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熵视角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免疫系统论文,生物论文,功能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论断,其后2008年和2009年审计长再次强调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认为“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发现问题,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审计监督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在2011年1月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进一步提出审计人员要“培养战略思维,……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地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提出后,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从生物免疫系统和审计运行规律结合视角进行了许多解读与分析,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现代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免疫功能(宋常,2008);免疫系统论对国家审计的本质进行了全新定位(刘英来,2008);国家审计具有免疫系统功能,这一提法是对现代国家审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时现,2009);国家审计系统与生物免疫系统有类似的防御功能,但防御机制不同(宋常,2008;李善波,2009),等等。这些观点从生物免疫学角度解析了国家审计,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其实质是赋予我国国家审计以威慑、揭示和惩处三大具体功能,使国家审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免疫系统杀病菌抗病毒、抵御干扰、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将生命系统与生俱来的免疫系统移植到人类社会设计的经济运行监督系统,由于两套系统内在机制的先天性质不同,需要分析其功能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与条件;其次国家审计系统若要发挥免疫功能,在第一个问题论证基础上,可能需要设计或挖掘一套适合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功能运行机制。本文将把以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从熵视角分析生物免疫系统功能如何发挥作用及其可能的结果;第三部分分析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作用的熵变过程;第四部分给出基于熵变视角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主要功能需要加强的建议措施;最后为全文总结。
二、熵、生物熵作用过程及其预期结果
熵(entropy)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是热力学系统的态函数,用于度量一个封闭系统的混乱状态。20世纪60年代,比利时普利高津(Porigogine)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将熵推广到了与外界有能量交换的非平衡态热力学体系。从此熵的内涵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热力学熵、黑洞熵、信息熵、生物熵等广义熵概念,明确了非平衡态与平衡态热力学体系熵的本质的一致性,即均受熵定律支配。
(一)生物熵
生物熵(bioentropy; biological entropy)是指生物系统作为热力学系统时的状态函数,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式的非平衡系统。非平衡热力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系统总熵变看成由与环境交换能量、物质或信息的负熵变流和系统内不可逆性引起的熵增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即dS=dSe+dSi。
其中:dSe表示生物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带来的系统有序与平衡,一般取值为负;dSi表示生物系统内由不平衡状态调整为有序过程时,消耗的各类物质能量的不可逆性引起的熵增量,这一概念与孤立系统的熵变相同,取值为正;dS表示总熵变过程的结果。由于引入负熵流dSe,总熵变dS也可以减少,即dS<0,这意味着熵变过程可以形成有序结构。
(二)生物系统免疫功能及其熵变过程
生物免疫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防御、自稳和监视的具体功能。防御功能的发挥意味着免疫系统借助皮肤和粘膜能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抗原入侵机体,能自动对入侵的抗原进行杀灭。灭杀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消耗的能量与过程是生物体自发的且具有自生机制,从熵的角度看,虽然导致熵增加但增量很小,表示为S11,取值为正;而杀灭病菌带来的生物体有序运行,直接导致了巨大负熵流进入这个开放系统,表示为S12,取值为负;二者作用的结果是在防御阶段生物体有序度增加,总熵降低,即DS1=S11+S12,且DS1<0。自稳功能是生物免疫系统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清除正常代谢过程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即安内的过程中发挥出的功能。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数量有限,但作用发挥的力度远远超过皮肤与粘膜。在自稳过程中这些有限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将被大量消耗,因此会导致熵大幅增加,表示为S21;当然有效的自稳过程也带来负熵流,表示为S22。二者作用的结果可能是总熵略有变动,但方向不定,即DS2=S21+S22,其中DS2可能大于0,也可能小于0。监视功能是免疫系统将某些发生变异的组织细胞识别出来并加以消灭的过程。这一过程淋巴系统发挥关键作用,但敏感的淋巴系统在监视病原中极易受伤,会导致熵增加,表示为S31;但作用往往有限,带来的负熵流较小,表示为S32,二者作用的结果导致总熵增加的可能性很大,即DS3=S31+S32,其中DS3大于0的可能性较大。
从生物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对总熵变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免疫系统总熵变可表示为:
dS=DS1+DS2+DS3,各项功能及其熵变情况如表1。
(三)生物免疫系统熵变结果
表1显示,dS是由DS1、DS2与DS3构成的,由于DS1、DS2与DS3的相互作用,从数学角度看dS的符号并不确定,它可能为正或负。一般而言,在DS2对dS总体影响较小的情况下,dS的符号取决于DS1与DS3的对比。根据熵变对开放系统的作用原理,一个开放有序的系统经过调整其总熵应当大体维持稳定或趋于减少。所以生物系统的理想状态应是dS=0或dS<0,这意味着生物体的DS1与DS3应当大体相当或DS1绝对值略大于DS3,这样就能保证生物体的有序状态及其运行,由此揭示出生物系统防御功能发挥作用(DS1为负且绝对值趋于增大)是免疫系统担负的最重要功能,它是保证机体得以生存的前提或基础条件。
三、国家审计“免疫功能”发挥作用的熵变过程及其后果
国家审计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通过配置审计资源与审计系统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即通过获得与鉴证外界事物提供的信息并把鉴证结果信息传递给相关利益团体完成业务循环。从熵的角度看即获得了巨大的负熵变;当然同时也消耗了系统内部各类资源与信息,导致了系统内不可逆的熵的增加,二者对比的结果反映着国家审计行为的合理与适度性。当我们大力提倡发挥我国国家审计的威慑、揭示和惩处等“免疫功能”时,判断这一行为带来的总熵值变化方向是一个考量功能发挥作用程度、资源消耗及其带来的系统有序安全的重要指标。
(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三大功能熵变分析
结合时现(2009)的研究,本文将生物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与监视三大功能,具体解读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具有的威慑、揭示与惩处功能。研究中我们把后者三大功能的熵值分别表示为DS′1、DS′2和DS′3。其中每一项功能对熵值的正反方向的影响分别以S′11与S′12、S′21与S′22和S′31与S′32表示。
1.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威慑功能分析
根据类比原则,我们把生物系统的防御功能推演为审计系统的威慑功能。与生物体防御功能发挥作用带来总负熵可能性较大的情况不同(即DS1为负的可能性较大),国家审计系统内有些重要资源不完全是审计系统内部自生的,比如审计职业能力,生物体可以依靠自身的皮肤和粘膜自动就能把大量病菌抵挡在体外,它的S11增加较小而S12减少很大,所以导致DS1显著为负的可能性较大。但国家审计由于资源有限不能保证审计所有经济主体,而且即使经过审计,某些舞弊是否能被发现还要依靠审计人员专业判断与审计技术等职业能力,而发现舞弊的职业能力不是国家审计系统自生的,主要与审计人员个人职业判断、职业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样每次审计中不同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不同,就使得不同审计项目发现舞弊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又由于获得较高的职业能力成本较高且受许多因素制约,这样导致审计系统威慑功能发挥作用的S′11的相对增大的幅度增加,而S′12减少幅度并不保证很大,于是威慑功能的总熵变出现不确定。
即由于DS′1=S′11+S′12,其中S′11与S′12虽然变化方向相反,但变化幅度不确定,所以DS′1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能保证国家审计资源相对充足、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大幅提升,结果将带来该功能发挥后的总熵降低。否则,威慑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很难如愿。
2.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分析
国家审计揭示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从熵的角度分析与生物免疫系统存在差异。2003年“审计风暴”刮起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审计监督成效更加明显。审计对象惧怕国家审计的揭示功能,显示了国家审计揭示功能带来的现实与未来秩序效果,并触发与加强了审计的威慑功能,从熵的视角分析是导致S′22负熵变的巨大形成;同时国家审计开展的日常业务活动成本的增加并不由于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而大幅增加,即S′21增量较小,这样就会导致DS′2负熵值的出现。
即由于DS′2=S′21+S′22,其中S′21为国家审计履行揭示功能需要增加的审计成本,如更加规范的审计程序、更加谨慎的审计查证等,总体看边际审计成本增量较小;S′22为审计对象惧怕被审计揭示而不断规范自身行为或通过其他审计对象被公告披露而对审计对象产生的约束规范效应。这种效应的社会影响巨大,从熵的视角分析其值显著为负。S′21与S′22方向相反,增大幅度较小而降低幅度较大,导致DS′2显著为负,进而对国家审计系统总熵变DS′趋于稳定或逐步降低产生了积极影响。
3.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惩处功能分析
国家审计系统的惩处功能与生物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情况不同,生物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会将某些发生变异的组织细胞识别出来并加以消灭。但发挥关键作用的淋巴系统在监视病原中极易受伤,会导致生物系统熵增加,且作用往往有限,二者作用的结果导致总熵增加的可能性很大。但国家审计系统的惩处功能与此不同,国家审计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或舞弊行为,会利用其权威性与强制力,对损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舞弊或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惩处,由此保护经济社会系统有序运行,同时对其他审计对象产生威慑作用,所以国家审计系统惩处功能的有效发挥会导致总熵的降低。
即由于DS′3=S′31+S′32,其中S′31表示审计惩处违法违规行为或舞弊行为的成本,S′32表示审计惩处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与警戒效应,显著为负,二者综合作用会带来DS′3显著为负。
由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要满足总熵变趋于稳定或减少的基本原理,因此需要稳定DS′1的绝对值、做大DS′2和DS′3的绝对值,同时力求变化方向为负,最终实现国家审计期望的威慑、揭示与惩处功能目标。
图1 生物免疫系统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类比及其效应
(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熵变结果启示
图1显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作用的现实侧重点与生物体免疫系统存在明显不同。生物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处于最重要的位置,防御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生物体的有序运行与健康发展。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依次是揭示功能、惩处功能和威慑功能。其中揭示功能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揭示的内容广度与深度的研究,揭示的方式与力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审计“免疫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次是惩处功能,有力及时地惩处被审计对象的违法违规或舞弊行为(事项)将加强国家审计的揭示与威慑力度,从而推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全面发挥。
在国家审计现实业务活动中,揭示功能所起作用巨大,向上是国家审计威慑作用发挥条件的基础(增大S′12的降低幅度);向下是进行惩处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揭示违法违规与舞弊行为才能加强与发挥威慑功能。国家审计揭示功能的发挥客观上又会大幅度降低DS′2,从而对国家审计行为的总熵变DS′产生积极影响,这实质上从熵的角度印证了我国推行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重要性与有效性。而这一点与生物免疫系统功能不同,生物免疫系统的首要功能在于防御而非自稳。
四、熵视角下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建议
为使国家审计开放系统总熵变稳定或趋于负变,增进我国经济社会有序运行,从熵的视角看我国国家审计需要加强以下方面:
(一)充实国家审计资源
加强国家审计队伍建设,不断充实与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尽量缩小巨大的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之间的缺口;开发各类专业审计软件提高审计业务技能,以高科技缓解审计业务过程中的资源不足;发展研究国家审计新模式、新方法,使得国家审计各类资源逐步充裕,进而成为一种必须和常态,避免业务消耗的边际增量变大,保证功能发挥过程的S′11、S′21和S′31即相应熵增加较小。
(二)提高国家审计职业能力
审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活动,需要敏感的专业感知、判断能力和审计经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如果说充实国家审计资源是从数量上满足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的各类资源,那么提高审计职业能力就是从质量上提升审计业务活动。良好的职业能力可以保证S′12、S′22和S′32带来的负熵流变增大,从而保证国家审计系统揭示、惩处和威慑功能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完善与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与惩处制度
我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揭示功能的作用发挥,客观需要不断加强与完善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前文分析清楚地看到,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直接带来DS′2巨大的负熵变,同时对DS′1和DS′3产生较大正面影响,这一影响正是我们基于熵视角的分析期望出现的结果。具体可以从公告的范围、事项与频率等多方面完善该项制度,以加强实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同时再配合有力的惩处功能发挥作用,进而带动国家审计实现威慑功能,三项功能有机耦合,由此使得我国各类经济活动主体遵纪守法、规范经济行为,进而实现我国国家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功能目标。
五、结论
从熵变视角分析发现生物系统具有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中,防御功能居于主要地位,是其他两种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而由于国家审计系统与生物系统先天机制性质的不同,在我国国家审计系统具有的与生物系统类似的威慑、揭示和惩处免疫功能中,揭示功能与惩处功能更加重要,为此加强和推进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严厉惩处违法违规或舞弊行为(事项)应成为我国国家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