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情境数学教学原则与操作要点_数学论文

小学情境数学教学原则与操作要点_数学论文

小学情境数学教学原理与操作要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领论文,情境论文,数学教学论文,原理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数学课程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认为,发挥数学课程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使儿童不仅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同时也要使儿童亲近数学,喜爱数学,让儿童充分感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感受数学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感受数学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到这些,“情境”是一个关键词.2001的数学课程标准30处提到“情境”,2011的数学课程标准更是多达62处,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情境”对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理论的引领下,我校已展开了情境数学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小学情境数学的教学原理

李老师多次谈到情境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数学,虽说是抽象的,然而它们如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它们体现宇宙间的秩序,蕴含着科学的和谐的美”;“现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弊端,往往是唯逻辑的,完全脱离了生活,使其变得过于抽象,不可捉摸,孩子们兴味索然.于是我们还理科的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又在模拟的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理科的应用性、趣味性.强调在形象思维的伴随下,训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李老师这些精辟的观点,以及情境课程的基本原理—情感驱动原理、暗示倾向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心理场整合原理,我们将情境课程的原理学科化、具体化、操作化,结合数学学科和儿童的特点,贯通数学与生活、儿童和社会的广泛联系,优化学习情境,强化活动体验,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得到充分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在探索中初步提炼出小学情境数学教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1.生活融入原理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然而,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常常作为结论性的东西与儿童的特殊经验相脱离,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犹如“脱水蔬菜”,如果简单直接呈现,儿童是难以构建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李吉林老师指出:“情境教育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寻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李老师的鲜明主张昭示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远离儿童生活的教材进行妥善的调整,缩短儿童与教材的心理距离,缩短教材与生活的现实距离,让儿童亲近数学、体验数学.要营造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促使儿童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要将书本上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演变为与儿童的自我经验相联系的动态探究过程,促进儿童利用生活经验自主建构.要改变课堂仅限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更要将数学学习活动引向广阔的现实生活,在生活大舞台上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2.活动建构原理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是在活动中认识世界,在活动中理解周围事物,在活动中不断感受、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情感和个性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我们在情境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儿童的活动作为“学”与“用”的“中介”,让儿童在“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

我们改变学数学只是在作业本上进行加减乘除演练的状况,而以开展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社会实践情境中的运用活动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通过实物替代、空间转换模拟等进行模拟性相似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将单调的算式、冷冰冰的数学题置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开展动物演算竞赛、装潢设计师精打细算巧设计竞赛、小博士智解难题、野外活动中现场编题等多种活动,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算式通过有趣的形式变得生动可感.

儿童对特定情境中的角色担当有着特别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扮演他们向往的角色、童话中的角色或是现实中的角色(如小小统计员、测量员、营业员、小导游).儿童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学中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通过开展多样性的课外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活动及野外情境教育活动使数学与周围世界联系紧密,在多学科融合的活动中领悟数学的价值.

3.思维协同原理

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将数学思维等同于抽象思维的偏见.情境数学所倡导的“思”不单纯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李吉林老师认为,这三种思维在情境教学中是有机渗透、相互促进的.事实上,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形象思维,因此形象思维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领域都是不可缺的.

逻辑思维用于证明,直觉思维用于发明,直觉思维是真正的科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指出:“数学直觉既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起点,又是逻辑思维的归宿.”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数学教学必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这两种思维,促进二者的融合.

我们让情感走进数学,让形象伴随着抽象思维,在我们的数学教学里,不仅有推理,也有猜测;不仅有逻辑,也有艺术;不仅有抽象,也有直观;不仅有理性,也有想象.我们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研讨气氛,让儿童在美、趣、智的情境中展开理智的翅膀,鼓励大胆猜想(猜想和直觉有着密切联系,属于带有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指导猜想方法,让学生在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和应用中生成智慧.

4.情智相谐原理

认知过程是伴随着情感意志过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情境数学教学十分重视情与智的共生与和谐发展.激发与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乃至热情不仅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李吉林老师说:“对儿童不仅要进行认知的教育,还要渗透审美的、文化的、情感的、道德的熏陶,这才能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突破口”,我们通过创设具有浓郁情绪色调的情境如童话情境、生活情境、图画情境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形式美;经历重演数学知识、公式的发现过程,从数学语言中深刻理解数学的真、善、美;从数学应用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解题过程中领略数学的无穷奥妙;从数学史中感悟到前人的气魄和数学知识的浩瀚,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成为文化的、审美的数学新天地.

二、小学情境数学教学的操作要领

1.挖掘现实资源,促进主动建构

情境课程以“儿童一知识一社会”三个维度建构.周围世界、社会生活是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资源.情境数学主张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相沟通、相融合,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和应用数学.我们充分联系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挖掘其中的数学因素,使教学内容更加儿童化、生活化、趣味化,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通过给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原型配对,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运用数学,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头脑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三八妇女节“香香的馄饨,浓浓的爱”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活动前,让学生调查或亲手实践了解1斤馄饨皮大约有多少个?需要配多少馅?如果你是司务长,组织本次活动需要准备多少斤馄饨皮、多少斤馅?活动中引导记录包馄饨的速度、数量;活动后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前后数据编制关于包馄饨、吃馄饨、开展游艺活动的数学题.学习《圆》之后,我们引导学生研究“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会自然地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2.拓宽学习空间,体验数学价值

李吉林老师说:“儿童的潜能和经验是要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在与社会、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境中来实现的”,“广阔的野外天地理应是儿童活动与施展的自然舞台.”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从课本到课本的简单活动.因此,我们除了课堂上模拟现实情境,还将数学学习的课堂拓展到大自然,拓展到城市街道、乡村中,组织开展野外活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扩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范围和渠道,使学生知道数学不只是存在于课本上、教室里.

结合时令和教材内容,我们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如到濠东绿地和孩子一起“数一数”身边的大树,林中的座椅;“比一比”楼房的高矮,大树影子的长短;按形状、颜色等将树叶“分一分”,再用“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小朋友、小鸟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到乡村“拔萝卜”,到野外“找春天”等活动,我们带领学生开展步测,测量、计算土地面积、估计萝卜个数、编数学题等活动.在认识路线图、认识方位、认识千米时,我们让学生到城市街道去辨认、体验,实际行走…这些活动有效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阻隔儿童与自然亲密关系的严重弊端,充分发挥自然的源泉作用,利用自然之美以及与自然相关的人文景观之美,帮助儿童走出封闭的教室和校园,融入广阔天地,在与野外世界的对话、沟通中,激起丰富的数学美感和浓郁的人文情愫.

我们坚持结合情境课程的特色课程——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多学科综合的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如在“我感动,我行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数字化解读”,如利用水稻之父袁隆平培植出的杂交水稻亩产量、过去水稻亩产量、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等数据,计算1000亩杂交水稻可以比过去多养活多少人,从中感受这一科技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在“欢欢喜喜闹元宵”的主题大单元活动中,操场四周挂满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灯笼和灯谜,我们让孩子们“估一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灯笼”以增强数感;“观察灯笼各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组合在一起,灯笼成了什么形状”来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还引导孩子们结合场景编写情境应用题,孩子们自编的数学题令人赞不绝口.学习了百分数中的“利率”、“折扣”后,组织“乐淘淘跳蚤市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在自由的天地里,他们极大地发挥了聪明才智,乐于探究,并不断感受着创新的愉悦和价值.

3.凭借形象载体,创生数学智慧

数学世界并不只是抽象思维的一统天下,它也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用武之地.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的,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经验的重要支柱,并且是他们主动介入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因.李老师说:“数学情境课程就是不断地引领儿童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探究.”我们努力让情感走进数学,让形象伴随着抽象思维,在认知冲突情境中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在思维碰撞情境中指导探究策略,在问题解决情境中提升探究能力,让儿童在探究的情境中快乐地进行思维.

我们常常创造饶有趣味的生动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乘法关系,柳小梅老师创设了一个“玩数学魔盒”的游戏情境,游戏规则是从左边放进一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后可以吐出另一个数.“数学魔盒”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载体,放进去的是抽象的数,出来的也是抽象的数,然而借助“魔盒”,抽象变成了形象,抽象产生了趣味.小小的魔盒化平淡为神奇,它把抽象的东西与儿童的“游戏冲动”巧妙地联系起来,让知识镶嵌在情境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学科味道.解决情境中生发出的问题成为自觉探究任务的动力,诱导学生开展了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学生发现并揭示魔盒秘密的过程其实就是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们先带领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小石子放入瓶中,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接着通过观察在装满土的花盆里种入花后土多出来的实验,以及让学生亲手触摸、比较放书包的抽屉和不放书包的抽屉,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系列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而后教师再续编《乌鸦喝水》,“这只乌鸦继续往前飞,飞呀飞呀,飞了很久,又渴了,它好不容易找到一瓶水.这次水盛放在一个大口的粗瓶中,乌鸦依然按老办法丢小石子(演示),可是丢了很久,水面没上升多少,还是喝不着水.同学们,你们能替乌鸦想个好办法吗?”在这里,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操作、演示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他们展开积极的讨论,想出应该丢大些的石块的方法,并从中明白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的道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协同使用,有效发展了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正如李老师所说:“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儿童思维提供了‘能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使儿童的思维活动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不容自遏地迅速地沟通、复合、运转.一方面形象思维积极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形与情的作用,儿童的抽象思维由难变易.”

4.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价值观.数学情境课程主张通过史料渗透、美的渗透、思想方法渗透、应用渗透等多种方式,让儿童感受数学的美;主张运用艺术的手段营造审美的氛围,让儿童经历和重演数学知识、公式的发现过程,体会蕴含于数学中的智慧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学生在品味数学丰富、优美甚至动人心魄的魅力和价值时,对数学的情感不断丰富,对美的鉴赏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如顾娟老师在《认识负数》一课多次恰到好处地引入数学史料:第一次,在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性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后,教师介绍正负数的产生,课件展示17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首创了两种方法,之后出现的划斜杠、加符号的方式和40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的“+2”、“-2”这种表示方法.一学生听到自己创造的方法与数学家一模一样,激动地跳起来.第二次,向学生介绍正负数的名称和读法,通过课件演示的生活画面和清晰的讲解介绍,让学生亲历一段浓缩的计数发展历史,使数学学习的背景更加丰富厚重,也让民族文化的浓香暖暖地沁入孩子的心灵.

另外,儿童也是数学情境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组织他们上图书馆或上网查询搜集数学专题资料、举行数学文化节活动、探究性学习报告会、数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发挥创造性,自己编制数学小报、撰写数学小论文以及数学童话、故事、诗歌,并将其中的优秀作品编排演出.通过开设数学专题讲座、开设数学小论坛,宣讲数学故事,挖掘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数学文明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趣闻轶事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从这些事实中感受数学家的伟大,数学发展史的曲折,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原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数学故事阐述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故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自我探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校本教材《小学情境数学》、《数学乐》、《数海拾贝》等都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及智慧的启迪.

我们的实践充分证明:情境数学教学,从课堂内学科与活动的组合,到打破学科界限,走出课堂,实行大单元联动,再到走出学校,走向广阔的天地间获取源泉,如网络一般使教育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培养儿童全面数学素养上发挥着各自的特殊作用,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张力结构”,促进其功能的耦合,产生优化的教育效果.

标签:;  ;  ;  ;  ;  ;  

小学情境数学教学原则与操作要点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