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代论文,思想论文,世纪论文,文化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思想。研究邓小平文化思想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成果颇丰,在邓小平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专题文章达100余篇,已出版专著有10余部。代表性文章有:王永宽发表在《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上的《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张润泽发表在《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上的《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等。已出版专著中,戴诗炜主编的《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赵丽江主编的《邓小平文化理论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裴传永主编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较有代表性。邓小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科学的体系,纵观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民族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邓小平文化思想就失去了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对邓小平的影响方面,王永宽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邓小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已经上升为邓小平文化思想中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一直贯彻到今天。其次,传统文化中和谐均衡的思想对邓小平文化思想有很大影响,表现为正确处理复杂矛盾、统筹把握全局形势的斗争艺术和政治才能。再次,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精神在邓小平身上表现为伟大人格和道德权威,使其具有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最后,邓小平善于从世俗文化中吸收众口相传的朴素真理,使其中一些深刻哲理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易于理解并深入人心。[1](P32)裴传永则从邓小平的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务实品格以及注重民心顺应民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2](P396~406)
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邓小平认为,首先,肃清封建主义道德文化中的遗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包括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等传统。其三,对传统文化中“一体两用”的精华与糟粕要进行具体分析、改造和创造性转化,以便为市场经济服务。[3](P41~43)戴诗炜认为,邓小平首先是重新肯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把这二者作为继承传统文化成果的立足点与根本目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孕育了饱含根深叶茂的文化精华,而且也存在不少蚀痕斑斑的劣根,这些消极因素会冲击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因此邓小平提出对传统文化应认真实施“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八字原则[4](P72~73)。
弘扬优秀传统、创新传统文化方面。赵金元指出,在实事求是世界观方面,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他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由“实事求是”发展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四个部分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观方面,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要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统一;在富国富民的经济观方面,邓小平着重强调物质文明的基础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提出“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并且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途径,从而扬弃和发展了传统经济思想,使中国真正走上了富国富民的道路;在德法结合的政治观方面,正是由于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今天才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治国方略。此外在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尊师重教的教育观、和平共处的国际观等方面也体现了邓小平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5](P5)
总的来说,传统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互动的互相影响关系,传统文化影响着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反过来邓小平文化思想也不断改造、丰富着传统文化。正是在这种互相作用的过程中,邓小平文化思想得到了丰富、发展和完备。
二、邓小平与西方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由此其文化思想也日益得到创新和发展。
(一)邓小平借鉴西方文化的思想背景。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认识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要把中华民族的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前沿进行总体考察。在总结各国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强调要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各国先进技术、经验和方法以及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建设中国文化,建设比资本主义文化更高层次的新型文化。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邓小平提出要借鉴西方文化。[6](P62)
(二)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
就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而言,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不妨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7](P91)邓小平认为可以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人格平等、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应多加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人类文化实现互补、创新、多元。[8](P9)学习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外国的先进文化是一项长期方针,这是邓小平学习西方文化科学精神、实践品格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反对教条主义地照搬西方文化,对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行分析、批判、鉴别、吸收,把批判地引进与民族化改造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一切着眼于发展、完善自己。邓小平认为,在开放的中国资本主义文化思想有时也同封建主义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纠缠在一起。这是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把批判封建思想与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结合起来。李明斌认为,邓小平提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邓小平观察和分析世界总体特征的一个科学概括。邓小平指出,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既是一个主权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之所以有较大差距,是因为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比较落后,所以要重视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9](P30)
(三)以积极的心态来抵制西方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
邓小平认为除了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防范、削弱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之外,要主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正面教育,尤其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0](P19~20)
三、邓小平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文化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应当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景,从而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般的指导原则。这都成为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11](P498~499)
邓小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探索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时,列宁和邓小平都认识到落后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建设的制约作用,都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思想文化建设上来;要求从本国实际出发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精神文明的积极能动作用,大力培养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人。[12](P10~11)他们都认识到,建立现代文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他们要求人们要适应这个时期,并据此规划好我们的文化建设蓝图。列宁虽然初步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种种任务,但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个创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并赋予它科学内涵,是对列宁文化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分属于不同阶级。邓小平也主张要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论断,在全国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在对待科技问题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进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3](P7)
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的先期文化思想属于毛泽东文化思想范畴。在他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后,又以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化思想。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把毛泽东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作为整合古今中外文化成果的立足点,并提出“钻研”、“吸收”、“融化”、“发展”、“创新”的观点。邓小平重申坚持“双百”方针,他说:“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宪法和法律上所保障的各项自由,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重申“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样就明确提出了思想文化建设中正确对待艺术、科学的思想。邓小平一方面肯定毛泽东历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毛泽东某些时候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偏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断,在实质上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反作用的思想。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方向保证。[14](P103)邓小平还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化统一战线的思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使文化统一战线理论有了更广泛的内涵。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优良文风,使文化思想更具有群众语言的风格和中国民族特色,让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用得上。[15](P5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任务发生了变化,文艺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同时,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为工农兵服务”转换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后来被称之为新时期文化工作的“二为”方向[16](P14)。
在求实性的开放性的广度和深度上,毛泽东文化思想不如邓小平文化思想做得更彻底和坚决,这也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独特品格。它充分表明了邓小平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四、邓小平与新时期文化
新时期是邓小平文化思想体系全面确立的重要阶段。这里主要将他在新时期提出的文化观点综合一下,以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邓小平与新时期文化的关系。
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根据这个思想,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现代化需要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在全国人民中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成功的保证。
教育方面,邓小平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教育是解决知识和人才问题的基础,能够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了发展教育事业,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指导方针,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与改革的正确方向。科技方面,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的背景下,邓小平适时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唤起了全国人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为确立科学、教育的战略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艺方面,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邓小平文化思想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和组织保证。另外,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邓小平新时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新措施的实行,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它必然与国内陈旧传统观念、同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观念发生冲突。因此,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实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文化导向,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更新,是一项迫切的历史任务。邓小平文化思想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特点和深刻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文化冲突问题[17](P8~9)。
五、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继承、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文化思想。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深化和突破。
邓小平强调,经济现代化,基础在教育,关键靠科技。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强调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方针。邓小平阐述了“全面发展”的内涵,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特色在于把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更加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江泽民尤其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包括理论、体制、科技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同时强调要把创新与继承结合起来,不断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满足各阶层人民的需要。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最大发展在于江泽民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8](P1906)这就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刘国新还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江泽民对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即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提出“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指导方针,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等重要论述[19](P72~76)。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此,江泽民还多次号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法律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学习历史,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四有”公民。同时,他也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牢固树立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极端重要的。
六、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绩,但相对于邓小平本人丰富的文化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而言,这种研究仍显不够。并且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问题之一,邓小平文化思想十分丰富。但目前可供研究的和引证的邓小平本人有关文化思想的专门论著不多。问题之二,重复现象严重,有大量同类文章发表,许多文章观点雷同,结构相似,结论也缺乏新意。问题之三,研究多为解释性、总结性,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的文章少。问题之四,关于邓小平研究除了文选三卷、毛毛的两本著作之外可供借鉴的史料比较缺乏,给研究者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借隆重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的东风,深入搞好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是邓小平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江泽民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毛泽东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