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校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论文_张娜娜, 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校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论文_张娜娜, 陈力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山东曲阜 2731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将其纳入党校教学体系中,符合党校教学发展规律,并有利于推动党校教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党校;教学体系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并发表重要讲话,向社会传递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同年11月,中央发布《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将“开展政德教育,引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纳入党性教育内容。政德教育,主要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和治国理政智慧,充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党校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很有必要。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一)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

《礼运·大同》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可以看出,大同世界的意思是人人平等、天下和合。

《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社会中人们亲密团结、各得其所,社会和平、万国安宁。阐明了中华民族构建安乐祥和之天下的观念和追求,是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天下大同”理想迈向现实的重要实践。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古人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精神投射到生态环境领域,跳出了单纯爱人的境界,体会到大自然也有生命,要像爱人一样去爱物。《礼记·王制》指出“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体现了古人认识到不能“竭泽而渔”,要顺应大自然,有限度地开发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古代的生态观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智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民惟邦本的为政理念

《尚书》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观念,反对无休止地役使百姓。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点明民的重要性,影响后世几千年。荀子提出:“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深刻阐明了民与君的关系。古代思想家对以民为本、关爱苍生、民水君舟的政治理念给予了深切的关注,促使部分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适当缓解民众的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也可以说正是我们党的“民本思想”。

(四)修身立德的吏治智慧

《贞观政要》讲:“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重用魏征、房玄龄等人,所以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资治通鉴》指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说明人才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纵观历史,举凡社会安定的时代,统治者必能广纳天下贤才,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任贤才者国运昌。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这些论断,与传统文化中的吏治智慧一脉相传。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校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党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俄共党史、农民运动、社会革命、民族革命、共产党基本知识等,适应了党在创建初期,大部分党员缺乏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推翻旧军阀斗争的需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斗争形势复杂,但依然创建了部分干部院校,适应战争的需要,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时事、军事斗争、农民运动、群众工作、农业等。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发展日益壮大,为提高党员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阶级觉悟、实际工作能力等,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干部教育学校,对党员干部的培养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展开。

全面解放战争时期,党面临着夺取全面胜利的形势,干部缺乏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大规模培养干部,大力创办干部院校,有针对性地从政治思想、文化知识、业务知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培养干部,并且大力加强和实施干部在职教育。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干部教育逐渐走向制度化轨道,在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水平、政策理解能力等方面展开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党校教育开创了新局面,邓小平发出了“重新学习”的倡导,党校教育走向正规化,更加注重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岗位培训、业务提升、精神培塑等方面的内容。

从党校教学内容的发展演变来看,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干部教育教学体系,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方面能够提供重要参考,在治国理政方面能够提供有益启发,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党校教学的意义

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是党校事业的主课主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主课主业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成为党员干部汲取传统智慧、涵养为政之德、增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新时代党校教育规律发展的必然,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对党校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丰富和充实党校教学体系

当前的党校教学侧重于对党史国史、理论政策、党性修养等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治国理政智慧和吏治智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党校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二)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和谐理念、义利选择等都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能够促进党员干部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推动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弘扬。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校教学体系中去,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适应党校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党校事业,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需要每一位党校工作者为之努力探索并积极付诸实践。

论文作者:张娜娜, 陈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校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论文_张娜娜, 陈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