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美玲(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同祥学校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拥有5亿网民的当代中国,早已走进各学科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互联网具有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影、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以及立体式教学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因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1-0069-01
“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借助“微信朋友圈”实现跨地域资源共享
笔者曾专门对所教的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在习作起步阶段,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途径并不多。因此,依照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规律,大多数人在前三个环节,也就是所见所闻方面,就没能夯实基础,没有为“写”做好准备。所幸的是,学生们眼界不宽、生活阅历不足的局面现在可通过互联网、多媒体得到改变。
笔者前几天教学生习作,主题是美丽的大自然,因为生长在南方,很多学生写的都是公园里的红花、海边的沙滩、都市里的绿树。对春天嫩芽出现、秋天黄叶飞舞,学生很少留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冬天下雪的场景很陌生。但那天巧合的是,刚好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北京今年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的图片。笔者当即请他用手机拍了几段配上介绍的视频,当这些视频影像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已身穿单衣的他们被眼前的雪景深深地吸引了。随后,笔者对学生加以引导,一篇篇有模有样的《观雪记》就这样生成了。
受这次教学突发事件的启发,笔者计划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利用起来,看到有外出旅游的圈友,就请他们把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拍成视频发过来,进行归类整理后,建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以便日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利用“QQ群”构建师生习作交流平台
在习作评价方面,学生更喜欢内部交流,因此,笔者逐步“放权”,尝试让学生进行互评,开始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关系较好的同学交换作文本,对对方的习作进行点评。后来逐步让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开展作文漂流,每人的作文本在一周内都轮流一次,成员间进行互评。但在活动推进中笔者也发现了问题,就是时效性不强,涉及面不广。后来有教师支招:为什么不用QQ群呢?简单便捷高效。为此,笔者事先对学生的“软硬件装备”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具有进行网络交流的设备和技术。于是笔者在与家长做好沟通的基础上,每天晚上约定用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利用电脑上网进QQ群研修。通过正确引导和利用,以前嬉笑打闹的QQ群,渐渐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讨论群。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学生在群里除了互相点评彼此的习作外,还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和数学问难答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发挥“谷歌地球”大数据功能
“互联网+教学”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2015年年末,深圳光明新区发生滑坡惨剧,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这则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事发后第二天,学生们都在谈论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有位学生说:“我爸说这是人祸,因为谷歌地球上就记录了这几年那个地方的环境变化。”一听这个消息,笔者立刻通过“谷歌地球深圳滑坡”这一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很快就找到了支持学生话语的依据。于是,当天的语文课,笔者借助“上帝之眼”网站,与学生一同从天上俯瞰我们生活的地球,与学生一起讨论,并留了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周末利用网络再做深入了解,寻求保护地球的办法,并在QQ群里提交习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互联网+”的深入认识
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在上述三个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基于网络,实时沟通,在线学习”的特征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补充。
1.教学过程跨时间
当今,在海量知识面前,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互联网的介入,不但开拓了学生视野,而且改变了教与学的时间限制。教与学可以在网上继续,教学模式也从师生的一对多转化为一对一,这样对学习问题的解决就更有针对性,初步实现了“因材施教”。
2.授课对象跨行业
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面对固定的教师。利用互联网,借助学生家长的资源,学生面对的上课教师可以是网易云课堂里的讲师,也可以是研究学院里的工程师,还可以是公园管理处的花草养护人员。当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通过即时连线“走进”课堂,利用专业知识讲解专业问题时,学生每天都将会收获满满,当他们好奇地走进课堂时,学习的心境和学习的驱动力都将随之改变。
3.学习内容跨地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网络流行语,但是“孩子那么小,频繁出去有点难”是每个家长的心里话。这时,具有强大功能的互联网又再一次成了“万能侠”,除了前文提到的“谷歌地球”外,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凤凰读书微信公众号等媒体,都可以帮助教师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关注视野,使他们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
[2]杨九民,郑旭东.面向教师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9).
[3]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6).
论文作者:廉美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互联网论文; 学生论文; 笔者论文; 习作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地球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