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国际市场势力的拓展——以浙江鞋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国际市场论文,浙江论文,鞋业论文,势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浙江鞋业出口额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率,2006出口额达到32.13亿美元,占全国鞋业出口总额的13.94%,浙江已成为中国四大鞋业出口生产基地之一。然而,在出口额持续增长的同时,浙江鞋业的出口价格却不断走低,而同期意大利鞋业出口价格却保持稳步上升,两者形成鲜明反差(图1)。令人担忧的是,浙江鞋业出口的“价跌量增”态势仍在加剧,至2006年2季度,浙江鞋业出口单价已下滑至2.71美元,仅相当于同期欧洲鞋业出口单价的十分之一。出口贸易的“价跌量增”现象对浙江鞋业的发展造成了双重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盈利能力弱化,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制约了鞋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低价竞争使浙江鞋业所处的贸易环境日趋恶化,贸易摩擦不时发生,如欧盟的反倾销措施、西班牙烧鞋事件、俄罗斯灰色清关事件等等。浙江鞋业出口面临的发展瓶颈已引起理论界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
图1 浙商鞋业与意大利鞋业出口单价的比较(1998-2004)
资料来源:意大利国家统计局(ISTAT),宁波海关统计数据
目前国内外有关鞋业国际竞争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全球价值链为分析工具,围绕“地方鞋业集群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升级”展开。代表性研究有:Bazan & Navas- Aleman(2003)分析了巴西的Sinos Valley鞋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的融合问题,Alessia & Roberta(2003)研究了意大利Brenta和Barletta等鞋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模式[1]。谭文柱、王缉慈、陈倩倩(2006)分析了鞋业的国际空间转移,探讨了浙江鞋业集群如何实现升级[2];朱允卫、黄祖辉(2006)针对浙江制鞋企业的国际化现象,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证分析[3]。赵伟、秦政强[4] (2005),朱允卫、董美双[5](2006)从鞋业全球价值链的特征出发,研究了浙江鞋业面临的困境。现有研究往往将浙江鞋业出口面临的困境,归因于产业或集群的过度竞争及技术水平低下。实际上,经过十余年的资本积累与技术改造,不少浙江制鞋企业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企业已成为海外知名品牌的贴牌制造商,然而,浙江鞋业整体的出口价格水平并未随着技术能力的提高有所改善。
笔者认为,浙江鞋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陷入低端锁定,体现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地方产业所普遍面临的困境。其根本原因绝不仅是技术水平本身,还在于缺乏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国际市场势力。本文正是克服了现有研究在把握国际竞争动态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富有新意地从国际市场势力的视角切入,以浙江鞋业为例,探索地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升级、增进分工利益的具体思路与模式。
二、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理论理解
(一)动态分析视角下国际市场势力与创新的互动
在新古典范式下的静态分析框架中,市场势力作为“一个或一群企业持续地将价格维持在边际成本之上,即使价格上升但销售量不会因此大幅下降的能力”(Utton,1995),往往被视为资源配置无效率的诱因(勒纳1934;Bain,1941)。此类观点忽略了市场势力在动态竞争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熊彼特(1942)、哈耶克(1948)等都对此进行了批判。熊彼特(1942)明确指出,市场势力是“防止企业创新被迅速模仿和利润受到损害的能力”;Kizner(2000)认为,企业正是为获取市场势力、赢得超额利润而不懈地竞争,企业家抓住利润机会的行为理应受到市场势力的激励。基于动态分析视角,市场势力不仅保护了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合理收益,也构成了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市场势力理论研究正迅速向开放经济延伸,国际市场势力成为产业组织理论、国际经济理论的研究热点。观察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事实,不难发现,持续成长的国际性产业集群,正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增进国际市场势力,再凭借国际市场势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势力与创新能力间的互动演进正是大量跨国公司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奥秘所在[6](张小蒂、朱勤,2007)。
相反,某个地区(国家)的某一产业,如未能建立起国际市场势力与创新能力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就很难在全球竞争中立稳栖身之地。以下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基本特征和竞争态势所作的分析正验证了这一点。
(二)采购商驱动型价值链中的竞争态势
Gereffi(1999)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概念基础上创立了全球价值链理论,他将全球价值链区分为生产商驱动型(Producer driven)和采购商驱动型(Buyer driven)两类。前者由控制关键技术的制造商协调整个生产网络,在汽车、航空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较为普遍;后者由大型零售商、品牌商和营销商等(统称为采购商)控制分散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网络,在鞋类、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为普遍[7]。采购商驱动(Buyerdriven)型价值链存在三方面的不平衡性:一是高等要素(Advanced factors)在价值链环节间的配置极不平衡。海外采购商作为鞋业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Leading Firms),采取俘获型(Captive)治理模式(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①,对研发设计、市场信息、品牌渠道等高等要素实施了严格控制;发展中国家制造商往往只拥有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基本要素(Basic factors),作为被治理者,仅能发展有形生产能力,普遍缺乏无形竞争能力。二是附加值在价值链环节间的分布极不平衡。价值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商业资本而非产业资本,附加值主要由控制了设计、品牌及流通环节的海外采购商创造,中游制造环节产生的附加值极为有限。三是分工利益在价值链环节间分配极不平衡。处于商业流通领域的海外采购商,凭借对市场的绝对控制获得了价值链中的主要分工利益,而处于从属地位的生产商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
俘获型治理模式下,海外采购商出于防范制造商提升竞争能力的考虑,有意识地限制设计、营销和品牌等知识资产在价值链中的流动,约束制造商在设计、营销和品牌方面的升级[8] (Schmitz & Knorringa,2000),从而造成我国劳动密集型地方产业国际市场势力缺失状况日益严重。一方面,被锁定(Lock- in)于低端制造环节,仅能维持微利经营,缺乏提高研发设计水平所必须的资本积累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未能拥有完整的国际营销网络,只能被动接受采购商的订单,成为无奈的价格接受者。因此,大量企业被迫采取“消耗战博弈(War of attrition)”式的内耗性竞争,出口市场秩序难以得到有效规范,“价跌量增”现象从而无法避免。
(三)地方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对全球价值链中竞争态势的分析,可以发现,居于中游的劳动密集型地方产业受制于俘获型治理模式,无法有效向价值链上下游环节升级,从而陷入“创新能力弱化一市场势力缺失”的恶性循环。因此,要突破当前困境,实现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Price maker)角色转变,就必须创新性地整合全球经济要素,形成相应的市场优势地位——即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由此,笔者提出劳动密集型地方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基本思路是:“依托资源整合方式的创新,突破俘获型治理模式,推动价值环节的功能升级,构建与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国际市场势力”。具体而言,地方产业提升国际市场势力应遵循以下路径:以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经营模式创新等)为手段,整合全球的经济与技术资源,主动实现向设计、品牌、渠道等环节的功能升级,在市场竞争中争取相对主导地位,从而持续获取利润,最终形成国际市场势力与创新的良性互动。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与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国际市场势力既是动态竞争的合理结果,又是创新效率增进和竞争过程动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浙江鞋业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模式分析
经济理论的探索往往滞后于真实世界的发展,应该看到,现有理论研究并没能为劳动密集型地方产业明确指出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思路与模式。但是通过对浙江鞋业的考察,可以发现部分企业已经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国际市场势力拓展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国其他劳动密集型地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突破“量增价跌”的困境,增进分工利益,是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对资源整合方式的创新是浙江鞋业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基础,根据资源整合方式的创新路径差异,笔者将浙江鞋业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模式界定为“联盟型”、“网络型”、“技术型”、“海外制造型”四类。其中,联盟型和网络型模式是向全球鞋业价值链的下游,即品牌、渠道环节延伸,技术型拓展是向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延伸,而海外制造型拓展则是将基于本土要素价格的比较优势延伸为国际化制造的竞争优势(图2)。
图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市场势力拓展路径
(一)联盟型拓展模式
联盟型拓展模式是指企业与海外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利用海外联盟伙伴的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势力。例如,浙江奥康集团与意大利GE0X公司于2003年开始结成战略联盟,奥康能够有效利用GEOX的全球销售网络,在世界范围内以更为有利的市场价格推广奥康的自有品牌产品[11]。采取联盟型拓展模式,浙江制鞋企业借助与战略联盟伙伴的渠道互换,不再一味受制于海外采购商,从而有效提升国际市场势力。实施联盟型拓展的本土企业必须具有广泛的国内销售网络和富有竞争力的制造体系,才能吸引富有实力的海外合作对象;其战略合作伙伴也往往是发达国家的领先型跨国公司。
(二)网络型拓展模式
网络型拓展是指企业招募海外华商加盟连锁专卖门店经营,依托华商资源构建网络化、规模化的海外销售渠道,切入终端消费市场,从而直接掌控商品价格的制定权。康奈集团是网络型拓展模式的先行者,自2001年1月在法国开设第一家专卖店以来,康奈已在美国、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开设了100余家专卖店。利用海外华商熟悉当地市场需求和经营环节的优势,康奈有效地突破了国际“市场隔层”,通过统一形象、统一配送的国际零售网络,提升了国际市场势力。网络型拓展模式要求本土企业具备丰富的连锁商业运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国际化品牌运营能力和便捷的海外物流体系。
(三)技术型拓展模式
技术型拓展模式是指企业把握世界鞋业产业转移及竞争格局变化带来的机遇,实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海外鞋业的研发、设计资源;或是在海外鞋业技术高地新建研发中心,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市场势力。例如,浙江哈杉鞋业于2004年8月收购意大利WILSON公司90%的股份,在保留WILSON公司研发团队的基础上,投资220万欧元,组建了HAZAN- WILSON鞋类研发中心,以开展面向海外市场的研发与设计。
研发设计能力是浙江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浙江制鞋企业在设计上主要以模仿海外款式、风格为主,难以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设计优势,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能能帮助企业有效利用海外研发资源,突破在国际分工中的被动锁定,形成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尤其是以技术获取为目的开展的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存在一定投资风险。因此,实施技术型拓展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海外研发管理能力和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四)海外制造型拓展模式
海外制造型拓展模式是指企业突破对基于低廉要素价格形成的比较优势的依赖,在海外设立制造工厂,形成全球制造的竞争优势。例如,浙江好兄弟鞋业于2001年在埃及成立全资子公司,将国内工厂生产的半成品组装为成品鞋。这种跨境生产组织方式,既充分挖掘了浙江产业集群中社会化大分工的独特优势,又通过海外制造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好兄弟鞋业在东道国设立制造企业,能促进当地的就业与税收,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为市场势力的拓展提供了保证。2006年,好兄弟鞋业产值达到2,400万美元,已成为埃及市场占有率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制鞋企业。海外制造型拓展模式的投资东道国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制造商必须具备良好的跨境生产组织能力,熟悉东道国法律、制度和投资环境。
虽然这四类模式存在不同的特点与实施条件(表1),但都遵循着本文提出的拓展思路,成功突破了海外采购商构建的俘获型治理模式。此外,不同拓展模式间还存在着互动的正反馈作用,如联盟型拓展和网络型拓展模式,通过增强企业海外市场的控制力,有助于企业紧密把握海外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从而能推动技术拓展模式的成功实施;而技术拓展模式则可增强企业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网络型拓展能力的提升。
四、结论
在当前国际分工中,国际采购商采取俘获型治理模式,约束了制造商向全球价值链上下游优势环节的攀升,这使得被长期锁定于低端制造环节的我国地方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缺乏国际市场势力,并导致出口贸易“价跌量增”的现象日趋严重。
当前,我国地方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在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增进分工利益的关键转型期,突破俘获型治理模式,拓展国际市场势力是这一转型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指出,地方产业应以创新为手段整合全球的经济与技术要素,实现价值环节的功能升级,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争取相对优势地位,实现国际市场势力的有效提升。本文以浙江鞋业为例,在对奥康、康奈等制鞋企业国际化发展实践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资源整合方式,归纳了联盟型、网络型、技术型和海外制造型等国际市场势力拓展模式,并结合案例分析,比较了不同模式的实施路径和条件。
浙江鞋业是我国典型的地方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文所探讨的基于创新拓展国际市场势力的思路及模式,对分析我国其他劳动密集型地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增进分工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注释:
① 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5)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划分为以下五种形式: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俘获型(Captive)和等级型(Hierarchy)[9]。刘志彪、张杰(2007)指出,俘获型治理模式下,发达国家的采购商通过设计各种技术、质量、交货及价格等参数,控制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的技术赶超和价值链攀升进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