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旭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4
【摘要】
目的:就急性脑卒中后焦虑状态相关因素研究及预后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10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本组全部患者在入院后由专训人员来进行焦虑量表评分、社会支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问卷测评。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来测量患者的焦虑障碍。结果:治疗前FMA为(5167±2465)分,治疗后为(8598±2468)分;治疗前MBI为(4118±116)分,治疗后为(9012±1348)分。结论:卒中后焦虑发病率高,早期治疗可促进卒中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卒中后;焦虑状态;认知行为
【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24001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致残率高。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可以出现一系列情感行为变化。其中抑郁和焦虑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研究报道,脑卒中后患者存在心理障碍高达3608%,其中焦虑障碍发病率平均20%40%[1],低的为184%,高的为62%。脑卒中后并发焦虑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存质量,增加患者死亡率[2]。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10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70例,女32例;平均年龄5012岁,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70岁。入组标准:无明显言语障碍,脑出血或者脑梗死,病程持续时间达到了两周以上。经过头颅MR检查或者CT检查都没有出现阳性病灶。
12方法:
本组全部患者在入院后由专训人员来进行焦虑量表评分、社会支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问卷测评。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来测量患者的焦虑障碍。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
2措施
21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急性脑卒中后焦虑状态最有效的方法。通常可以采用深呼吸和放松技术。
当急性脑卒中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时,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如四肢发抖、头部不适、心慌、呼吸加快等,通过深呼吸和放松技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缓这些不适反应。
放松技术主要是通过收缩肌肉,再放松,然后再收缩肌肉,再放松,如此反复多次,让患者充分体会到放松和紧张二者间全然不同的感觉,以此来达到最终心身放松的效果;而深呼吸技术则是患者以一定的呼吸频率将空气深吸入全肺,在肺部停留数秒之后,再将这些空气全部缓慢地呼出来,反复多次,达到神清气爽的效果。
22心理护理: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临床经验丰富、学识全面、护理操作技能娴熟的护士往往会很容易就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好感。患者在进入医院之后,护士应第一时间打招呼,并对他们的病情进行耐心询问,全面了解他们的治疗、心理特点等,做好健康宣教,如康复指导、预后、功能锻炼、饮食宜忌等,并一视同仁地告知全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宜。当患者在向护理人员倾述时,应该运用微笑、点头等面部表情予以回应,让患者及其家属感觉到亲切感。
23药物治疗:
必要时对患者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来进行药物治疗,如劳拉西泮等,劳拉西泮其作用与地西泮相似。
2结果
21本组患者中有32例患者出现焦虑症状,发生率为314%。其中,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重度焦虑症,表现为严重的幻听幻想、自杀之类的精神症状;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中度抑郁症,表现为内疚、自卑、失落感、饮食欠佳;2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轻度焦虑症,表现为忧郁、精神欠佳、情绪低落。排除躯体疾病、内分泌系统、神经精神症、脑损伤、智力障碍。
22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前Fugl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为(5167±2465)分,治疗后为(8598±2468)分;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4118±116)分,治疗后为(9012±1348)分,可以明显看出,治疗前后FMA及MBI评分有较明显改善(P<005)。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急性脑卒中后焦虑预后极为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表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FMA及MBI评分比较
3讨论
焦虑是由紧张和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并发,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是人处于负性情境中的消极适应现象。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表现为担心、无法控制焦虑情绪,其中DSMIVTR指出焦虑症状还包括坐立不安、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精神紧张和失眠等症状。
31焦虑状态的相关因素:
卒中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①正相关性的因素有:女性、NIHSS评分、家庭关系和病人依从性等;②负相关性有:吸烟、社会支持程度、生活能力受损程度等;BI评分是保护性因素。
32焦虑的影像学基础:
现代神经病学利用fMRI、SPECT和PET研究与脑部变化有关的自动加工过程,有研究指出:右侧杏仁核是动态的情绪探测系统的一部分,对时间敏感,而左侧杏仁核则对同样的刺激进行评估,对情绪强度敏感[3]。
Fredrikson等利用PET研究认为,无论病理形式还是正常形式的焦虑,患者双额叶、右侧颞叶、丘脑和基底节脑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葡萄糖代谢率下降。Rauch等和Furmark等研究认为,于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PET检查,临床症状好转的患者其上述部位葡萄糖代谢率均有恢复,尤其以海马、前杏仁核最为明显。利用SPECT发现,焦虑障碍患者的额叶、颞叶、枕叶的局部血流灌注(rGBF)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与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焦虑障碍涉及许多脑区功能的改变,主要为额叶、颞叶、岛叶、丘脑和海马边缘系统等[4]。
参考文献
[1]Wright CI,Fischer H,Whalen PJ,er al. Different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amygdala habituation to repeatedly presented emotional stimuli[J]. Neuroreport,2001,12:379383
[2]Fredrikson M,Fischer H,Wik G. Cerebral blood flow during anxiety provocation[J].J Clin Psychiatry,1997,58(16):1621
[3]范肖冬等译.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5
[4]苏亮,施慎逊.焦虑障碍的功能性设计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3):185186
论文作者:江旭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6
标签:焦虑论文; 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障碍论文; 症状论文; 评分论文; 程度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