督教也有一个专门词汇——cura animarum,即“关怀心灵”。此处的“关怀”有“管理”和“呵护”的双重含义。与之对应,教区牧师并不是医者或治疗师,而是心灵的引导者,指引信徒们度过生育、疾病、婚嫁、危机和死亡等重要关头[5]。
“心灵关怀”并不是类似治疗、修正、改变和调整这样的刚性过程,而是聚焦于眼前的生活,用艺术的技巧去雕琢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精神需求与物质世界自然融合。
2.2 心灵关怀的本质
由上文我们可以总结出心灵关怀的几大特点——非刚性、感性化、艺术化,以及心灵关怀的核心思想——对心灵的关注。而这些与西方人文主义中倾向对人的个性关怀,不谋而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Thomas Moore曾指出:关怀心灵的第一步,是遵奉心灵的显现和运作方式。只有熟悉了心灵的习性,才能关怀心灵。心灵关怀的核心思想——对心灵的关注,即是对人性的关注。只是心灵关怀将关怀的对象从人的个性递进为更加具体化的人的心灵。因此笔者认为可将心灵关怀看做广义上的人文主义在心灵层面的应用。至此得出结论,心灵关怀的本质即为人文主义,属于一种人文主义关怀。
2.3 心灵关怀的目的
关怀心灵的目标并不是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世俗的“心理健康”标准,而是塑造多姿多彩的人生,与社会和自然紧密相连,彼此融合成家庭、民族与世界文化。达到目标的方式也不是“改变”和“调整”,而是与先人和周围的人们建立心灵上的联系。关怀心灵的目的,也并不是解开人生的谜题,而是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3.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差异
3.1 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本质差异对比
本文对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差异的论述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模式上对照前文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辨析;角度方面,选取性质(最本质差异)、工作对象、适用范围、工作环境、所需时间、具体目的等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对两者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研究成果整理归纳为下表及表后文字如表2所示。
3.2 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对“负面现象”的态度差异
对“负面现象”的态度反映了心理治疗和心灵关怀在本质上的巨大差异。
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二分法看待事物,做出非“好”即“坏”的论断;这样简单的两极划分,忽视了某些“坏”的东西的价值。我们之所以给某些经历贴上“负面”的标签,是因为心中潜藏着恐惧,害怕受伤。用简单武断的二分法看待事物,是导致心灵沦丧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所排斥的,或许正是心灵的一个侧面。
这种观点源于荣格的阴影理论。荣格把阴影划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指我们生命中的某些可能性,由于我们的选择,这些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第二类则是绝对的阴影,也就是自然和人性中的绝对的“恶”。荣格认为,阴影使一个人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和丰满性。
对于“负面现象”,心理治疗表现出来的显然是否定的态度——心理治疗即以消除这些“负面现象”为目的。然而矛盾的是,忽视了“负面现象”对心灵的益处,心理治疗仍以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为目标,这无疑揭露了心理治疗在促进人心灵成长方面的局限性。而心灵关怀对“负面现象”持有宽容的态度,它肯定了“负面现象”的积极作用,它认为一些怪异和堕落的行为能投射出心灵的阴影,远比正常行为更能体现心灵的个性。总而言之,心灵关怀较于心理治疗在对待“负面现象”的问题上的认识更加全面。
4.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结合
4.1 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心灵关怀(care of the soul)词语的含义及本义为切入点,来探究心灵关怀与心理治疗的联系。关怀(care)意味着以平和温暖的方式响应心灵的需求。关怀(care)是护士(nurse)的工作,而nurse一词又有护理的意思,正好是希腊文therapeia(治疗)的含义之一。经过如上分析我们能发现,在许多方面,关怀心灵其实就是让“治疗”一词回归本义。Care在拉丁文中对应Cure一词,其含义包括关注、奉献、管理、装饰、治愈、经营、关切、尊崇神祗等。这些含义都与心灵关怀有关。
从心灵关怀的本质为人文主义关怀的角度来看,人文主义和传统心理治疗推崇的科学主义也并不是处于水火不相容的绝对对立面。迈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和繁荣的需要,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整合和统一的要求;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和长远的目标,但是绝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以上启示我们,即便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存在重大的差异,不过二者在词语本义和本质等方面是相通的,因此它们具备进行结合的可行性。
4.2 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的M.Scott Peck认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精神病学已陷入困境。他这样描述道——过去20多年中,美国的精神病学越来越多地使用医学的模式,即更多地关注心理疾病的生物化学方面的因素。
美国精神病学的困境无疑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心理治疗敲响了警钟。它启示我们重视患者的精神经历与运用生物化学手段进行治疗有着同等的地位,甚至更为必要。而心灵关怀的理论主张遵奉心灵的运作方式,提倡用艺术的技巧去雕琢生活。这种关注心灵的思想可以给摆脱当今心理治疗的困境以启迪,甚至能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韦伯对物质趋于丰富,而人的精神生活趋向贫乏的现象作过理论方面的解释:现代化的进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能相互兼顾地均衡发展,造成价值理性的萎缩,亦即人文素养的稀释,人文精神的不振。人们迫切地希望解决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因此,心灵关怀同有与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结合的必要性。
4.3 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结合的未来趋势预估
由上文我们可以总结出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一个内在线索, 即由医学模式向人文模式转化的历程。然而,由于现今人们对精神的一些误解,以及功利之风盛行等各种因素,从心理治疗的某些表现来看(如上文提到的美国精神病学面临的困境),甚至有重蹈医学模式覆辙的趋势。不过从整体的发展趋势上看,笔者对心理治疗继续向人文模式转化,并逐渐增加心灵关怀成分的发展趋势持有乐观的态度。理由如下:
(1)从心理治疗行业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从二十世纪下叶到二十一世纪,各种短程心理疗法迅速发展,各种家庭疗法更是层出不穷。受到学院心理学研究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影响,整合取向的和基于循证的疗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治疗师自称为“折衷主义者”[3]。这说明心理治疗已经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其丰富性和包容性的增强,如今的心理治疗也比其他任何历史时期更有可能探明“治疗”的真理,回归“治疗”的本义。
(2)从心理治疗对象需求的角度分析:正如消费是生产的最大动力,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对象的需求。心理治疗的对象又通常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与其他病症的患者不同,他们的病灶往往隐匿在心灵的深处,或因童年时的某些阴影造成,或为父母的不当行为所影响而形成。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病人,他们不适用于“理性至上”的治疗理念,他们的需求是富有人文精神的“共情”,是能给他们带来身心上的感动的关怀。
5.对心理治疗未来的展望
5.1 “心灵关怀师”
因而笔者在此提出一个构想——“心灵关怀师”可能为现今的心理治疗师发展的下一形态。M.Scott Peck的心理发展理论包含四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但派克医生同时也反复强调了解心理认知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他认为心理认知达到较高阶段的人未必就是最好的治疗师,能够治疗所有人。尽管他的心理发展理论是针对心理治疗师而言的,不过这对于“心灵关怀师”仍有借鉴意义。理由在于支持其观点的论据具有普适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我们总是认为那些走在我们前面的人是智者或领袖;然而,一个人如果比普通人高出太多,我们通常就会将其视作威胁甚至是罪恶。
一句总结,在进行心灵关怀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接受心灵关怀者和“心灵关怀师”的合适性。
5.2 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差异与结合对我国心理治疗行业发展的启示
心理治疗的概念从西方传入国内不过数十年的时间,而较于其已在西方发展近百年之久,我国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尽管社会上许多单位都配有对应的心理治疗人员,不过仍暴露有心理治疗师申请报考门槛低,职能功能不独立,以及公众对心理治疗了解不够甚至有偏见等问题。
6.结语
本文突破大众对心灵关怀的感性认知,深入剖析了心灵关怀的本质问题,得出了心灵关怀的本质为人文主义,属于一种人文主义关怀的结论。在探明了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差异后,深入研究了心理治疗与心灵关怀的结合问题,得出了两者的初步结合为心理治疗由医学模式到人文模式的转变的结论。在讨论两者后期结合时,开创性地提出了“心灵关怀师”的职业构想,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对我国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给出建议,且研究结论对我国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2003.
[2]秦旻.门诊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张沛超.心理治疗的哲学研究--心理治疗的基本范畴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2.
[4]《心理治疗的发展历程》医学教育网http://www.med66.com/web/yixuexinlixue/my1601203459.shtml,2016.
[5] Thomas Moore [美].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M].2011.
论文作者:谭宇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心理治疗论文; 心灵论文; 人文主义论文; 模式论文; 差异论文; 负面论文; 目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