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嫩江县铁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目的:探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则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措施。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并发症发生率为8.9%,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替普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
目前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治疗方式为再灌注治疗,即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1],其中在溶栓治疗中,静脉溶栓治疗法经济、简便以及快速,可快速进行血管的重建,使死亡率下降,有效改善患者左室功能。在临床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为常用抗血液凝固药物,抗凝作用显著[2]。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从治疗结果来看,所获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48~78岁,平均(55.61±5.22)岁,病程1~22h,全部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本次研究已将存在出血倾向患者、心绞痛者、药物禁忌证者排除。经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与分析,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急性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独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分次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注射液的静脉注射,其间隔时间为0.5h,所用阿替普酶静脉注射液商品名为爱通立,由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每只规格为50mg。研究组联合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相同,所用氯吡格雷,其商品名为泰帅,由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其规格为25mg/片;所用阿司匹林片由湖北华源世纪药业有限公司所生产,两种药物均采取口服的方式,2片/次,1次/d。除此之外,在治疗期间,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两组患者根据指南常规用抗血小板药、调脂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针对患者临床症状予以对症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疗效判定标准主要如下:显效:经治疗,患者临床各项体征以及症状改善情况超过75%,且心电图抬高ST段降低超过50%;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体征以及症状改善情况可达30%及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未发生显著的改变,其改善情况没有达30%,同时心电图未发生显著的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9%(4/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11/45),主要表现为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因某些诱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于破裂斑块表面血中血小板聚集,逐渐形成为血块或者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造成心肌缺血坏死[3]。除此之外,冠状动脉痉挛或者心肌耗氧量剧增同样也有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4],其常见诱因主要如下:⑴过劳:体力劳动过重,连续紧张劳累或者过度体育活动等,均可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肌需氧量突然地增加,引起急性心肌梗死;⑵激动:因激动、愤怒和紧张等激烈情绪变化引起心肌梗死;⑶暴饮暴食:据调查资料显示,进食大量含高热量以及高脂肪食物以后,血脂浓度突然上升,容易使血黏稠度不断增加,导致血小板聚集性上升,基于冠状动脉狭窄形成为血栓,导致心肌梗死。除此之外,过度寒冷刺激、便秘吸烟和饮酒,也会引起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典型心肌梗死症状包含有突发持久且剧烈的心前区或者胸骨后压榨性疼痛,部分患者其疼痛的位置在上腹部,高龄患者可能伴有神志障碍,此外,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低血压、胃肠道症状、休克、心律失常或者心力衰竭等[5]。
目前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治疗,通过研究发现,这两种方式相比较下,急诊介入治疗所获灌注效果较好,可有效地减少有关并发症,使预后得到更好地改善。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因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医院依旧采取的是溶栓治疗。在这种情况下,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治疗。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阿替普酶属于纤溶酶原激活剂,当血栓位置的纤溶酶原、纤维蛋白和阿替普酶结合成三体复合物以后,则纤溶酶原能被激活成纤溶酶,溶解血栓,对于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没有作用,所具局部溶栓功效较强。阿替普酶作为一种溶解血栓的药物,其药理作用是经纤维蛋白和氨酸残基的结合,且激活和纤维蛋白一同结合的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相对于传统的溶栓药物而言,其最为显著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出血并发症比较少,便于阻塞冠状动脉再通[6]。氯吡格雷属于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其选择性地抑制ADP和其血小板受体之间的结合以及激发ADP介导糖蛋白复合物活化,以此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但是该药需通过生物转化才能够抑制血小板。此外,该药物还可有效阻断ADP所引发的血小板活化不断扩增,使其他激动剂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问题得到有效地抑制。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典型解热阵痛的药物,对于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抑制功效,可用于脑血栓形成、缺血性心脏病、心肺梗塞或者心绞痛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可获得双重功效,进一步避免冠状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亚男,马洪滨,孙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90.
[2]尹丽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7):77-78.
[3]吕云,潘娅萍,高彦.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60例[J].中外医疗,2013,32(32):4-5.
[4]袁森,闫洁.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5):67-68.
[5]赵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7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11(7):62-63.
[6]殷永平.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23-124.
论文作者:何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9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溶栓论文; 格雷论文; 血小板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