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路线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论文

基本路线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论文

基本路线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辟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基本路线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2)09-0001-04

高度重视国情的研究、高度重视基本路线(总路线)的确定、高度重视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靠了这个优势,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样,靠了这个优势,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巨大成果。

邓小平的伟大功绩,正在于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出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这个实践和道路制定了一条科学完备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也就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就邓小平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指导作用,谈一点研习的体会。

众所周知,邓小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幕词里,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随即,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完整概括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便有了根本依据。它的作用集中地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了历史方位

这个历史方位,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p.252)

这是认真吸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沉痛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科学认识国情的基本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超越现阶段,是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邓小平认真总结这些沉痛教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是一大历史性贡献。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回答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来考虑问题;二是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两点论,既防止超越阶段的“左”倾思潮,又防止离开社会主义的右倾思潮。

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2](p.9)

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基本判断,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本质,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会重蹈超越阶段、自我封闭的覆辙,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开拓创新、不断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尽管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这些发展变化也必然会给初级阶段带来某些重大变化,带来某些阶段性的新特点和新特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推进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认识。事实上,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就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科学分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立论依据。

第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兴国之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这是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所造成的一系列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失误,特别是10年“文化大革命”全局性错误,并进行认真严肃的反思,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从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任务出发,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并且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1](p.377)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他还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p.63)

也就是说,无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阶段发展的总任务来说,还是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来说,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之要,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既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也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与时俱进。

当前,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问题和欠发展造成的旧矛盾同时存在,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着诸多新课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兴国之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第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立国之本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又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立国之本。

当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也只能在发展中坚持。教条主义式的所谓坚持,非但不能真正坚持,而且还会导致思想严重背离实际以致僵化,最终会断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已经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最大的思想解放,莫过于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关键在于一定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既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体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是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道路,是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道路。历史证明,四项基本原则,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也为这条道路不断发展创新指明了根本方向。

第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这是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但是,改革通过革除旧体制的弊端所起到的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确是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正是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不仅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使得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兴国之道,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根本任务,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改革作为推进四位一体建设的强大动力,必须通过改革开放为自身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本位和主体的立场观点,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所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第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并且经过前30年的努力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长期以来对于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存在着要求过高过急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根据中国的国情重新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并根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新认识不断加以补充。实践证明,这个目标和发展战略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实践检验的,是完全可以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以实现的。

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的。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指出: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在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写入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确立了到21世纪中叶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随后,又适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在党的十七大上将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正式明确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的真实写照。

以上五个方面,联系贯穿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主干,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正是沿着这样一个根本方向,我们开辟、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基本路线,同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划清原则界限。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新时期3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根本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是邓小平理论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遗产,是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理论体系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石。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标签:;  ;  ;  ;  ;  ;  ;  ;  ;  ;  

基本路线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