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 325000
一、统筹规划策略
1、推进多规合一
所谓多规合一,是指在巩固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接,实现上述规划的无缝衔接、精准套合。想要真正做到“多规合一”,就必须以一张图为支撑,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多规有效协调和充分衔接,避免规划之间的重复调整和反复修改,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区域内土地使用、人口分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等,提高开发区与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促使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
2、促进规划协调
目前,温州开发区的规划多而无序,体系繁杂,各项专项规划彼此孤立,对规划管理和实施操作都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不应单纯局限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在符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温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上位规划的要求下,与生态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滩涂围垦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充分衔接,进一步促进产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绿化、交通、环卫、旅游、水利、市政等多项专业规划的相互协调,由政府牵头组织,各部门共同承担落实,形成“一个开发区一张蓝图”。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跟踪国家、浙江省相关规划及“十三五”规划的动态,关注相关专项规划的修编和动态调整,确保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
3、明确功能定位
开发区的总体规划需要从“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角度审视现有规划,进一步整合优化。在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产性服务配套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五类集聚区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港航物流等产业功能区的基础上,要由功能分区向空间融合转变,从大地块功能分区,向强化产业的生产组织转变、向强化创新环境转变,密切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空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生产性产业和服务业功能的有机整合。按照“布局融合、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强化配套、绿色交通”的理想,塑造产城一体单元模式。
二、发展产业策略
1、强化产业支撑
实现产城融合需要稳固的产业基础作支撑。温州开发区需要建立内在更新机制去控制产业增长发展,以此来应对产业层次不高,集聚效应不强的状况。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认清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资源基础上,结合改革实际,加快淘汰开发区的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并立足于发挥现有产业链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金融、工业设计、品牌推广、售后服务等生产性人服务业,支持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产业链联动发展格局,推动开发区向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的现代产业集群生态体系转变,并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口尤其高素质人口的集中;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娱乐、休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性,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加地区人气,吸引更多的人到开发区安居乐业。
2、优化产业布局
从产业生态学来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机共存,才能使整个开发区生机勃勃、和谐有序。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为开发区小微企业、特色企业、配套服务企业提供几十的发展载体和平台。城市形态的建设相对容易,难得的是要引入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和匹配的产业作为支撑,尤其是创新和创业的产业。要注重知识和技术的当地嵌入性,引进的产业要能契合当地的产业基础、上下游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信息技术等,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同时,发挥企业互动形成产业集群。建设产学研平台,以创新驱动形成集聚效应。
3、加快产业转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开发区产城融合的产业基础。首先,从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入手,吸引更多技术劳动力、知识产权、科技基础等高端生产要素在聚集。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驱动、支撑产业升级转型,实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配套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开发区经济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城市化质量。
三、完善体制策略
1、完善管理体制
开发区要行政区划线和建设规划线统一,做到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统一制定政策、实行区镇一体化。目前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温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权范围相对集中于项目建设,相应的社会职能并不完善,建议逐步由管委会体制向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转变,继续优化政企分离的开发体制,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全方位破除区镇行政壁垒,消除职责不明、体制不顺、职能交叉、运作不畅、机构重叠、角色错位等障碍。
而对于污染少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集聚区,则可以采取产城融合的模式。也就是将开发区的不同片区与城市的各项功能相互联系,根据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企业集中的不同区位,适度调整存量用地和新增用地布局,除为产业发展提供的足够空间外,应保障足够的支撑城市运行的居住、交通、生态等空间用地,合理配套不同规模和等级居住区、生活服务区和综合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就业与居住的融合度,构成一个产业复合、设备配套、职住平衡且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空间形式,以达到居民在各自不同的居住空间实现就近就业、休闲的目的。
2、建立发展机制
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保障等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互进的机制。一方面,要有效降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企业负担起农民工的社保保险和培训费用,政府负担起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成本,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高素质人群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生活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为此,应抓住一切机遇,尽早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产业为基础和平台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加强科教文卫等设施的建设,辅之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本地化生活发展,以此来逐渐优化和改进开发区的人口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城市文明的进步。
3、推动共享机制
一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不仅能使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加强联系,而且能使开发区内部各个职能空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开发区能比较便利地共享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资源。二是对于优质的教育、医疗等需要长期累积的公共资源,开发区在短期内难以完善,政府可推动共享机制,由政府推动中心城区与开发区结对,由中心城区帮主开发区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例如,利用开发区的中小学或医院的基础在开发区内设立分校或分院,教师、医生建立交流制度,既可以解决中心城区读书难、看病拥挤的问题,也可以提升开发区教师、医生的技能,大道短时期较大幅度提高开发区公共服务能力,为就业人员以及家属提供上学、就医的方便,使他们能安心在开发区居住。
四、完善交通配套策略
1、建设对外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沈海高速公路复线开发区段,构建温州开发区对外公路交通大动脉。积极开展金丽温高速东延线、南连高速(龙丽温高速与沈海高速复线联络线)、瓯玉高速、京温铁路延伸线、温衢赣铁路线的前期研究。加快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建设,完善开发区与温州市区、市域高速路网的联系通道。积极推进快速路网建设,重点建设沈海高速温州东互通至龙湾国际机场连接线(温州大道东延线)、G228国道(滨海大道)等一批骨干路网,加快实施大罗山隧道等重大节点工程,提升温州开发区对外交通服务能力。配合做好市域铁路S1、S2、S3线规划建设工作,切实保障轻轨线位通道预留。航空、港口运输分别以龙湾国际机场、温州港各港区为依托,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便捷换乘与多式联运,提高综合运输体系服务能力。
2、构建核心区块内部交通网络
加快实施罗东南街、建中南街(城南路—沙城中心街)、天马大街南段延伸、塘永公路永梅段改建工程等,强化核心区块西向与龙湾中心区的道路联系。完善区内各组团间联系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天柱大道、通海大道、新川大道等道路工程,形成沙城、天河与星海街道的干线联通。加快实施完成滨海纬三路、纬九路、纬十二路、纬十四路和纬十六路等主干道路建设,积极推进金海园区天成片、丁山片等新开发区块市政道路建设,尽快完善区块框架性路网。建设金海园区公交中心站、客运中心、天河客运中心等一批站场设施,推进开通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实现核心区块公交网络全覆盖。
论文作者:林虎啸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开发区论文; 产业论文; 温州论文; 功能论文; 城市论文; 交通论文; 产业发展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