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荣复医院男病室 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目的 探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干预及护理体会。方法 研究时间: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7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且均有吸烟史,运用随机住院病历尾号奇偶数法分为研究组(n=39)和参照组(n=39),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给予吸烟行为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阳性与阴性症状(PANSS量表评分)相比较对照组低,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吸烟百分比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给予吸烟行为干预后,其疗效更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认知程度及降低吸烟率,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吸烟行为干预;护理体会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常伴有知觉、行为、思维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碍,该疾病发病诱因主要与患者心境长时间处于高扬或者低落的状态,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吸烟属于外界最常见的神经刺激,吸烟行为是临床上较普遍现象,尤其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吸烟问题更是严重,吸烟量是正常人群的2倍左右[1]。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发病于青壮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本身就存在人格分裂、社会功能受损及睡眠障碍等临床症状,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吸烟极易引起感染,甚至失火危险,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2]。因此,在临床上需辅助给予护理干预,对提高吸烟行为管理、改善认知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资料
研究时间: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7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且均有吸烟史,运用随机住院病历尾号奇偶数法分为研究组(n=39)和参照组(n=39)。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发病病程<50个月。其研究组患者男女比值21:18,平均年龄(35.5±6.4)岁;参照组男女比值20:19,平均年龄(34.4±6.5)岁。其上述资料相比较相似,差异均不明显(P>0.05),组间可比性良好。
1.2方法
1.2.1分析吸烟原因
1)社会因素: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治疗,与外界隔绝,缺乏社会关怀,再加上病友之间精神症状程度不同,患者长期精神障碍,极易产生郁闷、压抑、抑郁等负心理,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负面心理更加突出,所以,大部分患者觉得吸烟就是一种享受[3]。2)病理因素:吸烟在阴性症状的影响下,可诱导精神症状,以及患者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使患者意志减退,其吸烟率较高,据统计显示,由环境因素导致的吸烟率高达80.1%[4]。3)药物因素: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其椎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加重,吸烟中,尼古丁含量对抗精神疾病药物对认知功能损害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因此,吸烟对于精神分裂症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可弥补认知缺陷。
1.2.2护理方法
1)心理干预:面对医院陌生的病区环境,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再加上精神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会增加患者心理应激情绪,以及与患者沟通困难,在进行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常伴有睡眠障碍,不能配合治疗,需家属协助配合干预治疗,护理人员需热情服务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给予的关怀与温暖,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语速较慢,并特别强调吸烟对人体的危害,让患者做好戒烟的心理准备。2)行为干预:在精神疾病区域粘贴戒烟、禁烟标志,并制定吸烟管理制度,做到定点、定时、专人管理,每天进行专人管理,同时吸烟主要多发生在患者进食后、紧张以及讨论问题后,可给予一些糖果等替代品,从而逐渐可起到戒烟作用[5]。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采用PANSS量表评分)来评价精神病理症状。
1.4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指标显示存在差异(P<0.05),并纳入了统计学范畴。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阳性与阴性症状(PANSS量表评分)相比较参照组低,均存在差异,同时研究组患者吸烟百分比较参照组少,P<0.05。详情可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主要与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失调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发病后极易并发睡眠障碍等并发症,使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被打乱。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对针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情感障碍等各个方面进行疏导和治疗。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药物依赖性强,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控制或缓解精神症状,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患者的自身感受,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以便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提升患者生活质量[6]。因此,在进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患者主观舒适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患者长期受其疾病、环境以及心理等因素影响,其吸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吸烟不仅对患者身体及健康造成一定损害,而且对于病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同时吸烟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刺激性因素,会加重疾病严重程度。因此,在临床上需持续性给予戒烟管理,从心理、吸烟行为等方面进行管理,可赢得患者信任,缓解患者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并且患者家属协助,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戒烟治疗,增强患者对吸烟危害认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患者住院活动,从行为上干预患者吸烟,降低吸烟率。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再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给予吸烟行为干预后,其疗效更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认知程度及降低吸烟率,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陈莉萍,陈婷.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的护理干预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9):55-56.
[2]李英丽,许冬梅,邵静,等.吸烟行为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0-12.
[3]李赋,柳小波,钟宝亮.100例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与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关系[J].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407-2410.
[4]周显华,王天明,江小建,等.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行为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当代医学,2013,12(35):110-110.
[5]徐艳敏,钟宝亮,操小兰,等.男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吸烟行为的检出率及其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相关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15(2):130-134.
[6]琚明亮,刘燕,陈文忠,等.吸烟行为对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25(4):620-622.
论文作者:王莉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症状论文; 认知论文; 因素论文; 心理论文; 阴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