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价值缺失”呼唤“真回归”--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_数学论文

直面“价值缺失” 呼唤“本真回归”——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真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情境论文,缺失论文,直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奋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成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之处,必须加以肯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许多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意义的理解上还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甚至出现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伪现象。因此,还课堂教学情境一个本真面目,是我们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直面情境创设中的价值缺失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做数学的快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曲解了“创设情境”的真正含义,把它仅仅看做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手段,而忽略了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当前,情境创设“变味”“走调”数不胜数,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价值缺失。其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雾里看花”:偏离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它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的欲望,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于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却不够明确,为了情境的创设而创设情境,情境中出现太多与学习目标无关的干扰信息,致使学生“雾里看花”。

比如笔者曾观摩过《总体特征数的估计》一课。上课开始,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男女的“圈套”比赛。要求是这样的:男生4个,女生5个,每人套15个,看哪一组套的准一些?当老师一宣布“开始”时,学生就开始激动,只要看到套进一个就手舞足蹈地齐喊:“耶!”,如果没有投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齐声叹息:“嗯!”,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投进与没有投进上,无暇思考“那一组套的准?”这一关键问题。比赛从开始到结束足足用了15分钟。

此案例,教者确实试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但遗憾的是课上过多的非教学干扰信息弱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课上的热闹偏离了教学目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到底有多少价值呢?

2.“隔靴搔痒”:游离教学内容

“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它能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情境”,不能一味追求多媒体,以此替代学生的亲身体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这对于需要学习的内容,只能是“隔靴搔痒”,游离其外了。

比如在公开课上,有些老师总喜欢将教学的内容及习题的解答一一展示在课件上,并配上鲜活生动的画面。这种教学形式看起来有趣热闹,似乎遵循学生的心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实际上学生却成了观众,没有思考的空间,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生拉硬拽”:脱离生活实际

真实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而且它最接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去关注问题。但是许多老师情境的创设未能联系生活实际,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情感、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框框之中。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情境创设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及与现实生活类似的真实的情境,以调动学生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二者不应相悖,有时我们可以采用逼真的“虚拟化”的情境,因为“虚拟”不等于“虚假”,它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然而,当前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存在着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有的教师认为无论什么课都要安排一个情境创设的环节,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于是,生拉硬拽、绞尽脑汁地设想甚至捏造不符合常规的情境的现象屡见不鲜。显然,这样的情境成了与生活实际相悖的刻意杜撰,严重缺乏现实意义。

4.“故弄玄虚”:背离学生心理

由于学生受特定的年龄、心理和知识经验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不一定能按老师所预设的那样去理解教学内容,注意力往往被动态的、形象直观的运动情境所吸引。所以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除了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去努力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从而完成对新意义的构建,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谐统一。

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情境创设内容单调、主体单一、情境功能狭窄等问题。有的老师创设的情境只是一味展示自己的才华,没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有的教师总喜欢“故弄玄虚”,任意拔高要求,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凡此种种,都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严重背离了学生的心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实际有所变化,并赋予情境一定的时代气息,不能机械地重复或照搬。

二、途径探寻:呼唤情境创设的本真回归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难道仅仅是为了“有趣”,给数学教学“精美包装”?抑或是“有味”,给数学教学“添油加醋”吗?非也!情境创设的“本真”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需求,亲历学习过程,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积累数学和运用数学,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呼唤“本真”教学情境的回归。

途径一:追求自然,贴近生活实际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任何情境创设都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彰显“自然”。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该怎样彰显“自然”呢?一般来说,教学情境创设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有趣的事物作情境或与学生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表现的形式多样。当然,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以“直线与平面垂直”为例,一位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的教师为了对定义的构建,创设如下情境。

情境1

1)观察

①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高楼的侧棱与地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请把自己的数学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③请将①中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2)归纳

①思考: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②多媒体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

③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上述情境真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状态,创设了自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留足了学习时空,自然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自然、真实和有效,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数学。

途径二:崇尚情趣,加强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健康的情感参与,就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情境的“情趣”,不仅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兴趣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只要适时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崇尚情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最优化的学习情境,让他们亲历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曾经听过一节课,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课题时,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情境2 一天,孙悟空正在家中休息,猪八戒前来借钱:大师兄,借给我老猪10000元,一个月后,我加倍还你!孙悟空笑笑说:八戒,我借10000元给你,不要你加倍还我,我只要你今天开始,第一天还我1元,第二天还我2元,第三天还4元,以后每天还前一天的2倍,连续还15天就行啦!猪八戒非常高兴,认为占了很大便宜,连连称谢。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说:“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孙悟空真会让猪八戒占便宜了吗?怎么计算呢?”

老师问题一提出,看得出学生就带着极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演算和探究中去了。

为什么这个情境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我认为:首先是新颖有趣的角色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能针对教学情境,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孙悟空真会让猪八戒占便宜了吗?怎么计算呢?促使学生展开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将数学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途径三:聚焦成效,关注价值追求

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它应有利于解决数学学习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应有利于精神的提升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始终指向精神的提升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追求呢?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考虑教学实际,精心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

以“球的体积”这一课题为例,我曾听一位特级教师精心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情境3

师:凭我们的经验能不能求一个球的体积呢?

生:方法1:可以将一个球放入盛满水的容器,排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球的体积。

方法2:可以先称出球(实心球)的质量m,根据(其中P是构成球的物质的密度要已知)。

师:很好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对每一个球体都适用吗?比如,地球可以认为是一个球,能用这种方法来算地球的体积吗?

生:看来,只有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才好呢!

师: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你们能不能先猜一猜球的体积公式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式子呢?

生:因为球的大小只与半径有关,所以可猜想球的体积一定关于球半径R的式子。联想到圆的周长C=2πR,圆的面积,可以猜想球的体积可能是关于R的三次方的式子,即,m是与π有关的常数。

师:很有见地的猜想。如果猜想不错的话,又如何来确定m的值呢?

生:可以多做几次“将不同球放入盛满水的容器,排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球的体积”这样的实验,估算出m的值。

(教师给予肯定,但同时指出不够准确。)

师:你们以前见过与半径有关的几何体的体积吗?你能想出与它有类似未知量的问题吗?(G·波利亚语)

生:有。圆柱体的体积和圆锥体积

师:球的体积与圆柱体的体积和圆锥体积能比较吗?

生:为了能进行比较,可以取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及球半径都为R。球的体积可能是关于R的三次方的式子,而圆柱体的体积和圆锥体积是关于R的二次方的式子,可取圆柱和圆锥的高为R的倍数,为了便于球容于圆柱,所以可取圆柱的高为2R,同时取圆锥的高为2R。

于是,师生共同做了以下实验:“将底面半径为R高为2R圆柱放满水,将半径为R的球放入圆柱内,而水溢出,取出球,圆柱中还剩下的水正好倒满底面半径为R高为2R圆锥”,从而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体积公式,而是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陷入探求的“痛苦”状态,引导学生品味数学和做数学,使学生在潜心探究中浸透的思想和情感,实现了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思维和精神永远是数学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思维缺乏生气灵性,离开了思维的精神空洞乏味。数学教学要处理好思维和精神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增加思维灵性,提升精神悟性,使数学学习真正为学生打好“思维发展”和“精神提升”的基础。

综上所述,“自然”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情趣”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成效”是情境创设的价值追求。只有创设自然、情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精神乐园。因此,新课程呼唤“本真”情境。

标签:;  ;  ;  ;  ;  ;  ;  

面对“价值缺失”呼唤“真回归”--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