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生兰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马坊小学 810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1-05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作文教学而言,“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培养创新精神;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就六年级学生而言,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并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所以我根据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每周四一练笔的训练,效果显著。
一、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它与“说话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并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文靠生活知识和对生活的感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观察生活。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学生每天都要和父母、老师、同学等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应首先把人作为观察的对象。要教会学生观察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性格等,并学会观察人的心理,即察言观色。生活中每个人外貌、语言、行为都有自己的特征,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形象的表达。例:
新来的宋老师
1、指导第一段
仿写《山中访友》第一段,比如: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到了学校。
2、自己从各方面写印象
3、指导结尾
写期望
如:这就是 ,我希望 。
这篇练笔中间内容有的写外貌,有的写语言,有的写动作,有的写神态,而且都能抓住一件事写清楚,写完整。也写出了我的特点。
二、要与课文学习相结合
我们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来进行作文教学。教师要立足课文,有的放矢的评讲。
观察一种昆虫
这是书上3《草虫的村落》后面的一篇练笔,要求学生写一种喜欢的虫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写什么题目就定什么,具体内容可以仿写第三课。结尾还可以写从中明白的道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本次练笔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蚂蚁,这也是他们最熟悉的虫子,也点明了蚂蚁“团结”的精神,但可喜的是刘雅懿仿写的特别成功,同样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体现了自己对蚂蚁的喜爱之情。还有几个人结合生活实际聊天式的写出了对蚊子的认识,很家常的话语,也别有风味!
三、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练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好的小练笔,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如:续写《穷人》,这是本课的练笔要求,让学生展开想象写桑那一家的生活。我要求学生用课文:“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拿拉开了帐子。作为开头第一段去续写。之后写他们怎么生活的?几个孩子的前途如何?注意体现人物品质。
这种想像式练笔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展示,在他们清澈的童眸里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2、小练笔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德育的内涵,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教育,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了16*《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让学生结合课前5分钟说话练习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整合信息,写出自己的收获。
具体要求: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作为开头第一句话。
(2)中间写主要内容,注意用“谁在什么环境下用了多少年创造了什么?”概括
(3)结尾写自己的理解。
本次练笔现场完成,就是为了克制他们拖拉,偷懒的毛病,将读写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这种体会式练笔,也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
四、要注重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主要采取了两种评价法。
1、集体评价法:将作文展示出来,第一步:读一段改一段,第二步:纵观全文,整体评价。这样可以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会修改了也就会批改了!大家共同取长补短,为己所有,效果颇好,学生是喜欢被欣赏、被认可的。
2、小组互评法: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人,选一名作文较好的同学任组长。将作文发到每人手里,先由本人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组长把意见写上去,最后,推荐一两本好的作文在班上朗读,并说出优点和不足。
小练笔成就大作文是我通过每周四一练笔,先让学生在展台交流分享,后在小组互评的模式下,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的随笔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够走进生活,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在作文中,活跃思维,敢于创新。更好地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合作,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文教学只有“蓄得丰”和“训得巧”,学生才能结合其实际水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相信,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读书活动中,只要矢志不渝,不断努力,勇于实践和研究, “小练笔训练”这朵小花一定会在新教育的花园里绽放她多姿多彩的奇葩。
论文作者:宋生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评价论文; 语言论文; 习作论文; 的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