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商品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构境及其现实启思论文

齐泽克:商品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构境及其现实启思论文

齐泽克:商品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构境及其现实启思

袁小云

(福建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摘 要 :商品拜物教理论自从进入理论家的视野以来,就一直是个显问题。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进行政治经济学的阐释,这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理论演进逻辑。齐泽克以犬儒主义意识形态重构商品拜物教理论,将商品拜物教构造为结构性误认,以为商品拜物教已经不再是物与物的假象,而是人对物的结构性误认景观,人们明知物的奴役性,但是仍然沉浸于此,主体滑入拜物教的意识形态迷雾中。齐泽克认为只有回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野,才能真正对当代资本主义有效地批判。齐泽克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虽然在理论路径与现实操作存在鸿沟,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拜物教问题具有重要的启思。

关键词 :齐泽克;商品拜物教;精神分析学;政治经济学.

伴随现代文明的进程,拜物教不断渗透人类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商品这个人类创造物日益成为我们的崇拜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着神秘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散发着比桌子跳舞还奇妙的狂想。齐泽克作为当前活跃的左翼学者,对于这样一个重要显问题,他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重构商品拜物教,以意识形态性重释商品拜物教。由此,经齐泽克拉康化重构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呈现为“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构镜。齐泽克对商品拜物教的重释,在理论层面为我们研究商品拜物教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在现实社会层面虽缺乏可操行,但为当前深陷拜物教的人类社会,尤其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反思。

PLCε沉默后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比卡鲁胺耐药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李 罗)(8):761

一 、商品拜物教的演进逻辑

“拜物教”理论肇始于查尔斯·德·布霍斯,后经历人类学、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洗礼。马克思将拜物教理论进行富有哲学形态的改造,并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以其独有的理论演进方式触及拜物教理论。商品拜物教至今仍是学者关注的话题。基于物与人的不同关注点,商品拜物教沿着两条路径前行:一是专注于物,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基本逻辑;二是专注于人,这是精神分析学恋物癖理论的演进逻辑。

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说,对于拜物教这理论形态,其原初形态基于人类学研究。法国历史学家查尔斯·德·布霍斯的《南半球的航海历史》(une Histoire des navigations aux Terres Australes)是对早期航海资料进行人类学研究。他在考察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发现这些原始部落与现代文明有巨大鸿沟,尤其是对具象物的崇拜与对宗教图腾崇拜统一于信仰中。布霍斯将这一现象称为“拜物教”,用于指称这些原始部落信奉的图腾式信仰。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里,图腾式的崇拜是对迷恋物的神秘性的敬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拜物教原初只是人类物恋的对象。它使得原始人的原始物恋成为一种宗教形态,这或多或少弱化了拜物对人的否定性。

自从拜物教进入马克思的视野之后,其意义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拜物教作为原始的宗教,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俨然成为极具现实的人道主义批判。正如夏莹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拜物教已经从“一种被批判的对象,转变为批判的武器”。[1](P20)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论证了“枯树枝”与“树木”的关系。在私利的驱使下,穷人们崇拜的“枯树枝”成为“树木”所有者的“神圣物”,于是,捡枯树枝的行为就变成了“盗窃”。马克思用拜物教来讥讽私利驱使下的人们对财富的迷恋,由此,原始宗教意义层面的拜物教转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层面,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们批判社会现实的一条路向。

[3]中国日报:《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发布〈2017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 http://cn.chinadaily.com.cn/2018-03/01/content_35764646.htm,2018年3月1日。

齐泽克认为:“商品拜物教指的不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而是一系列决定市场交换的‘真实’经济实践结构的假定——在理论上,一个资本家依附于功利主义的唯名论,可是在自己的(市场交换等等)实践中,他却遵循‘神学上的种种奇思怪想’,充当一个思辨的唯心主义者。”[8](P160)可见,“商品拜物教,在齐泽克这里从来不是一种哲学—经济学理论,它就是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拜物教虽然意味着一种蒙蔽,却是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逃离这种方式是不肯能的。”[1](P207)因此,拜物教中的“物”已经无关紧要,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存续。商品拜物由此成为拜物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的奇怪中介。拜物“物化”变成双重的。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在“物的关系”中物化;另一方面,物作为符号化物质化形式而存在。拜物教已经“幽灵化”了,它所确定的物质性也逐渐解体,拜物的物质化本身的逐渐消失。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是一种虚假意识,而且还有效地构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幻象。

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商品生产的逻辑来讨论拜物教的社会构成及其后果,是一种社会症状阅读。卢卡奇、阿尔都塞、鲍德里亚等在物、意识形态和劳动等维度展开了不同的讨论方式,对物化、文化工业、科技发展等问题进行批判,体现了批判的立场和精神。精神分析学家们则从主体欲望的运作来讨论“物恋癖”的心理机制及其效果,是一种主体症状阅读。精神分析学的“物恋癖”关注点恰恰不在于对象化的客体。而是恋物的主体。它注重主体为何会痴迷于恋物式生活,以及主体在这种恋物式生活中咋样实现欲望的替换,由此实现主体对物的认同等等。在齐泽克看来,这种“物恋癖”只是在欲望对象上的空洞化,不得不向对象退行,难以回答符号化商品的崇高性。同时,齐泽克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专注于物的拜物教理论演进逻辑仍然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回答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幽灵化的拜物教问题。齐泽克认为只有在存在论层面解读拜物教理论,才能真正揭开拜物教真实的面纱。

正如汤姆·罗克曼所说:“马克思的兴趣不在于现代工业社会本身,也不在于抽象概念,乃至静态的、自我保护的、自我平衡的体制,而是在于与人类实现人的目标有关的现代工业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情形。”[3](P196)马克思对拜物教这一理论的揭示是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的细胞开始的。商品是人们进行物质生活欲求品,从使用价值层面来说,商品具有质的差别。但是,“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抽去。”[4](P50-51)这样,马克思抽去了商品的具象化物性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理解商品,深入到抽象化的商品价值层面解构商品,超越了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认知,从“可感知的物”转向“可感知有超越感知的物”,揭示商品奴役人们的神秘性所在。由此可见,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性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根源。马克思还进一步深入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揭露商品拜物不是来自表象令人着迷的使用价值和可感知的价值,而是商品形式本身。马克思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又超越的物或社会的物。”[4](P89)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体的拜物景观是劳动产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所致。但是,商品却以物物交换的形式掩盖了这种特有的社会属性,于是,在资本的逻辑社会里,人们愈加陷入商品拜物教。众所周知,劳动产品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才成为商品。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之后就以物的形式构建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品拜物教日益将人们罗织在商品的网络中。如今,人们不仅仅是沉浸在商品拜物教世界,还深陷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幻境中。马克思说:“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4](P113)“资本不是物,而非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5](P644)可见,马克思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物与物、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商品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被这种表面现实所遮蔽。因此,只有剖析和批判这种拜物教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商品和资本对人的物化和奴役,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虽然玉米根系发达,适应性较强,肥沃和贫瘠的土地均可种植,但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对于玉米的优质高产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玉米的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其生长过程中会从土壤内汲取大量的水分和营养,所以要尽量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来进行种植,播种前的整地是为玉米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能够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中水分利用效率。整地时要挑选地势平坦的地块,土壤层要深厚,地表土质细碎、平整,没有杂物,为开沟、起垄、播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商品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解析 :齐泽克的构镜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历史的产物,且以物的形式呈现某一特定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由此,马克思认为拜物教的秘密源自商品的形式。马克思如是说:“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4](P90)由此,马克思从商品形式入手,揭示物背后隐藏人的关系,并揭开商品拜物教的奴役主体的神秘面纱。但是,对于齐泽克来说,仅仅关注对物的崇拜还不够,还要更为深入追问被迷恋之物为何以这样一种呈现方式。基于此,齐泽克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遭遇精神分析学,尤其拉康,开拓出拉康化构镜的不同路向。他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幻想的瘟疫》等文献中充分论述了拜物教理论。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崇高客体》的“马克思怎样发明了征兆”中从结构性误认角度重释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在《幻想的瘟疫》“拜物及其兴衰”中着重解读拜物教的“物恋”机制。由此,齐泽克展开对结构性误认的拜物教与“物恋”机制的拜物教意识形态性的批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有效批判。

齐泽克认为,随着拜物的幽灵化,它的存在变得无孔不入,主体已经无法逃避它的掌控。正如齐泽克所说:“从一开始,主体就将他的信仰通过纯粹表象置换到大他者之上……主体就利用了一些去中心化的他者,将这种信仰转嫁给这些他者。”[7](P129)因此,主体从来不曾真正相信大他者,可是他又需要通过大他者来填充主体被物化的裂缝。这种替换在现代资本主义物化社会里愈来愈普遍。正如葬礼上被雇来的哭棂人,现代情景剧中的“灌装笑声”和西藏的转经筒等等,都是在替主体表达各种情绪、行为和思想。所以,“拜物既是自在的虚假表象,又是对这个自身施加的一些它所陌生的精神维度。”[7](P117)由此,齐泽克认为,在马克思视野中人与人的关系遮蔽在物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被大他者的替换的结构性误认所构筑一个虚幻的图景,且每个人深陷其中享受这这种景观。因此,商品拜物教已成为“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拜物景象,齐泽克提出“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号召。齐泽克认为“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对资本无偿占有剩余劳动的结构性误认进行解蔽,从被替换的“虚假主体”入手,对商品拜物、货币拜物和资本拜物进行拜物幻象的层层剥离,发现拜物教幻象的“真实”本身。可是,资本拜物教的神秘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所致,还是“虚假主体”自身深陷物的奴役所致呢?齐泽克并没有沿着马克思关于资本生产总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而是借助拉康的分裂主体重构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化。因此,寻找商品拜物教的出场路径,对于齐泽克来说,也是难题。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136)换而言之,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世界”。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不是黑格尔的“精神即现实”,而是“社会即现实”,其落脚点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在马克思那个工业化时代,政治经济学已成为一门显学。如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等等,他们都关注社会现实,构建了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可是,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他们仅仅停留在物与物的关系上,忽略了人与物的关系,使其批判方法缺乏历史关照,只是抽象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社会批判性,无法揭开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也无法找到社会现实解放的路径。因此,马克思专注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露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深刻的批判。

齐泽克认为,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源自一种误认,这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相似。由此,齐泽克从精神分析学的维度对商品拜物教理论做了全新的解读,形成了拉康化的构镜。齐泽克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特色并不在于以物代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假定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形式’)”[6](P32),相反,“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性误认关系。在这样的误认下,它关切结构网络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网络的效果,表现为某一构成因素直接财富,而且好像这个财富也属于各种因素关系之外的某一因素”。[6](P32)可见,齐泽克认为商品的拜物在于商品与其他要素的耦合。这种偶然的耦合形成了结构性的误认,导致主体滑入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构镜。既使我一清二楚,但我坦然为之。正如齐泽克指出的那样,“在商品拜物教中,某种商品作为一种‘通用等价物’起作用这一事实被(错误)理解为它直接的伪自然属性……”[7](P121)

致歉也存在正式与不正式的区别,不正式致歉通常是用在亲朋好友、爱人、熟人之间,它的目标用来消除误解,解除隔阂。正式的致歉通常用在国家和国家间,媒体和大众间。例如:波兰总统通过媒体,向遭受迫害的犹太人致歉。

三 、齐泽克拜物教思想的批判性启思

对于拜物的批判,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并由此展开对商品拜物的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解构,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以及主体性的现实生活进行改造。齐泽克的“重返政治经济学批判”无意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是通过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借鉴佐恩·雷特尔的商品形式无意识进行理论构建。齐泽克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重新诠释,过于注重商品形式,而对资本的解读,又过于注重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主体”的境遇,认为主体将永远滑入结构性拜物的构镜中。物对人的奴役,最为重要的根源在于人将物视为崇高的客体。由此,齐泽克认为,主体愿意沉寂于这种“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镜像中,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开出意识形态批判路向,甚至认为通过“非暴力”的政治叙事以达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之路”。可见,重返“政治经济学批判”成为齐泽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方法和价值指向。可是,齐泽克商品拜物教的拉康式精神分析路向只是理论批判,并不能在现实社会提供真正有效的解构路径。齐泽克把商品形式的重要性过于强调,尤其追求商品的意识形态化对社会存在的结构性创建,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有实质性批判。这种批判路径依然沿袭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价值旨归。齐泽克深陷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的迷雾中,终究难以逃脱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现实无力诉求之嫌,这是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

齐泽克的拜物教主要对拜物教中作为主体的人的欲望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矛盾,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现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层面及人的现代化问题。齐泽克认为,在当今的商品拜物教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球化资本的犬儒意识形态性。主体不再是马克思话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而是物代替主体信仰。商品拜物教是主体对客体的出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今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就是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虽然不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但是仍然看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双11”购物节使我们愈加变成剁手党、“抖音”、“快手”的娱乐至死手机控、G(搞)D(地)P(皮)经济现象等等,这些已然使我们深陷拜物教的幻境里。面对这些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当代价值。齐泽克的重返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只是理论的幻象,对于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只有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考量,解决人的切实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中国现实和发展实践,认真研究和回答新时代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学思想,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共享经济,以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目标,这无疑是对新时代市场经济物欲主义的解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以GDP为唯一指标,而是要以人民福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能源消耗等全面综合考量,还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全面从严治党,等等。这些思想的根本逻辑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逻辑,是对资本主义整体性批判的当代构建。如:精准扶贫、共享经济、共同富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欲崇拜的解构。全面从严治党,是对权力崇拜的消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和用好政治经济学。”可见,面对当前社会依然存在的商品拜物、权力拜物,货币拜物等现象,必须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从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上消解资本主义拜物教现象,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之,齐泽克的拉康式商品拜物教理论重构,延伸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研究路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体迷恋商品背后的“无主体性”原因。但是,齐泽克只是抽象地继承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精神。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景观,齐泽克拒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现实解放之路,而是诉诸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暴力”批判逻辑,甚至主张政治叙事,以神性暴力(本雅明)和“什么都不做”的暴力(巴托比)颠覆资本主义的拜物秩序。齐泽克的精神分析学语境的商品拜物教尽管辐射出更为宽广的社会批判视野,但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犬儒主义化难免步入后马克思主义现实层面无力感的泥沼中。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逻辑,从社会制度上解构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结构,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1] 夏莹.拜物教的幽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隐形逻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汤姆·罗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M].杨学功,徐素华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光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 齐泽克.幻想的瘟疫[M].胡雨谭,叶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 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M].季光茂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Catholic Family Education :Spreading of Western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Ming and Slavoj Zezek :Psychoanalytic Context of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It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YUAN Xiao-yun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Abstract :The theo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roblem since entering the vision of theorists.Marx's politi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ommodity fetishism has become the evolutionary logic of Western Marxism's fetishism theory.Žižek re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 with cynicism,and constructs the material fetishism into structural misunderstanding.So that,Commodity fetishism is no longer an illusion of objects and things,but a structural mis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People know the slavery of things,while they still immerse themselves in it.The subject slides into the fog of ideology in fetishism.Žižek believes that only by returning to the critical vis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we can truly criticize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m.Although Žižek’s commodity fetishism theory has a ga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reality,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etishism issue in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Žižek;commodity Fetishism;psychoanalysis;politic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 :B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80X(2019)01-0017-05

收稿日期: 2018-08-29

基金项目: 福建省2016年度社科项目“齐泽克:拜物教的精神分析维度研究”(项目编号:FJ2016B148);福建工程学院2015年度基础研究项目“齐泽克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研究”(项目编号:GY-S15088)。

作者简介: 袁小云(1978—),男,江西新余人,福建工程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责任编辑:周 淳)

标签:;  ;  ;  ;  ;  

齐泽克:商品拜物教的精神分析学构境及其现实启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