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准则论文,导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研究自会计准则制定开始之日就成为人们的研究课题,目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主要有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两种。2009年,为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而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提出了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应重新面对准则制定导向的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
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确立了原则基础(principle based)的准则制定模式。确定这种模式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从规则向原则发展的过程。从1989年以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会计准则来看,出于兼顾各国会计法规、经济环境和法律体系等方面差异的原因,对于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允许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选择,并且其规定相当具体,将其归类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可能更为合适。这是因为其对某些内容规定得也相当具体,对某些会计处理方法也曾设定一些具体数量界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致力于提高可比性和制定核心准则,这一阶段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原则性更强一点。而进入21世纪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由于其改组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再加上证券监督国际组织声明的支持,使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中更多地强调原则导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目标导向
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发布了《萨班斯法案》,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就美国的会计准则采用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进行研究。2003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体系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目标导向”的概念,并就包括概念框架、准则制定机构、国际趋同、公认会计准则的层次等在内的准则制定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美国目标导向的准则,更多的成分属于规则导向的准则,而不是原则导向的准则,更多的是向规则导向准则靠拢,而不是向原则导向准则靠拢。按照制度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美国提出目标导向制定准则并以此改变准则的制定方式,属于制度变迁的范畴。如果美国准则的制定模式从规则导向转为原则导向,属于制度的激变,在美国这种改良主义文化深厚的国家也是难以想像的。从现实来讲,要实现准则制定模式的转变,还涉及大量的转换成本问题。在认识未到位的情况下,谁承担转换成本,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研究
(一)我国法制发展的历史决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应当是规则导向。我国法制建设上强调制定法律,强调法律文本,强调法律条文,形成了严格执法,违法必罚的思想。这种法制思想,又影响着我国法制建设。作为我国财经法规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准则必然要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要求会计准则规定尽可能完备,尽可能详细,程序应当尽可能周全。
(二)我国现代会计制度发展史要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是规则导向。至2006年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实施前,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一直采用会计制度为主的模式,会计准则处于补充的地位。在这些会计制度中对交易或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作出极为详细具体的会计处理规定,属于规则导向的会计标准。按照路径依赖的原理,则要求我们制定会计准则顺应规则导向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会计准则的实施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我国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
(三)我国会计工作现状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是规则导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是采用以规则导向的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由于会计人员没有必要的职业判断的习惯和经验,如果发布的会计准则要求其进行较多的职业判断,势必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们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当尽可能减少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职业判断,或者即使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也应当尽可能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南。
(四)我国会计准则面对的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为规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提供了可能。基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制定更为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既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也可以降低准则实施的成本,乃至于降低整个社会在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方面所耗费的社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