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文化传承论文_秦坤龙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文化传承论文_秦坤龙

秦坤龙 河北省博野中学 0713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115-01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 民族的巨大财富,它是一种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汇聚起来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对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更是每一个国家富强、伟大的标志。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恰恰会让学生增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而高中语文课堂又是这一传承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立足课堂,担负起这一责任。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经典

古典诗词作为中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其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脍炙人口。我们诵读、欣赏古诗词,其实就是在感受传承民族灿烂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曲、赋等古代作品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华,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要想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就少不了声情并茂的诵读,只有带着感情的诵读,才能触摸到古诗的灵魂。有人说:“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我们通过诵读进入古诗词的语言环境,在反复吟诵中得到文学和情感的浸润,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如,在诵读李白的《将进酒》时,我们就能够读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骨子里的豪气、酒气;读杜甫的《登高》,我们能触摸到诗人那老病孤舟的寂寞与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亦能体会到诗人饱经离乱,破碎心灵的凄切悲苦。通过诵读,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激情,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这就是对古诗词最好传承。

二、探究渊源,析古字今昔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生说国语、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了解、体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正是有了一个个优美汉字,才有的我们璀璨无比的传统文化。从甲骨文到现在,我们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把对汉字渊源的探究剔除语文教学的课堂,认为那只从属于大学老师课堂的教学内容,以致学生对语言文字认知度并不高,胡用乱用,瞎写错写。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讲解文言文时,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够结合汉字的结构渊源, 我想学生不仅会对语文课感兴趣,而更能够对加深词语的理解,从而上升到了文化认知角度。

比如:我们在学习《鸿门宴》时,“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字,的意思是“登记造册”。我们在教学中,为了使让学生能理解记忆的深刻,我们可以探究它的造字渊源:籍,篆文=(竹,簿子、册子)+(耤,依据)。耤,jí形声,字从耒,从昔声。“耒”指“耒耜” 耕种的木制农具。昔"意为"往昔的"、"古昔的"、"从前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耒"与 “昔”合起来表示"用耒耜以古法耕种,也就是“仿古耕种,旧法种地”之意 。“ ”与“”联合起来表示“竹简记载的祖先种地处”。所以“籍”的本义:祖居地登记册。引申义为:户口簿。再引申义:书册。

再如一提到“孝”,在我们语文课本中自然而然的想到李密的《陈情表》,他为尽孝道不计个人安危,亦不怕抗旨带来的杀身之祸。这种孝情的倾注,千百年来为人传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教授本课的文言知识外,还要去拓展,去构建有关“孝道”文化专题。

首先我们可以探究“孝”字本源,告诉学生“孝”字的金文(是“老”的省略,长发长者)+(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其次还可以去探究文化大家对孝的解读,如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 “从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 由此我们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孝文化不仅是封建社会独有的文化思想,也是人类文化的永恒课题。它具有扩展性、时代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弘扬孝文依然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样的拓展,引导学生对中国的“孝道”作探究。 使学生能意识到,孝是爱的重要源泉、孝体现对父母的尊重、孝体现伦理的美德 ,是为人之根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如此拓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更体现了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我国文化的传承。

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语文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沉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思想的古诗文,在课堂上焕发生机,不再成为学生们的"负担"。

三、走进经典,寓教于乐

文化的传承,不在故纸堆里,也不再飘忽的想象里,而在当下的时代。鉴于时代发展,学生们的兴趣广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经典作品教学中,需要我们创设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时代元素来迎合要求。之前引得网友们惊叹的北京清华附小学学生利用大数据学习苏轼便是成功的一例。现今工业社会催生的娱乐化,早已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寓教于乐,反而成为帮助学生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崭新的模式走进课堂经典,你就会发现,无论是庄子的飘逸,还是孔子的恪礼;无论是《红楼梦》中“滴不尽相思泪红豆” 的柔情,还是“深部的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壮志,都会塑造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语文核心素养的为文化传承和理解打开新的契机,我们教师应充分借助于语文课堂,构建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鼓励学生对中华文化进行多维的探讨,让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烙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文化这条生命之河,流经千百年历史沧桑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论文,课题编号1604029)

论文作者:秦坤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  ;  ;  ;  ;  ;  ;  ;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文化传承论文_秦坤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