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蛮”字的用法论文_李坤

浅析“蛮”字的用法论文_李坤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蛮”字多是作为一个实词在使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蛮”字做程度副词的现象越来越普及。本文将从实词“蛮”字演化成表示程度的副词的过程、“蛮”字的使用地区及用法特点等三个方面探讨分析“蛮”字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蛮;演变过程; 使用地区;主流媒体及语体;用法分析

“蛮”字的演变过程

在上古时期,名词是“蛮”字的主要词性。根据语料记载,“蛮”字第一次出现在有记载的语料中是在周代的《尚书·舜典》中,“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敦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从这个记载我们不难看出,“蛮”字的初始意义是先秦时代我国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民对非华夏民族的少数民族的一个泛称。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日趋增多,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民便依照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对他们进行了划分,最广义上分为南蛮,北夷,东狄,西戎。南蛮,即生活在中原地区南边地域的少数民族。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蛮”在此只是对居住在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称呼,而尚未添加任何感情色彩。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蛮”字做出了如下诠释:“蛮,南蛮,蛇种。从虫,蠻声。”有学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因为南方地区多蛇,当地的居民对蛇带有明显的民族崇拜,不过这样的解释也带有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歧视的色彩。而到了《史记》中,“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鄙夷的特征就很显著了。至此“蛮”字在指少数民族的基础意义之上,又多了粗野、凶恶、不通情达理的意义,仍然是名词词性。但当“蛮”字在和其他字组合成词时,如蛮干、蛮劲,就有了强悍的意思,这里的“蛮”字已经有了形容词词性。

到了现代,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推行的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渐渐消失,“蛮”字带有的民族歧视的色彩逐渐淡化,并作为程度副词大量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官话中,湘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中都有普遍应用。如在苏州话中“啊呀,格爿天末实头讨厌,吃中饭格辰光,还是蛮蛮好格啘,那咾会得落雨格介。”江西武宁话中“虽然连下暴雨,但水位增长还是蛮慢的。”长沙话中“毛主席曾夸过荣毅仁:‘你倒蛮会用脑子的。’”这些例子中的“蛮”字,都是作为程度副词来修饰形容词或者动词,表示的都是很、挺之意。这说明,“蛮”字已经从一个名词逐步过度成了一个副词。

二、“蛮”字的使用地区

我国古代,南蛮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百越、百濮和巴蜀三个支系。百越族系散布在今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域内,百濮分布在今贵州、湖南一带,巴蜀则分布在今重庆、四川一带。当今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是由古代的南蛮演变而来的。又因为在苗瑶语中,对于本民族的自称为“人”,而在古汉语中,“人”与“蛮”的读音十分相近,所以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多用这一称呼自称。因此,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使用“蛮”字,而北方地区则较少使用这个字。

根据我国古代南蛮民族的分布区域,可推断我国使用“蛮”字的方言区大体有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例如,上海话是吴方言的代表方言,在上海话中,就有“me ho ga”,意思是蛮好的,这里的“me”,就是“蛮”的方言发音。在湘方言中,湖南话里就有大量使用“蛮”字的例子。比如,“这个辣椒也是蛮辣的”;毛主席在和部队官兵一起吃饭时,连连称赞部队的伙食“蛮好,蛮好,蛮好!”。除此之外,我国台湾地区对“蛮”字的使用也很普遍。就像摘要里提到的,“也是蛮拼的”这句话就是由台湾艺人在大陆带火的。

近些年,“蛮”字作为程度副词在全国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其虚词词义相对稳定并逐渐被接受。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语言创新也被提上议程。尤其在影视作品中,通过人物语言的地方化来突出人物形象,因此,北京话、东北话以及其他南方方言在影视作品中变得极为常见。第二,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日趋加深,台湾地区的方言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陆人民。第三,领导人的影响力。众所周知,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祖籍是湖南湘潭。湖南话里“蛮”字的出镜率很高,常被作为副词出现在口语中。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是四川广安人,“蛮”字在四川话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在《邓小平文选》中,邓小平在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使用“蛮”字。以上三个原因互相穿插,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蛮”字作为程度副词在全国的应用。所以,中原官话、江淮官话以及西南官话,都将“蛮”字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吸收进自己方言的用法中。

随着“蛮”字适用地区的不断扩大,“蛮”字的感情色彩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方言中,“蛮”在使用时,常带有说话人喜爱的感情色彩,连接的词通常都是褒义词。如:“房间打扫的蛮干净的”、“这个女孩长得蛮漂亮的”、“这本书还蛮有哲理的”等等,都是表示说话人满意、喜爱的感情。究其原因,是南方少数民族民族自尊心的反击。从上文中提到的“蛮”字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原地区的人在用“蛮”称呼少数民族时,带有明显的贬低的意思。南方少数民族的人当然不甘心接受中原地区的人所赋予的蔑视义,所以在自称时,出于民族自尊心的反抗,多将这个字用在褒义、赞扬的场合中。我们不妨假设,在“蛮不错”、“蛮好”、“蛮厉害”中,“蛮”字取的就是最原始的意义“我们”。这样,我们就不难将这些词理解为“我们不错”、“我们好”、“我们厉害”。这个语言现象可以看作是少数民族对中原人的歧视进行的语言上的反抗。在这一用法的使用过程中,“蛮”字的名词意义逐渐减弱,逐步虚化成一个副词。在这个过程当中,“蛮”字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转变。从贬义色彩的名词,转变成修饰褒义词的副词,现在又逐渐向普通副词过渡,即自身带有的感情色彩逐渐弱化既可以修饰褒义词,又可以修饰贬义词和中性词。这一转变也使“蛮”字变得更加多产,与之搭配的词语也更加丰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可以搭配VP,组成“蛮用功”、“蛮上心”;搭配AP,组成“蛮仁慈”、“蛮险恶”;搭配NP,组成“蛮青春”等。

在不同语体及文体中的使用情况

通过搜集语料,笔者探究了“蛮”字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收集的语料包括书面语语料和口语语料。书面语语料包括为期一个月的电子版《人民日报》,口语语料则通过选取中央电视台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6年里272期节目的话语内容来确定。在所调查的语料中,“蛮”字在书面语中出现的次数为零,在口语中出现的次数也仅有一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访谈类节目中,“蛮”字在娱乐性较强的《鲁豫有约》中,出现的频率就要高很多。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相比《实话实说》的平民性,《鲁豫有约》针对的人群更特殊,多为娱乐明星,且港台明星居多。不难看出,来自香港、台湾的明星更多地使用“蛮”字而非语义相近的“很”、“挺”等。

即使在正式文体中,“蛮”字也多出现在对话、独白以及心理活动中。如在1993年12月的《人民日报》中,关于毛主席下部队考察的文章,就记录了毛主席当时所说的话,其中“蛮”字出现了5次,但都是出现在对话和独白中。又如在《邓小平选集》中,记录了邓小平的日常言行,“蛮”字出现的频率就很高。再比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年末所作的《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的:“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虽然“蛮”字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但仍然是出现在口语中。

“蛮”字多出现在口语语料中,不仅与说话人的说话习惯有关,也与“蛮”字本身的特点有关。在做程度副词时,“蛮”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用来表示说话人内心的情感,主观的感受,特别是喜爱的感情色彩。如:“这块肉好,蛮瘦的。”这句话的语内含义是这块肉不是肥肉,挺瘦的,语外含义就是说话人想买的就是瘦肉而不是肥肉,这块正好。而在搭配动词时,也多是加表示心里活动、表示意愿的动词,如“蛮喜欢”、“蛮想”;加动宾结构时,后面所跟的词也多有褒义,如“蛮有意思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蛮”字只跟表意愿的或褒义的词搭配,“蛮”字也有加贬义及中性词的用法,只是这种搭配并不常见,这里不再赘述。

“蛮”字在句类、词类上的局限性,也使得它的使用频率低于意义相近的“很”、“挺”。在句类用法中,当使用程度副词+否定副词+所修饰的内容这个句型时,“蛮”字就不能使用。如可以说“这件事让我很不开心”,而不能说“这件事让我蛮不开心。”在词类用法中,程度副词在修饰形容词时,“蛮”字修饰的范围比“很”、“挺”窄,在修饰的动词时,“蛮”字多跟表示心理活动、表示意愿动词搭配。除此之外,虽然同样类属于“很”系副词,但“蛮”字表示的程度也比“很”、“挺”浅。如:我很不喜欢他,我挺不喜欢他,我蛮不喜欢他三句话中,句1表示非常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这个人,句2表示不是特别喜欢但算不上讨厌,句3表示不喜欢的感觉很清浅,语义更接近“挺”。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蛮”字在使用时,多出现于口语语料及非正式文体中,在书面材料中也多出现于对话、独白与心理活动。 但因为“蛮”字又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对于其未来在书面语中的使用,我们应持积极态度。同时,稳定性和语义的逐渐中性化,也使得“蛮”字近几年在普通话中的出险率越来越高,将来有可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基本词汇中固定下来。

用法分析

关于“蛮”字的用法分析,笔者将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1、语义方面

王力先生认为,程度副词可以下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由于“蛮”自身隐含的比较义,我们不难看出“蛮”属于相对程度副词,与它语义相近的有“很”、“挺”等,都属于“很”系副词。在这个系列中,它们所修饰的程度跨越较大,“蛮”字表示程度的范围也比较大。例如,我们评价一个姑娘的长相,只要在中上等,就可以用“蛮”来表示。我们可以说,这个姑娘长得蛮俊俏的。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这个姑娘长得比较漂亮,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因此可以简单推断出,“蛮”字在作程度副词时所表示的程度依据说话人的语义指向而在一个范围内产生变动。

2、语法方面

从句法成分方面分析,“蛮”字在一句话中只能做状语而不能做补语。例如,可以说“这本书蛮好看的”,“这个图书馆里的书蛮全的”,而不能说“这本书好看蛮的”,“这个图书馆里的书全蛮的”。从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蛮”字自身具有较强的定位性,在使用时必须紧靠中心语,如可以说“这个电影明明蛮好看的”,而不能说“这个电影蛮明明好看的。”从程度副词所在的句子结构中分析,“蛮”字多用于陈述句和感叹句,而不用于有“比”字的比较句。例如,我们不能说“这本书比那本书价格蛮低的”。如果想用“蛮”字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要表达的句子拆分成两个分句,“这本书和那本书相比,价格蛮低的。”这句话中,后句就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

3、语用方面

“蛮”字作为副词使用,从古代汉语中就有先例。从上古时代的中性名词发展到贬义色彩的名词,再到贬义色彩的形容词,发展到今天中性色彩的普通副词,在这个过程中,词义、词性、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上文语义方面我们分析出,“蛮”字表示的是一个程度范围变化的副词,这一用法也是与之语义相近的“很”、“挺”等词不具备的特点。

五、结语

“蛮”字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在语义、词性、色彩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语义上,从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发展到粗野、凶恶、不通情达理的意思;词性上,从名词过渡成形容词再逐渐虚化成虚词;色彩方面,从中性到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再到现在又逐渐变成了一个中性词。

关于“蛮”字的将来,我们也可以作出一定的预测。首先,“蛮”字虚词化现象不可逆转,且虚词意义的使用有可能超过实词意义。其次,“蛮”字的使用地区会不断扩大,更多的方言区会将“蛮”字的用法与本地区语言的特点结合,使其更适用于本方言区的语言。再次,“蛮”字作程度副词时自身带有的感情色彩特别是民族歧视色彩在以后会越来越少,甚至是彻底消失。最后,“蛮”字自身较强的稳定性和语义的不断中性化,也使得它未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被收入到基本词汇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齐菲,李淑扬;《“蛮”和“满”的副词用法及其对外教学》;《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第24卷第2期

[2]李茹;《释“蛮”》;《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3卷第4期

作者简介:李坤,女,汉族,河南新乡人,云南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作者:李坤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浅析“蛮”字的用法论文_李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