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 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84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瘘穿刺治疗,同时配合全面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84例患者均给予内瘘穿刺治疗,穿刺成功率为99.7%,8例患者拔针后出血,4例皮下血肿,无感染患者,未发现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结论:血液透析内瘘穿刺配合全面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穿刺成功率提升,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血液透析;内瘘术;护理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and effect of internal fistula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84 cases of long-term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all patients were given internal fistula puncture treatment,an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observe the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in this study,84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ternal fistula puncture,puncture success rate was 99.7%,after the removal of the needle in patients with bleeding in 8 cases,subcutaneous hematoma in 4 cases,no infection,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Conclusion:hemodialysis fistula 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Hemodialysis;internal fistula;nursing care
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均属于临床常见重症肾功能疾病之一,针对此类疾病,单纯给予药物治疗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近年来,我国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血液透析治疗等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中,为重症肾病患者等的治疗提供了良好保障。但是,行血液透析治疗前,必须要首先构建血管通路,而动静脉内瘘术是进行血管通路构建的重要手段。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过程中,若不能及时给予科学、有效护理,很可能会导致内瘘闭塞等问题,阻碍持续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开展,不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为了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促进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工作的顺利开展,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84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瘘穿刺治疗,同时配合全面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84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瘘穿刺治疗。84例研究对象中男患62例,女患22例,年龄最小值26岁,年龄最大值77岁,平均年龄56.2±15.2岁。84例患者中包含肾小球肾炎这56例,高血压12例,多囊肾4例,糖尿病肾病10例,红斑狼疮肾病2例。
1.2方法
本次84例研究对象均接受动静脉内瘘穿刺治疗,同时在治疗后给予全面护理干预,详细做法如下:
1.2.1科学选择穿刺点
动静脉内瘘穿刺术对于穿刺点有一定要求,应避免在吻合口位置或者静脉瓣附近进行穿刺操作,以免导致血肿,诱发内瘘闭塞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动脉穿刺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与吻合口的距离超过2厘米,而给予静脉穿刺时,应确保穿刺位置与动脉穿刺点相距8厘米以上,防止因距离过近导致动脉狭窄的发生[2]。
1.2.2内瘘穿刺中的护理
以绳梯式穿刺法于患者血管上方实施轮换穿刺,确保不同穿刺点相距1厘米至2厘米。通过纽扣法,针对数个穿刺点进行有效固定,开展轮换使用。实际穿刺过程中必须要避免采用定点法,而应该要保证整条动脉化静脉受用均等,确保血管粗细均匀防止因固定穿刺或者近距离穿刺导致血管壁出现损伤,或者造成血管弹性下降,甚至诱发动脉瘤等。新瘘管壁通常比较薄,且十分脆弱,初次穿刺时容易诱发皮下血肿问题,因此应将该操作交给高资历护士负责,尽可能实现一次性穿刺成功[3]。
1.2.3动静脉内瘩术后护理
患者接受内瘘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必须要实时监测其临床症状,观察其是否出现渗血、渗液或者其他全身性症状,若发现异常现象,应第一时间告知责任医生,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注意做好手术切口护理,确保患者手术侧肢体处于清洁状态,同时及时更换敷料,保证其清洁及干燥,防止出现敷料潮湿的现象,以免诱发手术切口感染。术后结束后,通过手触患者内瘘位置,观察其是否存在震颤,通过听诊分析其局部血管是否存在杂音。若发现患者内瘘位置有震颤感或者存在大量杂音,应考虑血栓,并检查包扎位置是否过紧,同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若出现切口感染,必须要选择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取安尔碘纱布对患者手术切口位置进行外敷。
1.2.4加强透析后护理
完成透析治疗后,必须要控制好拔针速度,拔针后通过无菌纱布对患者穿刺位置进行卷压,注意压迫位置应为血管进针位置,而非皮肤进针位置,防止造成皮下血肿。压迫力度以穿刺点不出血为宜,同时要能够感受到患者血管震颤。若按压不合理,很可能会导致皮下血肿,造成血管受损或者诱发内瘘闭塞等。通常将压迫时间控制在20分钟至30分钟氛围内,若凝血时间较长,可合理延长压迫时间。
2.结果
本次研究中84例患者均给予内瘘穿刺治疗,穿刺成功率为99.7%。穿刺失败次数为22例,改为给予深静脉置管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有8例患者拔针后出现出血,4例出现皮下血肿,无感染患者,未发现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3.讨论
血液透析属于治疗肾功能重症疾病的常用临床手段之一,该治疗方法在控制重症患者病情方面效果显著。要想促进血液透析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首先构建良好的血管通路,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动静脉内瘘术进行血管通路构建,该治疗手段具备通路通畅时间长、并发症少等应用优势,被视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血液透析患者必须要长时间接受内瘘穿刺,导致其很容易出现内瘘闭塞或者血管内膜损伤等不良现象,造成血管通路出现异常,无法推进血液透析的顺利实施,给血液透析效果带来负面影响。有研究发现,内瘘使用首年出现闭塞需给予重建的占52.6%[4]。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责任感,从穿刺点选择、穿刺中护理、内瘘术后护理以及透析后护理等方面着手,给予患者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尽可能减少内瘘闭塞现象,降低并发发生率,促进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持续、有效开展。本次研究针对所有长期血液透析内瘘患者开展全面护理干预,84例患者均给予内瘘穿刺治疗,穿刺成功率为99.7%,8例患者拔针后出血,4例皮下血肿,无感染患者,未发现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该研究结果与关永莲等人相关研究数据吻合[5]。说明全面护理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总之,血液透析内瘘穿刺治疗配合全面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穿刺成功率提升,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建议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惠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6,01:180.
[2]林华志,赵李晋,谢巧玲,钟森,戴再友.早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6,21:1777-1779.
[3]赵润清.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296-297.
[4]沈华娟.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05:484-485.
[5]关永莲.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保守治疗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08:133-134+136.
论文作者:许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9
标签: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血管论文; 血肿论文; 并发症论文; 闭塞论文; 位置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