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移植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肝移植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国内肝移植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丘燕燕[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生物标志物及利胆合剂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患儿血液和尿液代谢物的检测,建立该疾病基于差异性代谢物的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特征谱库,为重证ICH证本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同时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潜在血液代谢生物标志物,并观察利胆合剂对相关潜在血液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推测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途径,为研究利胆合剂作用机制提供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检索10年来“知网”、“万方”和“Pub Med”中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ICH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阐述中医药治疗ICH的优势,提出“重证ICH”的概念;同时,还回顾了代谢组学在疾病中病证客观化中的运用,总结代谢组学技术能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由此为重证ICH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利胆合剂改善ICH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2.临床实验研究:血液、尿液样本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分别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血液和尿液样本的代谢物检测。在本研究中,详细列出了每一例纳入患儿的一般情况、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及辨证分型等。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分组:寒湿阻滞证组共62例,血液样本62例,尿液样本57例;瘀积发黄证组共48例,血液样本48例,尿液样本45例;和同时期正常对照组50例,血液样本50例,尿液样本48例。分别收集、统计和分析各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代谢物结果等,重点对正常组、寒湿阻滞证组和瘀积发黄证组患儿血液和尿液代谢物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筛选出该疾病寒湿阻滞证、瘀积发黄证的潜在血液和尿液代谢生物标志物。3.动物实验研究:血液样本来源于SD幼龄大鼠,采用LC-MS/MS进行血液样本的代谢物检测。建立胆汁淤积幼龄大鼠动物模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利胆合剂组大鼠。采集三组大鼠的血液、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分析血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外检测血液样本的代谢物,根据代谢物与相应内标丰度之间的比值代入标准曲线中,运用Chemo View2.0.2软件自动计算出所测样本中的氨基酸和肉碱的浓度。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胆汁淤积幼龄大鼠潜在的血液代谢生物标志物,与临床重证ICH潜在的代谢血液生物代谢物比较,进一步筛选出更能反映胆汁淤积性肝病特征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同时观察利胆合剂对这些代谢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推测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途径。结果1.临床实验中重证ICH两种不同证型的客观性指标结果本研究第二部分发现重证ICH两个证型中,在性别、出生情况、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上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积发黄证在病程上较寒湿阻滞证长(P<0.05)。在实验室指标上,瘀积发黄证组患儿的TBIL、DBIL、ALT、AST、TBA、GGT及ALP水平均高于寒湿阻滞证组(P<0.05)。另外,寒湿阻滞证组患儿、瘀积发黄证组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婴儿在血代谢物和尿有机酸代谢物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样本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证ICH(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组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27种(7种氨基酸和20种肉碱),分别为甲硫氨酸、酪氨酸、缬氨酸、鸟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苏氨酸、游离肉碱、乙酰肉碱、丙酰肉碱等;在以上差异性代谢物中,与寒湿阻滞证组相比,瘀积发黄证组与其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4种(1种氨基酸和3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乙酰肉碱、丙酰肉碱、3-羟基十八碳酰肉碱。尿液样本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证ICH(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尿液代谢物有11种(有机酸),分别为2-羟基异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3-羟基-3-甲基戊二酸-3等;在以上差异性代谢物中,与寒湿阻滞证组相比,未发现瘀积发黄证组与其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尿液代谢物。2.动物实验中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客观性指标结果本研究第三部分发现,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ANIT建立的胆汁淤积幼龄大鼠模型的TBIL、DBIL、TBA、ALT、AST、GGT及AL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肝脏组织出现异常的病理学变化;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利胆合剂组大鼠TBIL、DBIL、TBA、ALT、AST、GGT及ALP水平较低(P<0.01),且肝脏病理有改善。另外,模型组、利胆合剂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血代谢物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30种(4种氨基酸和26种肉碱),分别为丙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苏氨酸、游离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等;在以上差异性代谢物中,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利胆合剂组大鼠与其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17种(1种氨基酸和16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游离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等。通过模型组大鼠差异性血液代谢物与临床重证ICH婴儿差异性血液代谢物对比,筛选出13种普适性差异性血液代谢物(2种氨基酸和11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苏氨酸、游离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3-羟基异戊酰肉碱等。以上差异性血液代谢物中,利胆合剂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为10种代谢物(1种氨基酸和9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游离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等。结论1.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上有助于中医辨证本质的阐述,在实验中有助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探索。2.本研究第二部分以婴儿为对象,性别、出生情况、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不会影响重证ICH两种证型(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后续的代谢组学分析;从病程长短及TBIL、DBIL、ALT、AST、TBA、GGT及ALP水平来看,瘀积发黄证患儿较寒湿阻滞证患儿的病程长,且胆汁淤积和肝损伤程度较严重。采用LC-MS/MS和GC-MS技术筛选的27种重证ICH血液差异性代谢物(7种氨基酸和20种肉碱)和11种重证ICH尿液差异性代谢物(11种有机酸)可能是其客观生物标志物,其中4种血液代谢物(1种氨基酸和3种肉碱:鸟氨酸、乙酰肉碱、丙酰肉碱、3-羟基十八碳酰肉碱)是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区分的客观指标。以上发现的差异性代谢物有利于区分和阐述重证ICH(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的血液代谢物和尿液代谢物谱征。差异性血尿代谢物提示了重证ICH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氨基酸降解、脂肪酸氧化和有机酸代谢途径相关。而脂肪酸氧化代谢紊乱可能为重证ICH中医证型(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区分的主要方向。3.本研究第三部分以幼龄大鼠为对象,根据肝脏病理改变及TBIL、DBIL、ALT、AST、TBA、GGT及ALP水平来看,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幼龄大鼠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说明造模成功;利胆合剂组大鼠的肝脏病理有所改善、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损伤程度也明显减轻,说明利胆合剂能够改善胆汁淤积及肝损伤程度。采用LC-MS/MS技术验证胆汁淤积幼龄大鼠与正常幼龄大鼠血液代谢物存在差异,利胆合剂能够逆转胆汁淤积幼龄大鼠体内17种差异性代谢物水平(1种氨基酸和16种肉碱),改善胆汁淤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为调节脂肪酸氧化代谢。

王宏[2](2021)在《基于代谢产物分析建立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复杂的术后并发症仍是棘手的难题[1]。供肝质量、受体全身情况、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治疗方案是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四个重要因素。随着肝移植手术操作步骤的逐步规范和围术期治疗方案的日趋成熟,技术瓶颈和供受体管理不再是困扰各移植团队的主要难题。但在肝源长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各移植中心纷纷尝试诉诸于扩展接纳标准以增加供肝的利用率,导致供肝质量参差不齐[2]。若供肝质量欠佳,即使未发生与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案相关的并发症,受体仍面临罹患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风险。EAD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发病率从10.8%到36.3%不等[3],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肝的质量。EAD意味着受体死亡的风险增加10.7倍,供肝功能丧失的风险增加7.4倍[4]。罹患EAD的受体更易经历急性排斥反应、败血症等并发症,导致ICU停留和总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陡增,严重影响患者预后[5,6]。鉴于现有文献报道的各类供肝质量评估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且各自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探索一种快速、客观、可量化的供肝质量评估手段,是各移植中心的重要任务。研究目的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代表供肝不同组织损伤程度的生物标记物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以构建并验证一个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模型,同时分析这些生物标记物含量变化与供肝缺血时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设计的纳排标准共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首次实施原位全肝移植术的100个病例,其中前69例为训练组用于模型构建,后31例用于模型验证。每例供肝均在获取时和再灌注后先后采集A(获取时)、B(再灌注后)两组标本,以是否发生EAD为分组变量,先对训练组中B组标本灌注液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胆汁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供肝组织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的含量进行分析,构建一个评估供肝质量的列线图模型,通过AUC检测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准确性和判别能力,并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其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一致性;再用验证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建模及验证完毕后,通过分析A、B两组标本中3种损伤性生物标记物含量和病理形态学指标的变化与缺血时间的回归关系,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进一步增强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训练组中27例发生EAD,发病率为39%,验证组中9例发生EAD,发病率为2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供肝中灌注液HA、胆汁LDH和肝组织LPC含量均是EAD的3个危险因素,可用于评估供肝质量,被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列线图模型构建;基于现有样本量及数据,经模型建立和校正,当评分大于76时,术后发生EAD概率大于60%,提示供肝质量欠佳。训练组AUC为0.96,验证组AUC为0.97,均大于0.7,两组的校准曲线均显示较好的一致性,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且经队列验证表明预测性能良好。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A组标本中供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范围在0-2分,基本表现为正常的镜下病理学形态;B组供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评分虽高于A组,但也仅仅表现为轻中度损伤;EAD组病理形态学评分均高于非EAD组,有统计学差异,但同样只局限于轻中度损伤,提示在可控缺血时间内预测意义不大。A、B两组标本中3种损伤性生物标记物含量变化与缺血时间均呈正相关,基于现有样本量及数据分别得出其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YLPC=-7554+22.64×t-0.1692×X0+0.000345×t×X0;YHA=36.03+0.8427×X0+1.878×t-0.0007731×X0×t;YLDH=-0.0006564+0.8949×X0+0.02051×t(Y为B组标本检测值,X0为A组标本检测值,T为缺血时间)。研究结论:1、我们基于对3个代表供肝关键组织损伤的生物标记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构建了一个评估供肝质量、预测EAD的列线图评分模型。经AUC检测、校准曲线拟合和队列验证,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和判别能力,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当评分达到76时,受体术后发生EAD风险大于60%,提示供肝质量欠佳。2、入组3个生物标记物随缺血时间变化的回归方程的建立,使得移植外科医师在获取时即可对相应标本进行检测,并根据预计的缺血时间估算再灌注后的取值,结合列线图评分模型评估供肝状态,预测EAD发生风险,增强了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迷[3](2021)在《抢先治疗和新型抗病毒药物在移植受者中预防CMV病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SO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受者术后抢先治疗对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新型抗病毒药物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前景。方法:(1)检索器官移植受者术后接受抢先治疗预防CMV的相关文献,根据纳排标准选出纳入研究的文献后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提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2)本论文通过检索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临床数据,纳入2018年6月~2020年6月中使用过更昔洛韦的HSCT患者的数据,统计移植术后并针对CMV进行预防、监测及抢先治疗的患者共98例,分析抢先治疗的效果和CMV的感染特点。(3)回顾几种新的抗病毒药物,莱特莫韦、马立巴韦和布林西多福韦随机对照试验结论,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证据。结果:(1)Meta分析中共纳入20篇文献,总计3434例患者,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移植患者中,抢先治疗和普遍预防对CMV预防的效果各异。除了普遍预防可能更易引发患者的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外,其余情况下的预防方案安全性较高。(2)HSCT患者98例,发生CMV感染23例,感染率23.5%。其中CMV血症21例,发生率21.4%(21/98)。CMV病2例(CMV肺炎2例),发生率2%(2/98)。经抢先治疗后未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21例CMV转阴,占91.3%(21/23),2例持续阳性(危重症放弃后自愿出院)。(3)莱特莫韦在HSCT患者中已被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马立巴韦用作抢先治疗时表现出一定优势性,布林西多福韦对CMV的预防效果显着,但也出现了更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预防手段对不同移植类型患者的CMV预防效果各异,抢先治疗由于其疗程短,在安全性上较普遍预防有一定优势。(2)预防后定期监测并及时开展抢先治疗是HSCT移植后减少CMV感染的有效方法,但患者人群未进行风险分级,无法分析个体化治疗方案。(3)新型抗病毒药物中,莱特莫韦,马立巴韦和布林西多福韦都有很大的潜力,但仅有莱特莫韦被推荐为HSCT患者普遍预防用药方案。

王越,马锋,李艳,陈环,杨丽斐,冒守栋,沈保根,吕毅[4](2020)在《磁外科学发展趋势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磁外科(磁外科学)相关技术在过去40余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解决了一些临床瓶颈问题,也优化了一些外科基本操作,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磁外科建立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也丰富了大外科体系架构,培养了一批致力于磁外科发展的医工结合专业人才.标志性的成绩表现在: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愈发完善,重要研究成果转化率也逐渐提高,相当多的技术切切实实地服务于临床,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交叉领域的拓展,磁外科展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更蓄积了引领若干技术变革潜质.

李朋[5](2020)在《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转归》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是乙肝发展的严重阶段,病情进展快且危重,如不及时规范治疗,病死率高达50%以上。肝移植作为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在一些大型移植中心效果显着,肝移植后1年生存率可达到80-90%以上,但其局限性在于供肝缺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可显着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等,使患者的MELD评分显着降低,并降低患者病死率,同时可有效延长患者等待供肝的时间,但术前行人工肝治疗是否对患者移植后的生存率有影响,目前相关数据仍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肝移植前行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对肝移植患者的手术及预后的影响,探究预后影响因素,并评估目前常用的ACLF预后模型对于肝移植后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6例因HBV-ACLF而行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治疗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9例患者在肝移植前一共进行了322次以选择性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为中心,根据病情联合血液透析滤过、胆红素吸附等人工肝模式治疗后行肝移植手术,并纳入ALSS+SMT+LT组(观察组),其余57例患者给与单纯内科治疗(Standard medical therapy,SMT)后行急诊肝移植手术治疗,并纳入SMT+LT组(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预后等变化,并在肝移植后随访4周、12周、48周、96周。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值)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采用student-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描述为百分率(%),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将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使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3.0软件包及R语言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P值<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 患者入组时基线值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相比,其年龄轻,ALT/AST、TBil、TBA、PLT更高(P均<0.05),性别、血压及其余各项实验室指标(WBC、N%、Alb、INR、PTA、Cr、Na+、HBV-DNA、NLR)、并发症以及MELD、CLIF-C-ACLF、CLIF-C OFs、COSSH-ACLF、NL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ALSS的疗效ALSS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指标均较首次ALSS治疗前明显好转。ALT、AST、TBil、TBA、INR与首次治疗前相比显着降低,PTA、Na+较前显着升高(p均<0.05),血常规中WBC、N%较前显着升高,HGB、PLT较前显着降低,p均<0.05;治疗后MELD评分、COSSH-ACLF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01),CLIF-C-ACLF评分有同样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 两组相比,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差异5.23±5.73天,P<0.05);术中失血量(1306.42±969.56ml vs 1843.86±1311.08ml)、术后ICU停留时间(9.79±5.68天vs 10.73±4.62天)均显着减少(P均<0.05);术后总住院时间两组之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8.22±12.52天vs 27.61±7.39天,P>0.05)。4. 两组患者生存分析166例患者的4W、12W、48W、96W生存率分别为88.0%,82.5%,77.1%,76.5%,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4W及12W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7%vs 80.7%,87.2%vs 73.7%,p均<0.05);观察组术后48W及96W生存率同样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着性(80.7%vs 72.0%,79.8%vs 70.2%,p均>0.05)。对与166例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后得出:术前行人工肝治疗、术前NLR值、术中出血量是影响HBV-ACLF患者移植术后4w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5. 各评分系统对患者移植术后短期预后(4W生存)的预测价值NLR曲线下面积(AUROC:0.882)明显高于COSSH-ACLF(AUROC:0.71,P=0.003)、MELD(AUROC:0.64)、CLIF-C ACLF(AUROC:0.70)、CLIF-C OFs(AUROC:0.65)。基线NLR值预测4W死亡率的最佳界值(cut-off值)为8.5,敏感性72.4%,特异性93.4%;COSSH-ACLF为6.79,敏感度84.2%,特异性60%;MELD为24.21,敏感度74%,特异性51%;CLIF-C ACLF为45.87,敏感度63.2%,特异度73%;CLIF-C OFs为9.5,敏感度84.2%,特异度46%。根据cut-off值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组并进行生存分析,发现术前评分NLR≥8.5、COSSH-ACLF≥6.79、MELD≥28、CLIF-C ACLF≥45.87、CLIF-C OFs≥10.0时,术后短期死亡率显着增高。6.109例患者行ALSS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109例患者共进行了322次ALSS治疗,其中2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其中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占44%(11/25),其余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及皮疹20%(5/25)、恶心呕吐16%(4/25)、口周麻木12%(3/25)、低血压8%(2/25)、穿刺处出血8%(2/25)、继发感染4%(1/25)、心律失常4%(1/25),出现两个及以上不良反应的患者占16%(4/25)。不良反应对于短期生存率无影响(p>0.05)。研究结论1.当HBV-ACLF患者无法及时获得供肝时,肝移植前行ALSS治疗可有效延长其等待供肝时间,争取肝移植机会,有效改善生化指标,降低MELD、COSSH-ACLF、CLIF-C-ACLF等评分,改善患者术前病情,提高手术耐受能力,减少患者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及术后ICU停留时间,改善移植术后的短期预后;2.术前ALSS治疗是影响HBV-ACLF患者肝移植后短期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术前NLR值及术中出血量的增加是影响HBV-ACLF患者肝移植后短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3.HBV-ACLF患者肝移植前NLR值、COSSH-ACLF、MELD、CLIF-C-ACLF、亡率明显增高。

朱辉[6](2019)在《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估目的:评估肝移植术后一年以上的儿童认知功能发育情况,为国内儿童肝移植术后远期预后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1年至2017年期间行肝移植手术后一年以上的儿童,测试时期年龄在2岁6个月-6岁11个月,采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fourth edtion,WPPSI-Ⅳ)中文版对儿童的认知功能评估得出总智商以及各分指数的合成分数值,与常模正常值比较;根据肝移植时年龄分为小于一岁组(A组)和大于1岁组(B组)与常模正常值以及组间各分指数比较其差异。结果:87例肝移植后儿童总智商95.55?12.91,显着低于国内常模正常值(P<0.01);A组总智商97.35?13.01,与正常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总智商90.23?11.26,与正常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A、B组间总智商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情况落后于国内正常儿童。肝移植时年龄小于一岁组认知功能发育情况优于肝移植时年龄大于1岁组。第二部分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缺陷的原因分析目的:探讨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缺陷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儿童肝移植术后远期预后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WPPSI-Ⅳ中文版完成87例肝移植术后儿童的认知功能评估得出总智商以及各分指数的合成分数值。收集87例儿童移植前后相关信息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性别、移植时的月龄、身高、体重、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相关生化检查、术中情况;移植后住院天数、在ICU住院天数、发生感染次数、再次肝移植时间、再次修正手术次数等;以及患儿现阶段基本情况如血常规、肝功能等能生化指标、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居住地和父母的教育程度。使用方差分析(ANOVA)统计方法分析性别、父母亲教育、居住地等非疾病因素对肝移植术后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从疾病因素中探寻导致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缺陷的风险因素。结果:总共有87例肝移植术后儿童,男性37例(42.53%),女性50例(57.47%)。肝移植儿童的性别、居住地以及双亲的教育程度作为非疾病因素使用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女性是一项影响因素,女性总智商优于男性,P<0.05,有统计学显着差异。而儿童父、母亲的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对肝移植术后儿童总智商预后没有关联。回归分析结果发现4个预测因子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缺陷的风险因素。1.肝移植时体重的百分位中位数它是肝移植术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可作为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流体推理、工作记忆分指数以及总智商的认知功能预测风险因素,移植时体重越低其认知功能发育越有可能受到损害。2.自肝移植至评估时间它可显着预测总智商、视觉空间和工作记忆的计分值,即自肝移植至评估时间越长神经认知功能发育可能越完善。3.Child-Pugh改良评分它可以显着预测总智商、视觉空间、流通推理的计分值,其评分愈高肝移植术后儿童的神经认知功能发育愈容易受到损伤。4.ICU住院天数它可显着预测加工速度的评分值,ICU住院时间越长其加工速度的评分值越低。结论:肝移植时体重的百分位中位数、Child-Pugh改良分级评分、自肝移植至评估的时间、住ICU的天数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缺陷的四个预测因子。儿童肝移植术前的营养情况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可能是影响肝移植术后儿童认知功能发育预后的重要因素。

王郁琪[7](2019)在《肝移植手术中用于肝上段下腔静脉阻断钳的优化》文中指出肝移植手术,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一个健康的肝脏植入到患者体内,使终末期肝病患者肝功能得到较好恢复的一种外科治疗手段。随着肝移植技术水平的提高,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从全肝移植手术步骤和笔者与许多外科手术专家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在病肝移除和供肝缝合期间,只采用阻断钳加以进行血供阻断,一旦滑脱或阻断失败,风险极大,严重危及到病患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此处手术钳的夹持可靠性能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基于上述医学机理,我们发现:1.钳头齿形对于防止组织在夹持过程中滑脱具有重要的作用。2.优化手术钳对组织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性对提升手术钳稳定可靠的夹持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手术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手术钳来阻断肝上段下腔静脉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对于器械与生物软组织接触界面的力学和物理学行为仍然缺乏认识和理解,日常手术过程中,医生多凭借主管感受,经验来判断。对于各种器械在相应的使用环境下的使用性能的认知不足。可以说,现有对手术器械与组织界面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仍处于空白。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通过手术钳对组织夹持的防滑脱性能模拟实验对常用手术钳齿形作了防滑脱性能的比较。搜集了市面上常用的几款齿形并制成样块,将聚氨酯材料作为模拟下腔静脉夹持物,利用带有力传感装置的定制夹具对模拟夹持物体作横向力加载,并通过小量程拉伸试验机对模拟夹持物作纵向力加载。通过此种的方法,对手术钳钳头齿形在组织与器械接触界面的摩擦性能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在相同夹持条件下,不同齿形的滑脱性能。在手术钳对组织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性的优化上,本文使用I-scan测试装置对现有使用最广的KLINTMALM型式手术钳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性进行评估,并利用ANSYS软件,通过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出现有产品在整个夹持状态下的应力及变形趋势,发现在头端钳口连接梁处在整个夹持过程中的变形最大,使得整个钳口的相对距离即两钳口间的距离在整个夹持过程中,先变小再增大,从而导致夹持力的不均匀。基于以上结论,通过调整连接梁处的刚度,减小连接梁在整个夹持过程中的相对变形,减小两钳口间距离增大的可能性,从而减小了手术钳对组织的夹持力不均匀性。并通过样品制作和夹持力的测试验证了优化的可行性。在完成对滑脱性能和夹持力分布均匀性的研究和模拟测试后,对优化后的样品进行了活体动物定点夹持实验。在有丰富临床医生的操作下,对3头已经过麻醉的小型猪进行了下腔静脉的游离,并使用优化后的手术钳进行了夹持和滑脱性能的评估。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手术钳没有血管滑脱的风险,并且夹持受力均匀,夹持稳定,齿痕清晰,证明了优化后的用于阻断肝上下腔静脉的手术钳的加持性能优越,表明了其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经济,社会效益。

杨卯竹[8](2018)在《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炼转化医学中心构建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结合转化医学发展特点和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创新性构建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模式,最终对其运行保障机制进行探讨。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基于以上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质性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研究和分析以下内容:提炼已建立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构建关键要素;通过质性研究确定各要素间关系并通过专家咨询了解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发展存在的问题;构建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对其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对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实证研究,分别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保障机制、存在问题等方面探讨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模式和保障机制的创新。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从科研项目立项、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数量和趋势来看,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建立的“1+5”管理模式和运行保障机制对其发展和转化落实起到了促进作用。“1+2+N”模式为该实验室高效运行确定了发展方向,而适时调整研究内容保证转化医学研究合理性,同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软件保障,为实验室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最后不同制度及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实验室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使实验室能够平稳发展。

赵圆圆,宫念樵[9](2017)在《中华医学会2017年器官移植学年会会议纪要》文中研究指明为不断促进我国器官移植学科临床治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器官移植杂志承办的"中华医学会2017年器官移植学年会"于2017年10月27-29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知水主持。从事器官移植临床研究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共计

屠振华[10](2015)在《DCD肝移植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感染是肝移植术后的是常见并发症,并有可能导致受者死亡。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被认为是扩大供器官来源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的研究评估了DCD肝移植术后发生细菌和真菌感染的详细情况,以期改善DCD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10年到2015年之间连续的231例DCD肝移植受者。其中主要的术前诊断是肝癌,占112例(48.5%)。结果:经统计,共120例(51.9%)受者术后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有呼吸道和血行感染。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占86%),真菌感染占14%。大多数感染发生在肝移植术后的第一周内(59.2%)。移植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大于7天(P=0.041)、住院时间大于24天(P=0.002)和术后急性肾损伤(P=0.039)是细菌和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子素。移植术后感染风险评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未感染组的受者1年和3年生存率,显着优于感染组的受者(未感染组为96.1%和89.0%,感染组为81.5%和75.9%,P=0.007)。结论:细菌和真菌感染在DCD肝移植术后1周内为高发,呼吸机支持时间延长和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为高危。为降低DCD肝移植术后的死亡率,亟须采取更为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

二、国内肝移植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肝移植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生物标志物及利胆合剂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西医诊疗的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3 中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1.4 中医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5 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提出
    2 代谢组学在疾病中病证客观化的理论研究
        2.1 代谢组学的基本内涵
        2.2 代谢组学与病证客观化之间联系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代谢组学检测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于血液代谢物结果的证候研究
        3.2 基于尿液代谢物结果的证候研究
    4 讨论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来源
        2.2 实验器材
        2.3 动物造模及分组
        2.4 样本采集及处理
        2.5 主要仪器参数设置
        2.6 样本分析及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生活状态
        3.2 利胆合剂降低胆汁淤积幼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水平
        3.3 利胆合剂减轻胆汁淤积幼龄大鼠肝脏病理程度
        3.4 利胆合剂调节胆汁淤积幼龄大鼠血液代谢物水平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研究病历卡
    2 知情同意书样张
    3 文献综述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病证客观化的思路
        参考文献
    4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代谢产物分析建立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前言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受体术前人口学资料、基线临床指标和手术数据分析
    3.2 入组病例EAD诊断情况
    3.3 供肝组织标本病理形态学评分分析
    3.4 入组3 个生物标记物检测值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3.5 入组3 个损伤性生物标记物含量随缺血时间变化的回归模型构建及验证
4.讨论
5.问题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供体肝脏质量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3)抢先治疗和新型抗病毒药物在移植受者中预防CMV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3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章节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植受者术后普遍预防和抢先治疗的META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检索策略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文献筛选
        2.1.5 数据提取
        2.1.6 文献质量评价
        2.1.7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2.2.3 统计量合并结果
        2.2.4 肾移植中抢先治疗和普遍预防的比较
        2.2.5 HSCT中抢先治疗和普遍预防的比较
        2.2.6 肝移植中抢先治疗和普遍预防的比较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院接受HSCT受者术后预防CMV方案的回顾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患者人群
        3.1.2 CMV感染的分类
        3.1.3 CMV感染的预处理和监测以及干预方案
        3.1.4 随访方式及时间
        3.1.5 统计学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CMV感染情况及抢先治疗疗效
        3.2.2 CMV感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3.2.3 CMV感染与GVHD
        3.2.4 药物不良反应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抗病毒药物在器官移植术后预防CMV的应用
    4.1 新型抗病毒药物预防CMV背景
    4.2 莱特莫韦在器官移植术后预防CMV感染中的应用
    4.3 马立巴韦在器官移植术后预防CMV感染中的应用
    4.4 布林西多福韦在器官移植术后预防CMV感染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磁外科学发展趋势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磁外科发展历史简介
2 磁外科现行发展趋势
    2.1 磁外科基础研究和磁材料研究的深入化
    2.2 磁外科应用研究深入化
    2.3 磁医学相关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密切化
    2.4 磁外科研究的成果转化加速化
3 磁外科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3.1 材料的发展带来新的应用
        3.1.1 磁性水凝胶软体取栓机器人
        3.1.2 光固化磁相变介质的应用
    3.2 复杂场景下磁与其他要素的结合
        3.2.1 磁胶协同快速肝移植
        3.2.2 硬磁配合软磁溶液治疗顽固性便秘
    3.3 磁外科新的应用场景的发现与拓展
        3.3.1 磁定滞效应治疗眼球水平震颤
        3.3.2 磁封闭举宫杯防止肿瘤细胞术中播散
4 总结

(5)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转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与随访终点
    1.5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所有患者入组时的基线特征
    2.2 ALSS治疗方法及治疗的疗效分析
    2.3 ALSS治疗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
    2.4 两组患者短期生存分析
    2.5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6 各评分系统对移植术后短期预后(4W生存)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估
    引言
    1.实验资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缺陷的原因分析
    引言
    1.实验资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肝移植与术后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着作
缩略词表
致谢

(7)肝移植手术中用于肝上段下腔静脉阻断钳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肝移植手术及相关手术器械的研究背景
        1.1.2 针对相关手术钳可靠阻断性能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活体肝移植中用于阻断肝上段下腔静脉手术钳的使用现状
        1.2.2 现有KLINTMALM手术钳在肝移植手术中的优势与不足
    1.3 本论文结构
第二章 KLINTMALM手术钳针对实际应用的优化方向
    2.1 手术钳的应用场合和使用要求
        2.1.1 下腔静脉的解剖位置
        2.1.2 全肝移植临床步骤与体位
    2.2 肝上下腔静脉阻断的临床风险
        2.2.1 下腔静脉(IVC)生物力学特性
        2.2.2 下腔静脉压力(IVCP)
        2.2.3 肝切除术中下腔静脉出血致死或将成为医疗事故
    2.3 手术钳对组织的夹持可靠性评价方法和安全范围界定
    2.4 组织与器械接触界面摩擦性能的意义
    2.5 手术钳对组织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性的意义
第三章 组织与器械接触界面的摩擦性能研究
    3.1 手术钳齿形对组织防滑脱性能模拟实验
        3.1.1 带有不同齿形的测试样块的设计与制备
        3.1.2 夹持力和拉力可调的力学试验机设置
        3.1.3 下腔静脉血管代替物的选择和制备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手术钳对组织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性的优化
    4.1 现有KLINTMALM型式手术钳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性的评估
        4.1.1 评估方法建立
        4.1.2 现有KLINTMALM手术钳均匀性结果
    4.2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的夹持过程分析
        4.2.1 分析软件
        4.2.2 边界条件设定
        4.2.3 计算结果与结论
        4.2.4 理论可行性分析
    4.3 优化的手术钳样品制备和夹持力分布均匀性测试结果
    4.4 手术钳对组织的夹持力分布均匀性的优化的总结
第五章 活体动物定点夹持实验
    5.1 实验对象和方法
    5.2 活体动物定点夹持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3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质量控制
第2章 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发展相关研究
    2.1 转化医学及重点实验室产生背景及发展特点
        2.1.1 转化医学及重点实验室产生背景
        2.1.2 转化医学及重点实验室发展特点
    2.2 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要发展模式
    2.3 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构建的基本要素分析
        2.3.1 已建成部分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基本要素
        2.3.2 文献研究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基本要素分析
    2.4 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2.5 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情况
    3.1 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
        3.1.1 科室设置及人员结构
        3.1.2 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情况
    3.2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管理情况
        3.2.1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
        3.2.2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人员管理
        3.2.3 课题项目的质控和督导管理
    3.3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前期构成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问题分析
    4.1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基本构成要素不完善
        4.1.1 战略目标不清晰导致初期功能定位不准确
        4.1.2 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机构快速发展的需求
        4.1.3 过度重视硬件建设投入而忽略了机构内涵建设
        4.1.4 核心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
    4.2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运行保障机制不健全
        4.2.1 人才培养机制较落后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
        4.2.2 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实体平台建设不系统
        4.2.3 交流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机构内-间交流合作渠道不畅
        4.2.4 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合理建立导致研究经费缺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模式构建
    5.1 实验室模式构建理论基础
        5.1.1 资源整合理论为实验室资源整合提供理论基础
        5.1.2 结构功能互适理论为转化医学实验室机构多样性组成提供依据
        5.1.3 系统理论为转化医学实验室构建从整体角度提供分析方法
    5.2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模式构建
        5.2.1 基于C管理理念的实验室模式创新构建
        5.2.2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创新模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模式创新效果分析
    6.1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运行效果
        6.1.1 科研项目较实验室成立前明显增多
        6.1.2 论文发表和专利数目较前期呈直线上升趋势
        6.1.3 成果转化效果显着
    6.2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效果分析
        6.2.1 适时调整研究内容及学术委员会成员保证转化医学研究合理
        6.2.2 建设形成了具有临床转化特色的研究体系
        6.2.3 建设的支撑平台实现了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6.2.4 培育研究型医院人才队伍为重点推进了转化医学研究
    6.3 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有效运行保障机制分析
        6.3.1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软件保障
        6.3.2 不同层级制度及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实验室运行提供政策保障
        6.3.3 人性化的激励机制的设立最大程度上调动了人员积极性
        6.3.4 畅通的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关键人物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10)DCD肝移植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中文部分
    1. 引言
    2. 患者和方法
    3. 数据源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图表
英文部分
    1 Introduction
    2 PATIENTS AND METHODS
    3 Data Sources
    4 Statistical Analysis
    5 Results
    6 Discussion
    7 Conclusion
    8 Tables and Figures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书报告
研究展望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四、国内肝移植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生物标志物及利胆合剂相关研究[D]. 丘燕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代谢产物分析建立供肝质量评估列线图的临床研究[D]. 王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抢先治疗和新型抗病毒药物在移植受者中预防CMV病的应用[D]. 周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磁外科学发展趋势及展望[J]. 王越,马锋,李艳,陈环,杨丽斐,冒守栋,沈保根,吕毅. 科学通报, 2020(13)
  • [5]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转归[D]. 李朋. 浙江大学, 2020(02)
  • [6]儿童肝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观察研究[D]. 朱辉. 苏州大学, 2019(06)
  • [7]肝移植手术中用于肝上段下腔静脉阻断钳的优化[D]. 王郁琪. 苏州大学, 2019(04)
  • [8]XX医院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模式构建研究[D]. 杨卯竹.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9]中华医学会2017年器官移植学年会会议纪要[J]. 赵圆圆,宫念樵.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7(12)
  • [10]DCD肝移植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研究[D]. 屠振华. 浙江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我国肝移植基础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