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中西方哲学思考比较
陈 聪(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 西方的哲学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一般来说中西方哲学比较是在承认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关于对“美”的讨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中西方关于“美”的思考的核心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对美学的哲学思考基本特征、思维方式和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西哲学;美学;对比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美学长期从属于哲学,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而在中国的古代哲学史上也没有明确的“哲学”的概念,但是广泛地、深入地在哲学的角度上探讨美学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从未间断过,呈现出的是一种不系统的“有美无学”的状态。总的来说,关于对“美”的思考,对自然或是对艺术以及对生活现象的“美”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都各有不同侧重点,同时引起了一些中西方美学家们对寻求跨文化间的“美”的异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且碰撞出不同火花。
一、中西方哲学发展中美学观比较
1.西方哲学发展中对于“美”的思考
从西方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对于美的思考主要从以下几个时期谈起,一是古希腊时期:有柏拉图、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哲学家们关于美的思考倾向于形式美。哲学家们认为美是形式,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的思考。柏拉图认为“美”是对于“美本身”的摹仿,而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则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相隔。其又把形式分为内形式和外形式,内形式就是形而上的观念和本质理念的形态;而外形式指的是对自然物的外形的模仿,也就是关于艺术作品外在存在的状态的规定。二是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关于美的哲学上的思考倾向于“美”的整一性与和谐性。但从奥古斯丁的基于西塞罗的美的定义的思考上,奥古斯丁则稍微偏向基督教神学的思考,认为美源于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一种至美,绝对美,是美的根源(这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种族环境有关,即一切思想离不开宗教和神学的影响)。由于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他后期又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美在完善,而完善又是一种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的美。同时他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之后的代表人物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美首先在于形式),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这一时期有一种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三是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时期:先验美和纯形式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理性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得到了一种发扬,又重新达到了高潮。(1)纯形式美。“美学之父”鲍姆嘉在这一时期关于对“美”的思考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同时把美定为感性学。同时这一时期的笛卡儿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2)先验美。作为先验美的代表有康德、黑格尔等。康德是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在这一时期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即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是基于对象的形式,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康德认为,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黑格尔则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说理念作为内容,那么感性显现则属于形式。黑格尓认为,美的艺术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从古希腊到近代关于对美的哲学思考大致的发展是如此。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对于“美”的哲学思考对于我们近代的美学思想影响是最大的。
2.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对于“美”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美学中对于美的思考的探究与西方不同。中国对于“美”的探究自始至终都是与人挂钩的,我们可以分几个方面从著作从代表人物来分门别类地作探讨。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不能单单从一个方向来谈,对于“美”的哲学思考可以是与功利欲望联系起来的美、与感官欲望联系起来的美、与真理联系起来的美等几个板块。
首先是与功利欲望联系起来的代表有:
由上式可知,在一定波长λ时,若气体的吸收系数α和吸收长度l可以测得,则通过测量光强I和I0的比值得到气体浓度C。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美也。”
《国语》:“伍举论美”。楚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答曰:“聚民利以自封而脊民也,胡美之为”?
《建筑施工技术》是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传统教学设计中通常将常见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项目实体施工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例如将民用建筑分为土方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与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中高职学对项目施工缺乏直观的体验,难以形成对项目施工的整体认识,课堂上学习也比较被动。
系统进行底层模块的注册时,智能节点首先广播下发问询数据包,各底层模块接收后根据ID号延时反馈注册数据包,智能节点上发底层模块注册信息至监控终端,等待用户确认底层模块是否属于该节点,用户在监控终端输入底层模块涂层的验证密码进行确认。智能节点的Flash开辟了两块区域,对底层模块的ID信息进行存储,用户确认的底层模块属于该智能节点,云服务器下发确认信息至智能节点,底层模块ID信息存入Flash第一区域,用户未确认的底层模块不属于该节点,云服务器下发未确认信息,模块ID信息存入Flash第二区域,智能节点接收到不属于该节点的底层模块反馈的数据时滤除不再上发至云服务器,无线自组织网络建立完成。
《论语》:“里仁。”
林白轩常念叨:“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外面的世界云垂海立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小的落星湖恐怕也会有煮沸的一天。唉,先不管这些十年之后的烦心事,应付眼下的急所吧,明天的司徒一一,明天的那个刑天,眼下的这三个孩子,这三个奇迹般穿过万花因,来到谷里学艺的少年。
《墨子》:“非乐。”
《孟子》:“充实。”
综上来看,在中西方的哲学中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实质上就是“有”和“无”的差异,可以归为宇宙观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
其次是与感官欲望联系起来的代表有: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直径较小的小行星则在穿越大气层时或在空中发生爆炸,形成火流星,爆炸后散落的陨石碎片同样能够造成人员伤亡。从1988年至今,全球共发生723次火流星事件。爆炸冲击能量最大的一次发生在2013年2月15日,编号为KEF-2013的小行星以18.6 km·s-1的速度撞击地球,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上空90 km处发生爆炸,爆炸当量相当于440 ktTNT炸药,该撞击事件共造成1 600余人受伤,1 000多间房屋受损,经济损失达10亿卢布。表1给出了不同直径天体撞击地球的能量、频率和效应描述。除了地球撞击事件,太阳系中其他星体同样频繁地发生撞击事件。
《列子·杨朱》:“则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乐,为声色尓。”
这是苏轼为“东坡饼”写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位美人用纤纤素手搓出颜色均匀的面,放入油中慢慢煎,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此饼因陋就简的制作过程,以及出锅后金黄的色泽,玲珑剔透的皮相和香甜酥脆的口感。作者巧妙地勾勒出饼的匀称、酥脆、色美、味香的特点。最后一句运用修辞,将饼的形状比喻成美人的钗环,引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乐趣的高尚品质。
再者同真理问题联系的代表有: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3.过度包装,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片面、错误的消费观念。在商品买卖中,支撑整个商品贸易活动的核心在于其使用价值。过度包装行为,则是将包装这一“无效”属性放在了核心位置。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其背后折射的是不成熟的消费模式。
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也”。
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二、从哲学的基本特征比较“美”的哲学思考
西方的哲学是科学型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揭示和探索密切联系,侧重于思维和科学。中国的哲学基本特征是追求“天人合一”,注重人情,偏向伦理,侧重于社会和人生,与政治思想和伦理密切联系。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推崇“淡兮其无味”的艺术风格,倡导自然和无为之美,显现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则标举“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认为宇宙太空广漠虚廓,无始无终、默然有序地运行,不有意为之而形成了至高无上的自然美品格,这种品格使天地成为美的极致,成为众美之源。总之这种美已经超脱出物质本身的形貌,将“美”、以何为美的鉴定升华到了对天地万物“神格”的感悟上,他们的美不再是西方人那种可观的外在美,更多的是内在的心性美、品格美。
苏格拉底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永恒绝对的美。美就是适用,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美的。在这里,美不是一种正义的思想,而是指正义的行为。苏格拉底首先是一个伦理家,总是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美和艺术,是把美学转变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关键人物。故而西方对于美的哲学思考是偏理性的、科学性的。
三、从思维方式上比较中西方哲学上对于“美”的思考
中国的哲学对于“美”的思维方式上注重“悟”,强调主体性,侧重于直觉思维;而西方的哲学在对于“美”的思维方式上,擅于把握逻辑论证,讲究科学思维,是一种强调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然后得出结论的具有逻辑的过程。
中国古代对于“美”的思考注重“妙悟”,推崇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感,持这观点的代表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讲究朦胧美以及美的多义性。表现强调主体性思维方式的代表有唐代画家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近代的朱光潜对美的分析论证的思维方式也体现了似与不似的一种“悟”的美,即“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讲究“虚实相生”。
西方注重科学的逻辑传统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主要就是其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思维,即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这是人们进行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等思维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之一,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正确思维的形式,也同样运用于对“美”的思考当中。
结语
对于中西方在哲学史上对于美的思考的比较,不难论证出西方偏向于反映自然之美,去刻画外在的形式美;而中国则更为喜欢去靠近自然、融入自然,感悟内在的神韵美。中西方的哲学上的思想差异必然影响到对于美学上的思考,也是造成对“美”的思考差异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冀志强.“美学沉思与中国哲学观论”[D].合肥:安徽大学,2018.
[2]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1.
[5]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作者简介 :陈聪(1993.01—),男,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设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