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导管致血行感染的原因与护理对策论文_杨远红

静脉留置导管致血行感染的原因与护理对策论文_杨远红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东清远 511500

【摘 要】目的 分析静脉留置导管致血行感染的原因,并探究护理的对策。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做静脉导管的794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导管致血行感染的原因有操作人员的技术不高,选择的导管材料不佳,进行的消毒不彻底等。结论 要想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院里要定期培训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选择较好的导管材料,同时注意病房的消毒等。

【关键词】静脉留置导管;血行感染;预防

静脉留置导管分为外周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广为使用,然而进行该方法亦引起感染,为探究静脉留置导管致血行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7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做静脉导管的794例患者,其中男400例,女394例,年龄为16-72岁,平均年龄为(40.65±3.58)岁,留置时间为149-371d,平均留置时间为(246.54±4.25)d,其中79例淋巴瘤,占所有患者的9.95%,389例为乳腺癌,占49.0%,198例患者为肺癌,占24.94%,70例为胃癌8.82%,58例为其它肿瘤,占所有患者的7.30%。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查询护理方面的资料,如导管放置的时间、规格、导管尖端的位置等,记录感染的情况及进行对比。

1.3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概述

1.3.1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是指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38℃的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1.3.2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诊断标准:可采用导管样本培养进行诊断,分为半定量培养结果、定量培养结果,两种结果的范围不一样,前者的范围:不小于15cfu,后者范围:不小于102cfu,均有局部、全身中毒的现象出现。

2.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原因分析

2.1 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

2.1.1 将静脉导管置入皮肤,势必会将皮肤损坏,微生物会趁机侵入体内;虽说在插管时会对皮肤进行消毒,但总有小部分未杀灭,该部分微生物也会侵入体内。

2.1.2 导管植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壁沉积,细菌可粘附在上面,迅速形成生物膜包裹,免机体吞噬,形成血栓,进而发展为位移、细菌感染。

2.1.3 接头及液体污染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任何利用静脉导管进行诊断、治疗的无菌技术失误,均可使病原菌通过污染的接头或液体进入腔内定植。格兰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细菌的感染常与输注溶液的污染相关。

2.1.4 内源性污染:细菌来自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细菌可经血流种植在管尖形成的纤维套中而导致感染,常见于ICU长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2.2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

2.2.1 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危险因素是不能左右的,如年龄、患者的基础病及自身免疫力,当患者的年龄越高,基础疾病越严重,患该感染的几率就越大;相同年龄下如患者营养状况不同,他们发生感染的几率也不同,即营养状况越佳,他们患者感染的几率就减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 静脉导管插入的时间不同,他们所感染的几率也不同,植入的时间越长,患感染的几率越大;还有就是插入的位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为3.64%,外周静脉导管的感染为1.58%。

2.2.3 插管的部位及根数:静脉导管插入的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等,不同的部位,患者发生的感染也不一样;在腹股插入发生感染的几率大于胸部插入的感染率;导管根数多着患者发生的感染率高于单根导管数。

2.2.4 导管插入原因:导管插入的原因按病情可分为2种,即急救和自愿,然而插入的原因不一致,他们发生感染的几率也不一样;由于急救插入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大于自愿插入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在急救时患者病情危重,需快速将操作结束,加大了感染的几率。

2.2.5 操作人员的技术:经验丰富的操作员给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发生的感染率低于普通操作者。

2.3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决定性因素

2.3.1 导管的材料 有些材料制成的导管易于病原体的粘附,如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制成的导管与特氟纶、硅胶和聚亚胺脂制成的导管,使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导管易造成细菌的定植和继发的感染;还有一些材料的表面不规则,利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碳酸钙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等病原体的粘附。

2.3.2 感染病原菌的特性与毒力:病原菌的粘附特性是导管相关感染发病的重要机理;金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通常粘附在导管表面宿主的蛋白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一种细胞外的多聚糖粘液,这种粘液可以通过帮助细菌抵抗宿主的防御机制和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来增强细菌的致病性。

3.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护理措施

3.1 操作人员注意事项:在给患者进行操作前,护理人员要穿戴整洁,戴护士帽、口罩,使用消毒液洗手;在给患者进行时使用消毒液认真消毒3遍,消毒区域尽量扩大;护理人员平时不要留长指甲,也不要涂指甲油。

3.2 空气消毒:为尽可能的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护理人员可对病室进行定时消毒,将窗户定期打开进行通风;并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

3.3 定期更换敷料:患者需定时将辅料进行更换,以减少感染发生的情况;敷料有透明膜、纱布敷料两种,前者更换的频率为2周/次,后者更换的频率为2d/次;更换辅料也要根据季节进行,夏天天气炎热,容易流汗,增加了感染率,可适当的增加更换辅料的次数;冬天由于天气寒冷,可适当的减少更换辅料的次数;当置管部位敷料松动、潮湿等应及时将辅料更换

3.4 更换接头及保持接头处无菌:引起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如连接输液器、注射器时消毒不严格、不彻底,肝素帽和正压接头使用后保护不当等,肝素帽的更换频率为3-5d/次,正压接头的更换频率为7-10的/次,每次使用前使用消毒液将肝素帽和正压接头的顶端、周边及螺纹处进行消毒。

3.5 导管部位的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优于颈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用上肢血管少于用下肢血管进行置管;手部血管比腕部和上臂的感染率低;如果可以合适,尽量选择从周围部位插入中心血管导管。

3.6 导管的选择及更换:尽量不要选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制成的导管与特氟纶、硅胶和聚亚胺脂制成的导管;在导管可正常使用且没有发生局部或系统的并发症时没有必要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避免将更换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预防感染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晓燕.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

[2]周浩.重症烧伤患者早期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分析及其选择[D].南华大学,2014.

[3]蔡珩玉.PICC导管在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张媛媛.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预见性护理方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姚莉芳. PICC 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 中华全科医学,2010,8(9):1203- 1204.

论文作者:杨远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静脉留置导管致血行感染的原因与护理对策论文_杨远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