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的量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责任论文,经济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低碳经济下社会责任量化研究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经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普遍高度关注。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体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上,就是要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即在现有消耗的基础上,付出一定的代价保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企业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通常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形成已核算环境成本;碳排放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形成未核算环境成本(企业不可能出现无碳发展)。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提出用社会贡献值衡量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没有包括企业对环境、对子孙后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促使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社会责任中必须包括环境因素。
(二)社会责任的量化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及其计量起源于20世纪初,但是由于社会责任的多样性、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其量化问题始终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计量社会责任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指数法和社会责任会计法。指数法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各评价指标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为辅;然后对各指标赋值、确定权重;最后根据专家的打分计算社会责任的总分。美国KLD公司研究的KLD Domini400指数即以此法计量社会责任,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指数法受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赋值、权重客观性的影响,使计量结果不能代表企业真正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法根据社会责任活动所产生影响,分为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中,分别计量政府所得贡献率、职工所得贡献率、投资者所得贡献率、社会所得贡献率[1]。社会责任会计没有考虑低碳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对股东应承担的责任,而且计量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两种方法基本采用定性方法[2],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准确地计量社会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定性评价不能直接反映其是否承担了及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导致企业极度忽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3],具体表现为:企业更注重自身经济利益,不顾低碳经济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忽略了对子孙后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顾员工的健康与安全,过度追求短期收益;不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责任评价机制,企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出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投入的越多,其成本费用越高,经济利益越差,得不到认可和补偿;反之,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少,经济利益越好,每股收益越高。
不能量化的社会责任,对企业不能起到约束作用,因此,社会责任深化研究的关键是量化社会责任,通过量化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的价值取向。
二、企业社会责任量化的内容
(一)社会责任的内容
世界银行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具体内容包括:
1.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企业作为受托经营者,必须保障对其所有者的责任履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并全面、准确地提供财务报告以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实现股东收益的最大化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对员工承担的责任具体表现为:在员工工资待遇、福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为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为员工提供晋升、培训、接受教育等机会。
3.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资金往往需要通过债权人融通资金解决。企业占用债权人的资金,理应对债权人承担责任,其具体的责任为:按期还本付息、保障债权人借贷资金的安全。
4.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力量,股东利益最大化最终要依赖消费者来实现。责任表现为: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或服务,履行产品或服务方面的承诺,不欺诈消费者和牟取暴利。
5.企业对政府的责任。政府代表国家对社会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为企业的运转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国家安全、立法支持、社会服务等,而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理应对政府承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通过缴纳税费,为政府职能的履行提供资金保障。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合法经营、照章纳税。
6.企业对公益事业的责任。企业与社会是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企业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贡献,能够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赖,并与利益相关者产生一种隐性的契约关系。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具体表现为:通过对外捐赠向贫困、受灾地区或群体进行援助;为教育机构提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承担城市绿化、保护动植物等。
(二)低碳经济对社会责任的要求
低碳经济下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增长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节约能源,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企业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如投入的环保固定资产支出、为降低废水、废气排放而使用的药剂费支出、环保人工的工资支出、排污费支出以及为生产资源产品所摊销的采矿权、探矿权费用等等[5],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这些支出已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故称为已核算环境成本。已核算环境成本是指公司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投入的成本费用。
未核算环境成本① 是客观存在的,其主要原因是:(1)公司已发生的环境成本投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不可能无碳消耗,经过治理的所有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即使达到国家的污染排放标准,也必然会有一部分废物排出;(2)对于企业来讲,治理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污染物是需要发生一定成本支出的,处理程度越高,处理难度越大,其处理成本相对也就越高,只要达到了国家环保部的污染排放标准,在不存在其他激励措施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没有动机进一步处理污染;(3)虽然每个企业的排放都达标,但各个企业都达标排放的污染累积起来,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也会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4)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污染治理费用理应由污染排放的企业承担,而且由政府、社会等共同对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公司累积达标排放进行治理的治理成本也应由公司承担,构成公司的虚拟治理成本,即未核算环境成本。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对社会责任的要求是在原有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增加已核算环境成本,以反映企业为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所作出的贡献;增加未核算环境成本,以反映对可持续发展承担的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量化的公式设计
(一)公式设计的思路
只有量化社会责任,才能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做出准确衡量[6]。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以货币计量并以货币形式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以货币计量的社会责任,称为社会贡献值。
净利润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所取得各项收入在扣除各项费用损失,如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支付给员工的薪酬,支付的除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款,以及已核算环境成本后的净额。作为绝对数的净利润指标受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难以横向比较企业对股东和消费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将其换算为相对数,即净利润除以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衡量企业对股东承担责任的最有效指标,但不能反映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因此,本研究以每股收益为基础,依据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作出的贡献,对净利润进行调整,确定社会总贡献值,再除以总股数,计算每股社会贡献值。通过每股社会贡献值的高低,衡量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
凡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社会责任都可以反映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因此,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成为计算社会贡献值的主要资料来源。但企业应承担而未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成本的资料,如未核算环境成本,没有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财务报告中不能提供这类信息;已核算环境成本虽然纳入会计核算系统,但分散各个会计科目中;尤其当环境保护与资产更新结合在一起时,难以区分环境成本。在财务报告无法提供核算环境成本,而又必须对其计量的情况下,只能依据会计的估值技术,利用环保部公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的数据估算[7]。该报告经历了4年艰辛努力,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份全面、权威环境报告,为计算环境成本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二)因素调整
依据低碳经济社会责任与净利润的关系,对净利润的调整如下:
1.利息支出净额。指企业使用债权人的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反映对债权人作出的贡献。企业利用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的资金进行经营活动,才能实现净利润,而利息支出以费用的形式抵减收益。因此,在计算社会贡献值时,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利息净支出。利息支出包括资本化的利息支出和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资产价值,从财务报告中不能直接得到;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可以从报表附注中直接获得。本文计算社会贡献值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利息支出只反映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支出。
2.各项税费。增值税属于价外税,由最终的消费者负担,企业只是纳税人,不是赋税人,其缴纳的增值税款不能作为企业承担的责任。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款均作为收入的减项,减少净利润。因此,在计算社会贡献值时应加上企业所缴纳的各项税款,反映企业为政府承担的责任。各项税费通常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但由于各种原因,计算的税费与实际缴纳的税费往往不一致,而实际缴纳的税费,才是企业实实在在对政府作出的贡献。现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所列金额反映企业实际缴纳的税费,成为计算社会贡献值的资料来源。
3.员工薪酬。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通过工资、福利以及为职工缴纳的各项保险等体现,并以薪酬费用的形式计入成本费用。计算企业对员工承担责任的资料来源于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所列金额,以避免企业可能拖欠员工薪酬而虚增贡献值。由于各种原因计入成本费用中薪酬与实际支付的薪酬不一致,只有实际支付的薪酬才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责任。
4.对外捐赠。企业在扶贫帮教、灾害救助、植树造林、环境治理、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方面所做出的各种贡献,均体现在“营业外支出—公益性捐赠”科目中,并抵减营业利润。因此,在计算社会贡献值时应加上对外捐赠额,其数额可以从报表附注中直接获得。
5.已核算环境成本。为了能够反映企业实际承担的环境责任,能够公平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8],从评价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应单独设置“已核算环境成本”科目,总括反映企业为保护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但如果单独设置“已核算环境成本”科目,需要将生产成本、管理费用中的环境成本剥离出来,在剥离过程中难免出现口径不一致情况,使剥离的已核算环境成本不具有可比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现行会计核算框架下,既要保证能够单独提供已核算环境成本信息,又不影响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只能依据会计估值技术原理,以《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公众版)》(简称研究报告)数据为基础,估算已发生的环境成本。
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治理及其治理成本的发生与产值是正比例的关系,产值越大,对环境的危害越大,发生的治理成本越多,以产值为基础计算已核算环境成本具有可靠性,研究报告也是按照产值的比例估算已核算环境成本的。根据每一企业的产值和环境成本系数即可推算该企业已发生的环境成本。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中部地区发生的环境支出不均衡,需要有地区系数对已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不同地区对环保投入的程度;由于各个行业的产品性质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不同,需要有行业系数对已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不同行业对环保投入的情况;由于研究报告是以2004年为基点进行的全面调查,此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可能与企业实际的环境投入产生差距。为了反映企业逐年增加的环保投入,可以根据环保部每年公布的实际环保投入,计算环保投入增长系数对2004年的数据进行修正。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已核算环境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已核算环境成本=产值×已核算环境成本系数×地区系数×行业系数×环境投入增长系数 (1)
已核算环境成本是企业为减少污染排放所付出的代价,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一项正贡献。是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但在计算净利润时是将其作为减项,即不包含已核算环境成本,在计算企业的社会贡献时应将扣除已核算环境成本作为加项,计算企业的社会贡献值。
6.未核算环境成本。未核算环境成本也与产值之间存在正比例的关系,产值越大,环境治理不完全的部分越大,政府投入的环境治理支出越多,以产值为基础计算未核算环境成本具有可靠性,研究报告也按照产值的比例估算未核算环境成本的。研究报告估算了未治理的环境成本占产值的比例,据此可以计算未核算环境成本系数,根据每一企业的产值和未核算环境成本系数即可推算该企业未核算环境成本。同已核算环境成本一样,也要考虑地区、行业系数。由于研究报告是以2004年为基点进行的全面调查,此后随着企业普遍加大了环境投入的力度,使环境有所改善,企业承担的未核算环境成本应有所下降,根据环保部每年都公布环境投入以及环境改善程度,可以计算环境改善系数,对2004年的数据进行修正。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未核算环境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未核算环境成本=产值×未核算环境成本系数×地区系数×行业系数×环境改善系数 (2)
未核算环境成本是公司污染排放所带来的外部成本,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是一项负贡献。未核算环境成本没有纳入企业的账务处理,也就不可能从净利润中扣除,而应在计算每股社会贡献值时,加上未核算环境成本,以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三)社会贡献值的计算公式
依据量化社会责任的思路和对净利润的调整分析,得出企业社会贡献值的计算公式为:
每股社会贡献值=社会贡献总额/总股数=(净利润+税费+职工薪酬+利息净支出+对外捐赠额+已核算环境成本-未核算环境成本)/总股数 (3)
依据上述公式和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计算了部分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值。其计算结果与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贡献值(仅有少数几家上市公司计算了社会贡献值)以及我们实地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有些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社会责任,如安全生产责任、安置就业人数等,在其计算社会贡献值时无法反映;本文采用的平均单位治理成本、平均单位未治理成本、地区调整系数、行业调整系数均为平均数,其计算结果可能与实际有偏差。对此,我们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加以解决。
收稿日期:2011-04-07
注释:
① 未核算环境成本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排放的废物给社会带来的潜在损失或虚拟治理成本。其构成内容与已核算环境成本基本相同,只是公司作为会计主体时,对于本公司没有实际发生的支出,不能进行会计处理,而未纳入会计核算系统。
标签:环境成本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碳排放论文; 量化管理论文; 量化分析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