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豪[1]2002年在《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本雅明赎救论的美学思想作了论述。文章结合本雅明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征,着重探讨了他美学思想中的两种倾向:犹太教神秘主义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本雅明面对现代社会及现代艺术的大转变,力图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将现实的不幸转变成获救的契机。他认为现代艺术一方面在被接受过程中存在着唤醒大众、从而将观众从消极的接受者成为能动的革命同谋者的功能;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将现实的荒谬、人的异化推向极端化、显现化,成为将世俗历史推向终极的动力,以废墟召唤着神学意义上的被拯救的瞬间。本雅明所探讨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内涵与神学在某种意义上的契合,在今天仍有值得探索的价值。
郭广[2]2015年在《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文中指出神学马克思主义是将宗教神学蕴含的积极性思想遗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创造的一种以人的自由解放和现代性批判为理论内核的新型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无论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进程中,还是在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本雅明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把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看作一个理论整体,将其置放入20世纪人类历史文化演变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变迁的语境中,沿着其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生发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以本雅明独特的意象辩证法为研究方法,围绕“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的理论主题,依循“起源即目标”的思想主线,通过整体上细致解读他一生的主要理论文本,在其不断变换的理论论域中,全面考察他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逻辑、思想内涵和发展演变,以完整地呈现其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风貌及其当代价值。在语言哲学、文学批评和经验理论领域,本雅明以“神性真理”和“总体性经验”两个核心范畴初步创建出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雏形,既为他的现代性批判与救赎之路制定了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为其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种子的生长奠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根基。在神学的“总体语言”哲学视域下,本雅明一方面通过批判资产阶级工具主义语言观、理性主义知识观和传统哲学认识论,以人类思辨理性建构的知识体系、理念星座表征方法、寓言显现模式,逐步阐明神性真理的内在逻辑结构,开启人类世界完整统一的本原状态之传统;另一方面,他从区分“经验”与“体验”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全面展开,造成讲故事艺术的消逝,导致人类整体经验的贫乏,以此展开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经验论的批判,主张建构一个涵摄科学、宗教、历史和艺术的“具体的经验总体”,为现代人找寻一条回归丰富内心经验的可行之路。但是,本雅明初步建构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却带有浓重的犹太教神秘主义色彩,仍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王国,而缺乏现实的社会实践维度。在现代艺术实践领域,本雅明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考察传统“灵韵”艺术和现代“震惊”艺术,试图通过艺术的政治化对抗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美学化浪潮,探寻人类社会的审美救赎之道。本雅明通过重释传统艺术“灵韵”的辩证意蕴,展示它所表征的人类诗意生存状态,揭开现代社会虚假“灵韵”的神秘面纱,唤起人们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念,进而以现代艺术的“震惊”体验撕裂传统艺术的“灵韵”经验模式,使采用进步技术的现代艺术承担起政治变革的功能,以此激发大众变革现实的革命斗志,突破法西斯主义日益加深的意识形态重围,实现人类社会的彻底救赎。这使他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获得了现实的社会实践维度,从而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泥潭。在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本雅明通过意象辩证法展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有力批判,以找寻一条通往人类救赎的革命之道。本雅明通过历史考察巴黎拱廊街、人群、游荡者叁个过去的辩证意象,一方面立足当下来研究过去,从现代性的源头来揭开资本主义商品繁华和历史进步表象下的废墟真相,让人们洞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启迪他们从资本主义虚假的商品梦幻世界和历史进步神话统治中觉醒过来;另一方面,他通过过去来启明当下,力图开显出过去的辩证意象中蕴藏的对抗现代性社会的乌托邦潜能,使它们爆发出革命性能量,促使人们将其现实化为当下的革命行动,走向革命救赎之路。在现代历史哲学领域,本雅明通过批判历史主义的历史连续性、历史进步观和线性时间观,积极建构了一种“断裂”的历史观、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和全新的弥赛亚时间观。此举旨在揭示历史主义的历史连续性、历史进步观和线性时间观的虚假本质,绽放出人类现实生活与世俗历史中原本存在的弥赛亚式力量,在资本主义历史无限进步的幻象中唤醒人类,在当下的弥赛亚时刻点燃革命的导火索,以打断资本主义历史连续统一体,重建人类世界完整统一的本原状态。在此基础上,本雅明还痛斥第二国际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化、教条化倾向,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犹太神学结合起来,最终完成了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建构。本雅明独创的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的文化批判理论,虽然带有浓重的神学气息和乌托邦色彩,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否定它对创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涵、扩充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推动20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等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葛静静[3]2012年在《本雅明空间美学研究》文中指出本雅明是“欧洲最后一个自由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他的思想成果影响到文学、神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空间美学方面,他较早的关注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与城市空间景观之间的关系,他孜孜不倦追求在时间的碎片中“追忆流逝的空间”。本雅明的空间美学思想具有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闲逛者的意象启迪了我们探讨其在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空间可能具有的新的美学意蕴和文化价值。本文从空间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空间理论的生成和影响。论文主体有四章,除引言外第一章探讨20世纪中叶之后空间理论的转向,主要阐述了空间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文学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本雅明空间美学的呈现,先从资本主义艺术由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说起,展示了多维度的城市空间,并且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的空间寓言。第叁章从生存的角度阐述了在现代性空间中独特的生存体验,并由此指向在废墟中展开救赎的空间建构。最后一章深入论述了本雅明空间美学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后现代消费性空间的影响方面。
吕瑞新[4]2012年在《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在本雅明的整体思想理论中,艺术救赎思想是忽显忽隐、忽明忽暗的。其救赎思想与他的语言观紧密相联,他的救赎思想就融入在他的寓言观、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反思、对犹太弥赛亚主义的迷恋、对灵韵与机械复制及讲故事的艺术和小说的思考等许多理论观点当中,本文试图以艺术救赎为钥匙打开本雅明那博大精深的理论思想之门。文章共分为六部分。导言。该部分主要包括本雅明的生平经历着作介绍及对其艺术救赎思想的研究现状,这是本文理解和研究本雅明的最基本的准备工作,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系统研究本氏的艺术救赎思想。一、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宏观上把握本氏的艺术救赎思想,具有整体概括性。这是整篇论文首先需要阐明的问题,即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是什么的问题。本氏的艺术救赎思想将希望更多的投向过去,把解决现代性的种种困境与艺术紧密相联。通过论述本雅明的相关理论主张,点明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基本含义,为本文进一步论述提供演绎性的逻辑起点。二、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多维透视。从微观入手,由本雅明的批评实践进一步说明其艺术救赎思想。将本氏的艺术救赎思想根据理论论述的需要并结合本氏的具体文章着作进行分类阐释,该部分是本文最重要的具体论述部分,具体分叁部分:由于语言的堕落而救赎纯语言,由悲悼剧寓言实现真理内容的救赎,在讲故事、小说和新闻的比较中救赎共同体。叁、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生成语境。主要结合时代特征、本雅明的学术背景及其性格特征与其命途多舛的生活经历分析其救赎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明其思想产生的各种张力因素。本氏的艺术救赎之路是本氏建构的一条历史哲学之路,在这条救赎之路上,既有德意志青年运动的纯粹精神追求,又有犹太教神秘主义的启迪色彩,还有浪漫主义的怀旧意识,它更是一种吸收马克思主义内涵的革命弥赛亚主义。四、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的两面性特征。本氏的艺术救赎思想与其对现代性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本雅明对现代性问题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一方面他肯定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艺术的积极价值,另一方面又更看重传统艺术的灵韵意义进而批判现代技术性艺术。五、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启示。结合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与媒介文化语境,辩证分析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进而对中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和文学艺术的价值追求提出些个人看法。
张文杰[5]2009年在《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20世纪文艺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思想独特,才华卓着,因文风晦涩而优美吸引着当代不同学术领域里的读者。本雅明以其敏锐的诗性思维和颇具文学色彩的哲学话语,对西方传统的“灵韵”艺术在发生“裂变”后开始走向费解的现代艺术,进而发展为复制技术下的大众文化的转型,作出了一个理论家应有的回应和描述。他的许多原创性的概念,如“灵韵”、“震惊”、“寓言”、“复制”、“技巧”等,以全新的思维方式给西方文化理论和美学界带来了许多震惊。本文以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几个核心概念来建构全文,主要抓住本雅明的“艺术裂变”的转型理论和大众接受理论展开论证,并结合西方艺术与美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来考察、分析、旁证和阐释本雅明的现代艺术理论和文化美学思想。第一章围绕本雅明的“灵韵”概念的特征,如“灵韵”艺术的膜拜价值、神秘感、独一无二性及其距离感来展开全文,主要结合早期的史前艺术与宗教礼仪、“灵韵”与古典美学的和谐、整一、完美的诗意境界、“灵韵”的神秘感与天才创造的“灵感说”等之间的关系来论证,旨在揭示本雅明所谓的“灵韵”艺术大概与古典美学时代的和谐氛围的诗意境界的吻合一致。而且这种传统的艺术所具有的神圣感、本真性、距离感发展到最后,日益远离了大众接受,不得不走向凋零和消逝,被反和谐的现代艺术所代替,所以出现了本雅明所谓的艺术的“裂变”时代。第二章根据本雅明对德国哀悼剧的“寓言”特征和现代艺术形式的变革的评价,来结合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对古典和谐规范的反拨,阐明本雅明对现代艺术的反完美、反整一性、追求“碎片化”的结构,以及制造震惊效果的肯定,主要源于现代艺术本身以扭曲形式来对抗异化现实,具有“破坏”性格和“爆破”因素的革命功能。从而揭示了本雅明接受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革命论影响之深刻,以及与他想通过艺术形式的变革来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救赎企图。第叁章论及本雅明对复制技术和大众文化的观点。通过分析本雅明关于技术、艺术技巧、文学质量、艺术生产力的论证,来阐明他不仅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而且将艺术技巧看作是一种艺术生产力的观点,无疑是对艺术自律性和作家主体性的一种捍卫。只有分析本雅明的电影理论和对大众文化的立场,才能了解他的大众接受理论中的民主立场和对复制技术下的艺术的政治潜能的诉求。不可忽视的是,本雅明对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态度,引出了许多分歧性的争议,既表明了他肯定技术发展的合理性预见,同时也为学术理论界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思路和启示,对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界和批评界也有不少借鉴意义。第四章阐释本雅明的诗学政治和救赎美学。分析本雅明的犹太血统出身、弥赛亚的救世主义的信仰对其放弃单纯精神层面的“抽象理论”研究,而转向尘世关注的现实情怀的深度影响。本雅明以弥赛亚主义的神学思考方式来确立自己的认识论模式、诗学批评和神学美学,体现了一种与传统完全不同的思考和写作方式,传达了对资本上义社会黑暗的批判精神,其神学美学的救赎企图和政治诉求十分明显。当然,本雅明的文化艺术批评理论和救赎美学思想并非完美无缺,比如,他对“灵韵”消逝的态度所显出的文人对传统的依恋和矛盾心理,他对技术复制和大众文化的过度自信而忽视其负面影响,以及他想用神学美学和诗学政治来实现其乌托邦式的救赎理想,都致使他的思想迷离复杂,文风晦涩难懂。
张宁[6]2012年在《预言或者寓言》文中认为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批评家之一,在文学、美学、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尽管在大多数理论着作中,本雅明都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但从事实来看,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雅明敏感的体察到了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时代,艺术的特质及功能的改变,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一方面造成了“灵韵”的消逝,另一方面也使艺术走向更为广阔的大众。同时,作为“忧郁者”的本雅明也把视角放到了同样忧郁的波德莱尔和卡夫卡身上,试图从他们身上发掘出现代性的种子。从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出发,本雅明提出了“经验”、“体验”等一系列震惊西方思想界的概念,并开始构想那个史无前例的庞大计划——《巴黎拱廊街》。最终,本雅明将艺术与现代人类的救赎之路归结到弥赛亚的救赎之上。这种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归宿似乎也只有本雅明才能提出。本文以本雅明的相关着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整理了本雅明的文艺传播思想,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结合本雅明的技术观、语言观,综合研究了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看法。第二部分从本雅明对于波德莱尔和巴黎研究的着作入手,探讨了发达资本主时代城市的兴起对于作者和读者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大众的聚合、经验的消失、消费的崛起。巴黎作为现代都市的典型代表,成为了本雅明最好的研究切片。第叁部分以文化工业和政治审美为切入点,对于艺术品在文化工业时代和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中的异化以及如何自处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研究了本雅明的弥赛亚理论,以期寻找出在这个时代艺术的超越与救赎之路。
孟宪超[7]2013年在《弥赛亚的力量:苦难、承诺与救赎》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从情结记忆与苦难记忆的角度入手,分析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新天使和驼背侏儒这两个意象,从而揭示现代性的症结。西方语境下的情结记忆是一种理性主义情结,其时间观表现为一种历史目的论。这种历史观割裂了期待视野和经验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经验的失效,因此现代性危机的实质是一种记忆的危机。本雅明的情结记忆是犹太神秘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结合的产物,表现出强烈的弥赛亚意识。弥赛亚的时间观指向过去,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体性堕落的苦难史,历史的目标是返回起源。本雅明试图借此扭转现代性激进的时间取向。本雅明批判了历史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观,前者对记忆采取遗忘的态度,掩饰苦难的记忆,而后者把被压迫者的苦难记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合法性保证,许下关于解放的政治承诺。马克思以拯救的形式完成复仇,但同时埋下了极权主义的隐患。在我国现时态,情结记忆表现为家国情怀,这一情结记忆的阻塞导致了我国社会现在的文化危机,介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的关注,重新关注苦难记忆背后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 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 范英豪. 苏州大学. 2002
[2]. 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D]. 郭广. 武汉大学. 2015
[3]. 本雅明空间美学研究[D]. 葛静静. 西北民族大学. 2012
[4]. 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 吕瑞新.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 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 张文杰. 复旦大学. 2009
[6]. 预言或者寓言[D]. 张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7]. 弥赛亚的力量:苦难、承诺与救赎[D]. 孟宪超. 黑龙江大学. 2013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美学论文; 现代艺术论文; 弥赛亚论文; 现代性论文; 本雅明论文; 文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艺术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