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动力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7)01—0096—04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所指的“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指“上课、复习、考试”等应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是广义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校社团活动、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如图书馆、网络、学术报告)开拓视野等等。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是指能激发并维持上述这些学习活动,使之达到某一目标的各种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构成了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具有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学习、要生活、尤其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没有充足的动力是很难完成这些任务的。一个动力充足的大学生,学习中,精力充沛、学习主动;生活中,井井有条、乐于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对未来有信心并做积极的准备等等。应该说,这样的大学生也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但是,在笔者的调查和访谈中,动力不足甚至缺失的大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其表现也有差异。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表现
笔者通过近三年来对我院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进行的UPI问卷调查,并搜集了国内的相关资料,发现了值得关注的、具有共性的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缺失的问题。以下是近三年我院学生与另两所大学的UPI有关项目的调查结果。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计算出,30.6%的大学生“缺乏热情和积极性”,40%的大学生“缺乏耐力”,40.8%“缺乏自信”,24.3%“感到自卑”。总的来说,有30%左右的大学生是缺乏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乐趣。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个别访谈及观察,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缺失可以是以下几种表现: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整日昏睡、通过谈恋爱来解闷、不屑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任何活动、经常无故缺课、旷课、酗酒等,概括地说,可以将这些大学生简称为“三无”大学生:未来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生活无乐趣。
(二)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实验班(03级的教育系、政教系、物理系三个班)学生的个别访谈和作业分析,深切感受到那些“三无”学生的问题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的生活状态,而在大学期间的教育,也没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1、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人生目标的短浅和功利。
首先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中小学时代由于“读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这样的强势话语影响,使得那些挤进大学校门的学生,终于可以送一口气了。有不少学生自认为“我的目标总算实现了,我应该休息放松放松了。”而上了大学后并没有及时树立新的目标,导致大学生活是一种“混日子”的状态。学生A(物理系):“在大学里感到特别空虚,同时有些昏然,既不知道理想是什么、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总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天是一天。”学生B(政教系):“我喜欢睡觉,有惰性。就现在而言,还没有宏伟蓝图指引我前进。什么为祖国建设奋斗终身,不如美美地睡一觉,这样既不伤脑细胞,又享受了一番,美也!用胸无大志来形容我比较恰当,不考虑繁琐的事,就没有了压力,生活变得轻松,但也没有学习动力,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其次,表现在一些大学生不能接受高考的“失利”,认为没有考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或者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或理想的专业,从而产生的挫败感。例如学生C(教育系)写到:“接到高考成绩的当晚,我一夜没回家,思索来考虑去,还是不能接受,这也直接造成我大学三年时间的浪费。高中时,虽然苦、累,但自己从来都不觉得。大学后,我完全变了,有时不上课,上网玩游戏、抽烟、喝酒,然后补考。我似乎对生活已彻底失望了。有时也恨自己,甚至打过我自己,但没用,陷得太深了,已没有回头的路了……。”
在教学和个别访谈中,笔者还发现有些大学生由于在中小学多是被动学习,甚至是强迫学习,以致来到大学后根本不会主动学习,没有自主发展的意识,还抱怨大学老师不管他们等等。当然,大学教育也有自己的问题。
2、大学教育的人文化缺失,没能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精神支撑。
如果说中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目标的短浅和功利,那么当今的大学教育也由于过于强调按社会需要培养“国家的有用人才”,而忽视学生内在的主观需求。顾明远教授曾经指出:“当前高等教育的误区就在于功利主义太强,人文精神不足。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从职业的需要出发,就是从学科体系出发,很少考虑青年的全面成长。现代的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知之甚少,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多,于是缺乏历史的观念、发展的观念,缺乏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2] 笔者深有同感。今天的大学,就业率似乎已成了一条生命线,专业的设置、招生都已唯市场需求是从,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成了企业的岗前培训,从招生到就业一开始就与企业捆绑一起;而一些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过早地专业定向,人文类的课程很少开设。不少学生还在懵懂当中就进入了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喜欢的专业,结果在痛苦中学习,甚至放弃学习,不再有学习动力。学生D(政教系)说:“我的心里除了看书这个所谓的学习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任何东西了。周围发生的一切,我都当是不知道,心想:反正也不关我的事。也许学习才是我最重要的。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由于高校的扩招,更由于传统的认为“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尤其是教师教学方式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与学生个人感受的联系,总之,大学的课堂上依然缺少人文精神的阳光。
三、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应对策略及其对大学使命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缺失,其主要原因来自于中小学时期的应试教育这个大的社会背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状况,也必须要从这个方面入手。但是,大学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即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精神成人”首先表现在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素质,这种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了使大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素质,为了改善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状况,我们呼唤“博雅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实施。
(一)大学课程的开设应体现“博雅教育”的理念
博雅教育,渊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后来发展为英国、美国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以培养多才多艺的博学的和有教养的自由人为宗旨。在自由教育的发端人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学习讲求实用,就会有损于胸襟和自由精神。英国学者纽曼(也是天主教教会大学校长)首先把博雅教育的理念变为在大学的实践。因为他认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命史上特有的“灵魂发育”的季节,一个17岁就结束教育的青年根本无法同一个22岁才结束教育的青年相提并论。纽曼认为,一个正在长个儿即“生理成人”的男孩并不等于精神上也会同步成熟,相反,他们错把精神健旺当活力,对自己能承受什么,如何料理自己,一无所知,更无须说“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原则可作为积累才智的基础”。若不对大学生实施“博雅教育”,不难想象,上述“精神缺失”将伴随终身,这无论对学生的身心健全,还是民族精神提升,皆不免悲哀。故纽曼认定,与功利性的“专业成才”相比,旨在“精神成人”的博雅教育无疑应在大学教育中占首位,这就像健康的重要性应优于劳动一样。[3]
顾明远教授也提到,“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课程上。高等教育分为许多专业,大的门类就有文、理、工、农、医、财经、师范、管理等,具体的专业有几百种。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课程。但是,无论是何种专业,都是要培养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人才,因此,就有一些共同的课程,这就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西方称之为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叫做博雅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语文、历史、文化、艺术、自然、哲学等领域”。[2]
笔者认为,当前高校,不仅要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通识类课程,还要开设教学生做人的诸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礼仪课等,现在就业指导课已成为各高校的必开课,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一定要突出培养和提高学生“情商”这一要素。可以说,学生在大学里打下的人文精神的底子越厚实,将来越容易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大学的课堂应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敢于表达
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共同体。”在这样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一个组织、引导和激发的作用。岳晓东博士在谈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提到了自己身体力行的几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4],这些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的主体精神、主动性的培养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在上述的课堂上,师生讨论、交流、对话,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不盲从权威、敢于表达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高度重视讨论、对话、交流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辩论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培养人的宽容精神,这种宽厚的胸襟实质是情感能接受理智的制约。其次,它培养人的敏锐的分析能力。参与讨论的人既要敏锐地理解对方的思想,发现对方的漏洞,还要随时完善自己的观点,为自己辩护。可以肯定,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量讨论训练的学生,其思维速度、思维质量远不及经历过大量讨论训练的学生。再次,讨论可以使人充分感受到理性的权威力量。一旦讨论开始,讨论者会逐渐意识到,权威、迷信、书本、情感、传统等等左右人看法的因素,在讨论场上都显得无能为力。唯一的仲裁者是理性,即事实和逻辑。讨论还可以激起人的情趣与活力。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人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
(三)大学应营造健康向上、宽松活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包含了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浓郁的学术氛围,比如经常有各种学术报告或启迪学生智慧的名家演讲,有能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社团组织,有师生合作,在共同完成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
纽曼非常推崇牛津、剑桥这样的寄宿制大学,尤其是导修制的非常亲和的师生关系,“他们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磋商,互相帮助。这样就造就了一种纯洁明净的思想氛围。学生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师生之间也常常是二人相晤一室,无话不谈。”[3] 这是一个极富“磁场效应”文化价值“氧吧”,当可使大学生的品性得以纯化、丰盈、充沛且舒展。
大学教师,作为当今社会中理念相对先进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真正的职责。这种职责,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严谨、认真、学识渊博,也表现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的交谈、关心他们的烦恼、激励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的自发研究,甚至与学生合作做科研。
校园文化还体现在大学里有多样化的高品味的讲座,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追求高尚的情操是很有帮助的。
(四)大学生应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
由学生会和团委组织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将给学生提供丰富、健康、需要他们自主决定的多种选择。在大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时,他们得到的绝不是一次参与活动的机会,他们将由此发现自我,找寻目标,激发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学会选择”是人生的智慧。在大学阶段,让大学生真正品尝到摆脱父母和老师、由自己独立做出选择的自我决定感,并由此思考一系列自我发展的问题,比如,我到底喜欢怎样的生活?我到底适合做什么?什么才是我内心最向往的?等等。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得越深入、越周密,也就越能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名著阅读”也是博雅教育的实践者们为大学生们精心设计的精神大餐。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把握人类文化,避免支离破碎、片面极端。博雅教育的力倡者和践行者赫钦斯在30年代初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之际,推行的“芝加哥计划”,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名著教育课程。赫钦斯坚信,让学生与伟人交朋友,接受伟大思想的熏陶,是教育的使命。在赫钦斯看来,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受过教育的人。[5]81 赫钦斯使得“名著阅读”在大学内外蔚然成风。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人文和科学素养,既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也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大学生的“精神成人”,不仅是大学的使命,也是国家的使命,包括是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只有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起来,才能使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夏中义教授主编的一套丛书《大学人文读本》,可以说是汇集古今中外人文思想之精华,为大学生调配的精神大餐,相信会滋养当今正在寻找精神家园大学生的灵魂。
[收稿日期]2006—08—2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高校成为人文沃土的德育模式探索”(2003jw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