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神晓派初探_神霄派论文

道教神霄派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神霄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宋末年,符箓派道教受到宋徽宗的特别宠信,其势大盛。南宋时,由于统治者继续奉行崇道政策,符箓派道教在南方得以继续发展。两宋之际,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形成南北分裂和对峙的局面,道教内部亦随之宗派纷起。在南方,除旧有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閤皂灵宝等三山符箓派及其道士仍受尊崇而外,自称独得异传而另立宗派者也甚多,神霄派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神霄派,是以传神霄雷法而得名。其历史渊源,张宇初在《道门十规》和《岘泉集·玄问》等文的记述中,谓其“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师汪君阐之”[1]。但这仅是道门中的一种依托, 实际可能是在两宋之际由天师道衍化而来,其中有的分支与上清派的关系亦甚密切,并吸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神信仰及其相关的法术再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北宋末,王文卿与林灵素俱传雷法。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传》说:林灵素本名灵蘁,字通叟,温州永嘉人。幼年志学神仙,约30岁时,精通儒道经典。游西洛,自称遇汉天师弟子赵升授以《神霄天坛玉书》,又称《五雷玉书》,“皆有神仙变化法,言兴云致雨,符咒驱遣下鬼,役使万灵”[2]。灵素“自受《玉书》,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治疾苦,立见功验,驱瘟伐庙,无施不灵”[3]。次年至岳阳, 赵升又告诉他说:从即日起,他便是“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东华帝君有难,力当救之”[4]。政和六年(1116年)十月,由于道录徐知常引荐, 林灵素得见徽宗,便大言神霄事说:“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5]其他诸有权势之宦官皆为之名,时贵妃刘氏方有宠,即名为“九华玉真安妃”。徽宗独喜其说,遂一见如故,赐号“通真达灵先生”,以师事之,并赐金牌,不时宣召入内,并特建通真宫为居。又建上清宝箓宫,密连禁省;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令吏民诣宫受神霄秘箓,朝士之嗜进者,亦靡然趋之。每月初七日,令灵素升高正坐,宣讲三洞道经,自亲王内贵文武百官皆集听讲。“或御驾亲临,亦于座下。自此东京人方知奉道也。”(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见《道藏》,第5册,408页。)林灵素遂“集九秘书龙章凤篆九等雷法,集成《玉篇》进上。昔汉天师有《神霄雷书》二十卷,并天部霆司八雷电印六颗,……国初张守真遇翊圣真君传赐五卷,帝(指宋徽宗)欲得雷书金经全足,收入《道藏》,求访不得,先生(指林灵素)静夜飞神,从玉华天尊奏告上帝,乞赐观看雷文并霆司等印,帝遣六丁玉女以印授之,一天坛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师印,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皆坚如铁石,非金非玉,及以《雷书》五卷赐灵素看,先生拜谢,怀印而还,省录《雷书》进奏,遂得全集”(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见《道藏》,第5册,408页。)。所谓赵升或上帝的降授,也只不过是神话而已,不足为信。实际恐系林灵素自己编造《雷书》时的一种托词,但从中也透露出神霄派与天师道确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特别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传》中还指出:林灵素“在京时,虽宰执亲王不与交谈,亦不接见宾客,惟虚静天师至,即开门对话,终日终霄”(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见《道藏》,第5册,411页。)。所谓“虚静天师”,按张宇初《岘泉集·妙灵观论》和《汉天师世家》,当即“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注:参见《道藏》,第33册,217~218页;第34册,826~828页。),二人交往既如此密切,亦可为神霄派与天师道关系的佐证。张宇初所列举的神霄派人物中,除林灵素、王文卿之外,同时即有张虚靖。林灵素在获得宋徽宗宠信时,运用官方的势力,在全国各地普设宫观,广召弟子,因而形成一股新的道教势力。徽宗将其出生地温州升为应道军节度,又加号林灵素为“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注:《林灵素传》,见《宋史》,中华书局标点本,卷四六二,第39 册,13529页。)宣和元年(1119年)被贬还乡,同年去世,终年45岁。其嫡传弟子为张如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传》在谈到他们的关系时称:“东西皇城使张如晦者,旧在通真宫,出则同行,坐则同席,宗师法教,独张一人得其妙也。”又称林灵素在临死前,命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与汝,世代只传一人,无致轻泄。”(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见《道藏》,第5册,411页。)另据署名“玉真弟子火铃仙官佥书火铃司事刘玉”所撰《金火天丁大法后序》称:“火师(注:据虞集《王侍宸记》,“火师者,盖上古神,而世传为汪氏子华者,盖其化现尔”,见《道园学古录》,卷二五,见《藏外道书》,第35册,228页。)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传与张如晦,后传陈道一,下付薛洞真、卢君埜,次以神霄派脉付徐必大。”(注:《通法会元》,卷一九八,见《道藏》,第30册,258页。)卢埜事迹,又见于《雷奥序》,其中有云:“昨因六阴洞微仙卿卢先生字伯善,游青城山,遇虚靖天师传诸阶之法,自婺州来洪州,于丰城清都白鹤观,往来居止。卢名埜,号养浩,行六阴洞微之法,无不灵验。凡符法一至,立时而愈,盖虚靖先生一流人耳。”(注:《道法会元》,卷二二七,见《道藏》,第30册,412页。)是卢埜字伯善,号养浩,洪州丰城清都白鹤观道士,传六阴洞微法,故称六阴洞微仙师,曾从张继先学“诸阶之法”。又按《道法会元》卷二五三署名江西黄公瑾所撰《刘清卿事实》称:“清卿姓刘氏,名世仍,法讳玉,世为河朔人。中兴勋臣玠之孙,因勅葬临川,其父赘于丰城,因家焉。受神荫承信郎,幼慕清虚,年未弱冠,弃官从事道法,遍历江湖,……参礼名师,……后因养浩卢君伯善来江西,以诸法付度于徐洪季,洪季以所得授清卿,清卿得法,方从卢游。伯善殁于洪季家,炁虽绝,体甚温,无敢封殓。三日忽苏,视诸弟子惟清卿在焉,……卢悉以心章隐讳,内炼秘诀倾囷付之。笔录才竟,诸弟子辐辏,则卢复瞑目化去。清卿自后,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不过此耳。”又称:“余(黄公瑾)升高自下,历阶而趋,十余年间,得其说十之七八,而时未遇,清卿早仙,遂稽奏授,不啻如入宝山,空手回矣。”(注:《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见《道藏》,第30册,558~559页。)据以上所载,则林灵素的传系,可简示如下:

卢埜、刘玉又传地祇法。据刘玉所撰《地祇法》称:“地祇一法,凡数阶,温将军(注:“温将军”,名温琼,据称“温将乃平阳县温家人,每见世路不平,常怀切齿,生平皈依大道,辅正除邪,公忠正直,与他将不侔”,见《道藏》,第30册,556页。)专司亦十余本,使学者莫之适从。余初得之盛仙官椿,继得之李真君守道,再得之于六阴洞微卢仙卿埜,所授之本,已大不同。继而遇时真官,则符篆愈异。晚参之间判官天祐,及传之吕真官希真,玄奥始全备矣。吕以道法自青城而来江浙,名动一时。……余行之既久,专守吕之言,罔敢或失,乃知万法易动,莫如地祇。”(注:《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见《道藏》,第30册,555页。)又说:“地祇乃灵宝侍卫之官,受命上清护玄帝教,神通至大,……奈其派多而杂,其书久而讹。”(注:《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见《道藏》,第30册,556页。)又说:“余来沇溪多历数,今以其传授之于巽园黄君景周。”(注:《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见《道藏》,第30册,556页。 )刘玉在《地祇绪余论》中对地祇法的源流又补充介绍说:“地祇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次显化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其后,如江浙闽蜀湖广嗣法者何限,姓名昭揭宁几人?其书始则有名碑本,继则有铁林府地祇,原公夫人庙地祇,五雷地祇,五虎地祇,索子地祇,十字地祇,四凶地祇,圣府地祇,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支分,使学者莫之适从。”(注:《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见《道藏》,第30册,557页。)这种“其派多而杂,其书久而讹”的状况,以及嗣其法者的素质愈来愈差,大概就是它最后走向衰亡的原因。

在刘玉以后,林灵素一系的传授不明,而王文卿之传,在南宋以后却特别兴盛。

王文卿,字述道,(注:虞集:《王侍宸记》,作“予道”,见《藏外道书》,第35册,227页。)别号冲和子, 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世为抚之临川人,后徙居建昌南丰之神龟岗军峰。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王文卿传》载:“徽宗宣和(1119年~1125年)初,将渡杨子江(注:虞集:《王侍宸记》,作“渡杨子江,既济”,第35册,227页。),遇一异人授以谒帝之法及啸命之书(注:虞集:《王侍宸记》,说“其书盖致雷雨、役鬼神之说”,第35册,227页。),每克辰飞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诧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妖崇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见《道藏》,第5册,412页。)可见其所操法术,与林灵素基本相似。所谓“异人”,按张宇初《岘泉集》卷三《妙灵观记》:“乃玉府火师也。”(注:《道藏》,第33册,217页。 )同书卷七《授法普法》又谓:“火师汪真君、侍宸王真君得雷姥之传”(注:《道藏》,第33册,247页。)。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五《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称:“(王)侍宸自南丰辞亲而至扬子也,所遇而得书者,火师也。火师者,盖上古神人,而世传为汪氏子华者,盖其化现尔。”(注:《藏外道书》,第35册,228页。)《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还记载王文卿告诉其弟子袁庭植说:“予未得雷文之前,已遇汪君于扬子江,授予飞神谒帝之道。”(注:《道藏》第32册,390页。)据此可知,王文卿与林灵素的法术,均与火师汪真君有关。《历山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火师汪真君传》谓:“真君姓汪名子华,字时美,唐玄宗二年甲寅,生于蔡州汝阳县。”(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见《道藏》,第5册,446页。)查唐玄宗“甲寅”,当为开元二年( 714年)。又谓其先曾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张约,后为师赤城先生司马承祯。安史之乱以后,隐居南岳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下山,后遇紫虚元君(魏华存)下降南岳,授以至道,再修28年,丹成道备,“ 贞元五年(786年)庚午”(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见《道藏》,第5册,446页。)卒(查“庚午”应为贞元六年)。王文卿之伪托火师以传雷法,亦同林灵素之伪托赵升与天师一样,均属虚构的不实之词。但却表明了王文卿所传之法术,或与上清派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据张宇初《妙灵观记》的记载,王文卿“尝请于虚靖先生甲庚混合之道,深奖语之”(注:《道藏》,第33册,217页。)。由此可见,王文卿与天师道,仍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宣和四年(1122年),王文卿奉诏赴阙,甚得徽宗宠遇。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未几,又勅授凝神殿侍宸,后加同管辖九阳总真宫提举司命府事。父肇始,赠承事郎;母江氏,赠太宜人。并勅其五日一次佩金方符,入大内诸宫閤。旋又再除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神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父再赠承议郎,母太令人,妻平氏宜人,叔王深赐承信郎,弟次卿迪功郎。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赵桓即位,王文卿遂请还乡侍母。南宋高宗赵构建都江南以后,闻王文卿尚在,累征不起。惟怡神山水间,日以传行其雷法为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正是由于王文卿于南宋初在南方传行雷法,其徒甚众,故被认为是神霄派的创建人。

王文卿的弟子,《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王文卿传》载有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四人,其中袁庭植与王文卿论雷法之事,载《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收入《道藏》第32册第390~395页。张宇初《岘泉集》卷三《妙灵观记》则说:“嗣其法者,若上官氏而下,靡不显异。”(注:《道藏》,第33册,218页。 )同书《义渡记》又说:“贤良有邹铁壁者,尝受法于上官氏,上官侍宸甥也,已而复遇侍宸亲授其奥,而道亦显。时有知南丰州事王质,尝师事铁壁,及付受之顷,忽雷震坛上,邹曰:吾将度矣,王惊喜,遂倾资奉之,邹谢曰:吾云水徒也,用此奚为?王乃请以广妙灵观以祠侍宸,故旧观在他里,乃迁而新之。”(注:《道藏》,第33册,220页。)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五《灵惠冲虚通妙真君王侍宸记》谓王文卿曾传法于其甥上官某某及其从孙王嗣文,嗣文后“际遇宁宗(1195年~1224年在位)朝,法亦大显。赐号妙济先生”(注:《藏外道书》,第35册,228页。)。并称:“又有萨守坚者,亦酷好道,见侍宸于责(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注:《藏外道书》,第35册,228页。)又称:“得其传者,则新城高子羽,授之临江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其传而最显者曰临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谓之谭五雷。……庐陵有罗虚丹者,故宋时名士,润谷先生之诸孙也,得五雷之传,甚有符契。”(注:《藏外道书》,第35册,228页。)又称:“罗之弟子虽多,而自以为得之者,惟萧主簿雨轩,其后则有周司令立礼两人而已。……周之说,惟授之其子,游其门者,或得或不得,予不知也。萧君儒者,择人至谨,……独传之道玄胡君一人而已。”(注:《藏外道书》,第35册,229页。)另按《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莫月鼎传》载:南丰人邹铁壁得王文卿九(先)天雷晶隐书(注:有关先天雷晶隐,参见《道法会元》,卷八三~卷八九,见《道藏》,第29册,330~371页。),传浙西霅川人莫月鼎和同郡西埜沈震雷。并称:“自王侍宸王真君演道以来,惟真人(指莫月鼎与西埜沈真人(指沈震雷)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东吴,扶教泽民,莫有甚焉。”(注:《道藏》,第5册,447页;参见宋濂《莫月鼎传碑》,见《宋学士文集》,卷一一。)沈震雷一派的传承已莫知其详。莫月鼎讳洞一,字起炎,吴兴人,入道后更号月鼎,生于南宋理宗宝庆(1225年—1227年)间,元世祖至元(1264年~1294年)末卒于苏州,得其传者有王继华、潘元涯。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传周玄真。步宗浩字进德,其事迹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曲》卷二八六引《苏州府志》(注:《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六,第51册,62675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周玄真字玄初,初师从杜道坚弟子李拱端,受召神劾鬼之术,复从曹桂孙受灵宝大法,又从步宗浩受五雷秘文,为明清之际颇有盛誉的道士。其事迹宋濂《周寻师小传》有记载,载《宋学士文集》卷一三。在莫月鼎的徒裔当中,还有金善信与王惟一二人。据黄溍《体仁守正弘道法师金君碑》载:金善信,字实之,吴之长州人。生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卒于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家本业儒,而善信却好老子之学。“时玄妙观有雷师,……君甚敬之,由是冠其冠而为之执弟子礼。已而,闻莫先生洞一者(莫月鼎),……则延至而尊事之,有所折辱,未尝为之动色,或毁其所甚爱之物,亦不以为意。先生知君信之笃,悉授以不传之秘,他弟子不得者,而君尽得之。”(注:《黄金华文集》,卷二九;亦见《宋文宪公集》,卷四二;陈垣:《道家金石略》,979页。)又《苏州府志》称:“王惟一, 括苍(今浙江丽水)人。自号景阳子。父官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因家焉。弃吏从方外,遇至人授还丹九转,有得,乃著道书六卷。晚年寓樊泾岳祠。泰定丙寅(1326年)书遗事及偈毕,端坐而逝。”(注:《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六,第51册,62667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所著《道法心传》一卷,收入《道藏》第32册第413~424页,自谓其曾“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历说先天之妙”。又“奉度师铁壁先生邹君传授口诀”。并说:“余平生参尽雷法,未有若月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使余朝夕思慕先生之学,不复再见,唯悒怏耳。先生去世,学者纷纷,多不得其传,盖谓不知道之故也。余今老矣,欲留秘诀于人间,无个知音可语,故作数图,名之曰《道法精微》,用留于世,倘遇达人,必当具眼”(注:《道藏》第32册,419~420页。)。可见王惟一本人是以莫学唯一真传者自居。又著《明道篇》一卷以阐其学,收入《道藏》第4册第926~932页。 《夷坚志丙》卷一四《郑道士》称:传王氏雷书者,尚有郑某。根据以上有关资料记载,则王文卿学传授关系,可图示如下:

《道法会元》卷七七收有邹铁壁注《雷霆梵号咒》、上官真人述《书符内秘》、莫月鼎述《书符口诀》等。(注:《道藏》,第29册,276~277页。)

标签:;  ;  ;  ;  ;  

道家神晓派初探_神霄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