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高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设计院 北京 10003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生态问题和能源问题尤为突出,城市是资源消耗的主体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以“绿色”为出发点,利用系统的方法,统筹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多种策略协同为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1、前言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遵循绿色环保生态理念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城市发展的同时,降低对能源物质的消耗。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城市生态能源遭到严重破坏,这对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一定角度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实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时,采取适当原则能够实现城市建设力度提升的目的,确保城市向着经济、环保方向转变。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1绿色基础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多项干扰因素,对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生态状况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实施城市绿色基础建设时,应对城市城镇开发项目、人文景观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综合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定城市绿色基础建设措施,有效缓解城市生态保护压力。一般来说,城市在实施绿色基础建设时,可以将绿色基础建设与城市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并按照市民日常生活要求进行室外景观设计,将城市绿色基础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出来。

2.2依靠生态保护基础开发生态绿地

大多数城市绿化能够在侧面反映出城市现代特色,这表示在进行城市绿色基础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城市现代化发展趋势。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建设主要表现形式,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景观布置要求,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当然,在开展生态绿地建设时,还应结合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将城市历史文化充分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降低城市绿化建设成本,还能够提升城市整体美观性。

2.3确保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符合城市生态建设要求

在进行城市绿色基础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适当的人文雕塑和公交站点等街道设施,在一定角度上体现城市固有文化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引入虚实对比和收放有致的空间序列方式,能够在无形中增加城市景观布置的层次感,为市民带来新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引入符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植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绿色植物能够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吸收汽车尾气,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实现城市开发统一

城市保护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年代久远的城市必须加以保护。在对城市保护深入分析中,应明确城市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之间的联系,这对城市发展速度提升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引进外来建设资金,应将城市对外开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开展对外开放建设,并优化城市职能定位,在增加城市人流量的同时,提升城市发展速度。很多城市在实施对外开放时,引入绿色低碳建设目标,为外来游客带来新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城市绿色低碳建设能够减少城市污染源数量,这对于改善城市空气状况,增加城市外来游客量,实现城市开发统一等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3、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北京为例

随着经济跨越式发展,城市人口膨胀加速,建筑物密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总量不断攀升,导致城市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不断加剧,北京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北京、打造宜居生态的新首都,促进北京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与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仍不能满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北京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绿地系统规划的单一性,导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单调和系统性功能的缺失

北京市根据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先后出台了《代征城市绿化用地移交建设管理办法》、《公共绿地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与管理办法,制订了地方标准《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等多项标准规范,这些规章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但还不能有力地保障北京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在城市绿色环保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对开发商、基层政府部门更有约束力的硬措施。目前关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这个单一尺度,缺乏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单一尺度和单一政策措施难以从整体层面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3.2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增加了绿地面积拓展的压力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艰巨性

北京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51.6万人,常住人口密度达到1311人/平方公里。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比较来看,人口密度最大的为功能核心区,达到23953人/平方公里,而生态涵养区人口密度为218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大的为西城区,高达25767人/平方公里,东城区其次,达到21763人/平方公里。北京城市核心区人口密度过大,产业过度集中,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交通拥堵现象过于严重。而高密度建筑群、居民区、商业区的绿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制约了城市环境的改善,机动车尾气、生活废气排放等不能得到有效的净化。并且不断上涨和高企房价与地价的诱导,很难有动力增加绿地建设投入,导致部分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减少或不足,难以促进城市自然环境修复。

3.3城市绿化不够完善,利益博弈导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动力不足

北京许多区域存在树种配置单一、老化,绿化面积、数量、质量以及植物配置水平不高,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忽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了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基础设施不足,绿化不够完善,降低了城市环境承载力,绿地上直接导致开发商和政府增加了建筑物密度和产业密度及人口空间,进而导致城市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超载”现象。

如下表1所示,北京园林绿地面积和森林面积逐年增加,年末园林绿地面积从2006年的45495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80223公顷。但是,森林覆盖率提升缓慢,从2006年的35.9%增加到2014年的41.0%。在市场条件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变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利益博弈产物,外部性存在导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动力不足。行政藩篱、城市权利不平衡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造成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表 1 2006-2014 年北京园林绿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

3.4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乏力,污水处理与环境卫生存在较多问题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污水处理、环境卫生、能源消耗等配套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地区绿色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境污染突出。北京作为缺水城市,对污水处理的再生水利用率不高,河流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节水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尚不足。部分城乡结合部、农村及北京周边区县对绿色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管理滞后,集中燃气供热率较低,部分工业区小型自备锅炉散烧煤现象还存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真正体现绿色、环保,对减缓北京环境污染程度、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也没有充分体现,北京遭遇环境污染的瓶颈性制约依然存在。

4、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策

4.1加强城市主动性规划,为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服务

绿色基础设施需要的是体系性的规划,前瞻性的建设维护以及主动性的保护和利用。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低碳、生态与和谐的规划设计理念,应该加强战略层面的主动性规划,城市产业、交通、城区等规划应该与绿色基础设施相配套,强调增加绿地和提高绿化覆盖率来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促进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应强调绿色基础设施布局对城市自然环境的修复功能,寻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构建城市建筑、人口、产业扩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通过更多的绿道、湿地、森林、乡土植被等,构建更加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通过主动性规划,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应该先于其他专项规划,提升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为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服务。

4.2建立多尺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强制性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建立多尺度、多元参与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分区尺度、功能尺度等不同,设定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和战略重点,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协调,突出城市绿化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其他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和统筹作用。改变传统的高碳排放、粗放发展的城市“摊大饼”模式,优先考虑多尺度的绿地系统规划,与主体性规划相协调,重视绿地基础设施不同尺度的规划,将绿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规划高度统一起来,并强制性地规定城市建筑的容积率限制及其绿化覆盖率目标的实现,重视绿色建筑、空中花园、绿色社区等建设。

4.3避免单一尺度的绿地建设,以复合功能为导向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绿肺”,要从城市系统功能的角度,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复合,不仅强调绿地增加,还要强调分散绿地的保护和连接,构建系统的园林绿化,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重视对自然区域生物性、多样性的保护与连接,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主要由网络中心(hubs)、连接廊道(links)与小型场地(sites)组成。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内容并非为单一的绿色空间,河流与雪山等自然环境同样有助于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因此,要高度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复合,避免单一尺度的绿色建设,应考虑差异化和特色化。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时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因地制宜,还应注意城乡绿色基础建设的区别化,满足不同居民的差异需求。促进市民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认同和归属感,增强支持和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提高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程度和发展水平。

4.4加大对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培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包括京津冀范围在内的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设施建设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应该将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树立创新、绿色的基本理念,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推进污水资源化为重点,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二是树立市场开放、设施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运用市场机制创新投融资渠道,鼓励私人资本、社会力量、私人企业参与和购买政府在深化水污染治理和污水再生利用的公共服务,优化污水处理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机制和建设模式。三是要加强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领域技术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好城区与郊区、流域与区域、北京与周边区域在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等方面的关系,构建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绩效,为构建更加绿色、生态、低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服务。

5、结语

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标志。通过构筑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从组织肌理层面建设生态低碳城市。努力实现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捷度、公共安全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生态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袁弘,李迪华,等.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1):3-8.

[2]汪洋,赵万民,段炼.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区域空间规划战略———广州市萝岗区实证研究[J].中国园林,2009,25(4):59-63.

[3]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08,32(3):87-92.

[4]张红卫,夏海山,魏民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中国园林,2009(9):28-30.

[5]刘亚平.浅谈低碳城市发展策略构建[J].中国科技财富,2010(6):278-279

[6].刘娟娟,等.构建城市的生命支撑系统一西雅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案例研究[J].中国园林,2012(3):116-120.

注: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自筹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作者:高旸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  ;  ;  ;  ;  ;  ;  ;  

浅谈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高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