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我国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0)05-0092-03
一、我国经济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的概念及供给不足的表现总需求状况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方面,但国民生产总值最终还是要由供给来提供,因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终要受制于总供给的状况。总供给由有效供给无效供给构成。有效供给属市场经济的范畴,是能实现市场运行和销售的商品(包括劳务),是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拥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这里的使用价值,不是指一般的使用价值,而是指社会的使用价值,即对于现实的购买者来说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够适应需求,而且能够创造需求和拉动需求。所谓无效供给是与有效供给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一个经济范畴,在生产中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在产品的品质上适应于市场需求,在产品的价格上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脱离,既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也不能为生产者实现价值增值和带来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曾连续九年保持接近10%的高速度增长,这既有总产量扩张的作用,更有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期轻工业的优先发展,80年代后期基础产业的兴起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兴建,以及90年代后期重工业的加快发展,都是适应需求变动的产业结构大调整,致使经济从“六五”计划向“七五”计划转变过程中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并获得了相应的产业结构基础。1996年,随着“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成功实施,中国过热的经济在宏观调控下成功地“软着陆”。此时,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一是经济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二是下岗失业人数逐增和生产相对过剩。1997年下半年,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避免了直接卷入“亚洲金融危机”,但却使国内经济存在的问题更趋严重化。其一,国有企业处在向市场主体转换过程之中,“为生产而生产”,甚至“为库存而生产”的传统机制尚未能彻底转换到“为市场而生产”。其二,国有企业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粗放经营、外延扩张、高投入低效率和产业结构扭曲,难以升级;不注重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其三,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供给单调,一般消费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少数消费品成本昂贵,消费者由于收入较低而消费不起,大部分商品表现为相对过剩。
(二)有效供给不足的成因分析
1.供需结构失衡。20世纪90年代供需结构不对应,阻碍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虽然社会再生产的重大问题在理论上认识比较明确,但在实践上并未予以解决。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尽管把结构调整作为改革重要目标,但在实际上结构调整仍呈数量上扩张型。人们热衷于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了对供需结构的大调整,即使是在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紧缩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盲目上项目、“小而散”,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屡禁不止,其结果必然是供给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成为再生产比例失调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产品结构供给上的不合理。从根本上说,产业结构转换问题,归根到底是产品结构问题,是产品的种类、规模、水平、质量和市场问题。“九五”计划中,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是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为重点。特别是1998年中央政府为扩大内需,采取了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这些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可以认为,前一时期基础产业对经济的“瓶颈”效应已大体消失。政府仍然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这一方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隐藏在产业部门内的技术体系升级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性化,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技术体系是产品结构调整的支撑点,没有技术进步不仅难以达到优化产品结构的目的,更无法使现有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国内市场上的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饮料、成套设备、精密机床、远洋船舶等产品50%以上还依赖于进口。另外,从外贸出口上看,尽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80年代中期就已完成了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品的转变,目前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我国出口总额近90%,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商品总额的一半以上。外贸增长主要靠扩大出口数量来实现,在商品质量和结构上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产品结构供给上的不合理。
3.主导产业定位不合理。90年代初期,家电工业完成了它作为主导产业的使命之后,宏观政策把汽车工业和建筑业作为新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然而,一方面,由于受居民收入水平低、道路拥挤、车辆泊位少等条件的限制,轿车难以普遍进入居民家庭,汽车工业难以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另一方面,1992~1993年经济“泡沫化”成倍地抬高了我国住宅价格,使其与普通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大相脱节,因而形成了约7000万平方米的积压商品房,使住宅建筑业的再生产循环严重受阻,无法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作用拉动经济增长。由于两大主导产业成长困难,牵引乏力,使我国经济陷入了无投资热点和新增长点的平淡格局,从而导致生产性投资萎缩,产业部门对投资品的需求下降。
二、增大有效供给的措施
供给绝不仅仅只是适应需求,它对于需求有很强的能动性,这正是供给学派在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反而强调供给重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国目前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绝不能只偏重于需求刺激,还应该注重增大有效供给,这不仅可以消除那些无效供给,而且可以在需求创新方面拉动需求,消除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制约。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彼得斯曾指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要只想着分享市场,而要考虑创造市场;不是取得一份较大的馅饼,而要设法烙出一块较大的馅饼,最好是烘烤出一块与众不同的馅饼。”
(一)税率供给效应。税收政策是影响生产要素供给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以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为特征,因而具其它经济杠杆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供给学派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者利润总额,而是减掉各项纳税后的报酬或者利润总额,即减掉各项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率制度条件下,边际税率(即对收入增加部分征收的税率)是关键因素。税收是税率与税基的乘积,而税基决定于生产要素供给与经济总产出水平;税率的变动影响到要素的供给程度,进而要影响到税收的规模,因而较低的税率会提高资本供给的增加,而投入和创新的增加将推进潜在产出的增长,从而使总供给增加。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虽然对新产品开发有一定优惠政策,但是范围比较窄、幅度不够大,税负过重,从而使有创新技术能力的企业获益较少。因此今后根据产业政策序列,适当调整减免税的范围和幅度。同时,对属于限制或淘汰的产品,采取适度从紧的税收政策,抑制其盲目发展。
(二)实行有效供给的优化政策。基于内需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我们坚持实行以扩大需求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但也要针对我国目前供给结构失衡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情况,重视和致力于加强有效供给,使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其一,实行供给优化或者淘汰无效供给。优化的主要方式包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效用性、调整经济结构等;淘汰的方式包括资产重组、并购、转产和破产等。其二,培育能够创造新需求或带动需求增加的有效供给。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而扩张其消费主体的数量和增加消费主体的消费量;二是能够创造新的效用或提高已有效用的效用性,从而使消费主体对新的效用或已提高效用性的原有效用产生需求。因此,有效供给,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就我国而言,体制创新主要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效益为中心来选择体制;技术创新主要以高效的技术机制和高科技管理机制为基础,走“产学研”的道路。
(三)通过新技术的有效供给,调整产品结构。
1.坚持技术进步原则,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技术改造投资。一是转产型调整,就是放弃原来生产的无发展前途的产品,利用原有生产场地和固定资产,通过技术改造,改产前景乐观的产品,适应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二是改进型调整,就是从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三是增量型调整,就是对名优产品和具有潜在市场的新产品,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填平补齐,提高配套生产能力,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四是延伸型调整,就是围绕产品深加工、细加工,精加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附加值,使现有产品得到延伸发展,形成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系列,就能有效地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应变能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五是外向型调整,就是瞄准国际市场,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改造,通过改造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便扩大出口产品规模,逐步实现由国内市场销售向国际市场销售的转变,由出口低档次产品向出口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变,由出口低创汇产品向出口高创汇产品转变。
2.采取行之有效的鼓励措施,促进新技术的供给。
经济快速增长不仅要求确保对现有技术的需求,而且要求推动技术可能性边界外移,后者可通过增加技术创新发明的供给来实现。
首先,政府应确保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大力发展。将企业需要的应用科学和高等院校的基础科学结合起来,应突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使新的通讯手段、新的药物和设备直接使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受益。政府对纯利润性研究的支持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强大的专利系统、成本一收益管制,还有财政激励措施等。
其次,政府通过鼓励外国企业投资来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适当增加进口规模,加快国外先进技术的转移,提高我国技术改造的进程和水平。为此要在产业政策上诱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入中间产品的比例,把吸引外资从总量扩张转变到结构优化的方向上来,明确我国工业化战略中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关键的工艺技术以及有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
最后,政府应通过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新技术发展。对资本收入征收较低且稳定的税收,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高实际利率迫使理性的企业追求投资的短期收益,而底的实际利率有利于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因此,降低实际利率的经济政策会改变企业考虑其技术时所戴的“经济眼镜”。如果实际利率降低了,企业将更倾向于考虑诸如开发创新这类长期的高风险项目,而所增加的知识投资也将会导致技术和生产率更快地改进。
(四)通过供给管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经济目前尚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向回升转移的阶段。这个阶段面临着技术改造的艰巨任务,目标是尽可能在本经济周期中解决突出的经济矛盾,为了一经济周期的增长培育后劲。根据产品结构调整的内容。当前所要的供给是结构性,坚持的原则应是扶优劣汰、能转则转。第一,充分依靠市场力量压缩长线生产部门淘汰落后企业。依据市场调节的方向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企业退出这些生产能力过剩的部门;第二,在现有产业部门中选择和培育优势产品,特别要指出生产替代进口品意义;第三,在物理与功能上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的产品,或者过剩的产品,必须作为资源加以重新利用。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的终极模式,它应完全不再不断地使用自然资源,而仅通过同资源的循环角度来考察现有实际的企业却并不是闭环。为了闭合这一环,我们需要通过新技术的供给,利用现有企业来改造一种产业,它能把寿命已经完结的产品恢复到其资源状态。这就意味着某些企业应积极地改造为“逆向工厂”去处理废料并把它们变为资源。传统工厂是工业的动脉;而一个“逆向工厂”则是静脉型的,应用人工制品作为资源。
2.建立信息产业园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的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有变革作用。信息技术加剧了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衡量综合国力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政府应通过供给管理措施以区带面地加大信息产品的供给。(1)统筹规划,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加快信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2)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分步实施。(3)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信息产业与经济相脱离的难题,实现信息产业与经济结合。(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信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5)以区带面整体推进信息产业的长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