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常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铃薯论文,地膜论文,常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提高地温,蓄水保墒,改变生态环境,改良品质,促进早熟、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高投入,高产出的栽培技术。现将该技术常识介绍如下:
深耕整地。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态,为马铃薯的根系生长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条件下耕深15-20厘米为宜。严格做到土地平整细碎。耕地前首先要清除前茬作物的残茬、秸秆和其它杂物。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连续进行翻耕、耙耱、镇压等项作业,作到细碎疏松、表里一致。
施足底肥。地膜覆盖后,地温增高、有机质分解能力增强,马铃薯生长快,前期养分消耗多。所以地膜覆盖必须增施有机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马铃薯生长后期脱肥早衰。地膜覆盖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田块增加30%-50%。根据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按亩产指标2000公斤为基础计算,应亩施优质农家肥4-5立方米,氮素10公斤、磷素4公斤,钾素22公斤。施肥后应充分耕翻,均匀混合。
选用良种。选用良种要以脱毒马铃薯为主,重点应用青引5号、下寨65号、高原4号、青薯168等脱毒品种。播前要精选种薯和催芽处理,以利于幼芽提早发育,减轻环腐病、晚疫病等的危害。
起垄覆膜。覆盖地膜的质量是地膜覆盖栽培成败的关键。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采取宽垄双行密植,一般垄宽为60-80厘米,垄高20-25厘米,垄距15-20厘米为宜。要求垄面平整细致。整地起垄后,要立即盖膜,以免土壤水分蒸发损耗。铺膜时要从严掌握,力求达到“紧、平、严”的标准。
适时播种。地膜覆盖马铃薯的适宜播期应在晚霜前10-15天,当10厘米土层温度达到3-5℃时,做为适宜播种期。青海省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为好。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采用“品字形”交错掘穴播种。每垄按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种植。播深10-15厘米,播后用湿土封严穴口。播种量因种薯大小而定,一般亩下种100-150公斤。每亩株数保持在3500-5000株为宜。
田间管理。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田间管理最重要的是放苗。在出苗期要随时检查,及时放苗,以免幼苗接触地膜烧伤或烫死。并对缺苗穴孔及时补种或移栽,确保苗全苗齐。马铃薯苗期和谢花后期要进行灌水,灌水量不宜超过垄高的一半(半水沟),使土壤保持疏松而潮润的状态,有利于薯块膨大生长。
防治病虫害。马铃薯病害应采取种薯处理和田间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播种时选用健薯,淘汰病薯,催芽晒种,整薯播种;切薯时,切刀进行消毒处理,可用75%的酒精或用火焰消毒,每切一个有病薯块消毒一次。药剂处理用50%托布津500倍液,浸泡种薯二小时后,晾干播种。也可用种薯重量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田间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病株或摘掉病叶深埋;药剂防治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对地上部分害虫用50%的敌敌畏乳油500倍液,用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用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防治。对地下害虫采取土壤处理,毒饵诱杀等防治措施。
收获与贮藏。当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易与植株脱离时及时收获。也可因市场要求提前收获,提高经济效益。
贮藏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贮藏要预防受热、受冻和制止萌芽,保持优良的种性和品质,降低损耗率。贮藏前要清扫和消毒窖窑,入窑时要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防止入窑后发病。
清除田间残膜。废膜在土壤中不能溶解和消失,造成环境和耕地污染。为了保持土地资源,消除环境和耕地污染,净化栽培环境,防止耕地生产力下降,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除田间废旧地膜,并回收后再次加之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