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认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1)08-0059-05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认识论研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对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历程作简要回顾和反思,并对其未来走向作一展望。
一
在1978年以前,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具有明显的“一般性”甚至“抽象性”,它基本上是围绕着认识的可能性和认识的可靠性等问题思辨地展开的。这种研究模式主要讨论一般认识主体对一般认识客体的认识,但缺乏对于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中介—客体”系统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并往往与存在论、评价论、决策论、价值论、历史观、实践论等相割裂。由于缺乏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和实践论思维方式,当时的认识论研究只能以抽象的物质观作为认识论研究的前提;由于对认识者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及其认识的前结构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批判性反思,由于割裂人的知情意活动,由于把人的认识对象及认识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由于把认识的评价、检验过程简单化,使得当时的认识论对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过程”及“认识评价”、“认识检验”的理解和解释都具有抽象性。这种认识论与存在论、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论、方法论等是相互脱节的。例如,“实践”、“真理”等似乎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而认识论则似乎可以脱离“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人、社会、历史来进行讨论,即便某些认识论研究也涉及此类内容,其主导思维方式也只是自然主义的,这些东西只是外在地“加入”认识论的,而不是从认识论探讨的根基处展示出来的。可以说,1978年以前我国认识论研究主要是对人的“认知”活动作了一定反思,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知识论”;而就它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并与存在论、历史观、价值论等相割裂来说,它其实是一种“抽象认识论”。从当代哲学语境来看,这种认识论研究仍然遵循着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它实际上仍然停留于前马克思认识论的水平。
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是以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为契机和发端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既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思想解放的理论向导,也为确立和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和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哲学理论方面来看,实践标准讨论本身首先是从认识论角度提出问题的,它当然也大大地直接推进了我国的认识论研究。
从实践方面看,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拓展首先是基于倡导者和研究者对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的深刻思考。当代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们构成了当代中国认识论的现实对象性前提和实践基础。当然,这种实践背景不是认识论研究所独有的,它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共有背景。不过,当代认识论特别是社会认识论、决策认识论等更突出强调从科学认识和合理决策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与“个性问题”。沿着从认识和自我认识的非科学化导致决策的不合理而引出大量的不合理实践这条思路去发掘和揭示当代实践造成大量反主体性效应的深层原因,意在通过对当代实践作出深刻的反思和强有力的批判、规范,促进哲学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哲学的当代化和实践的合理化。
在科学背景上,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拓展深深植根于当代蓬勃发展的大科学。二十多年来,我国认识论研究呈现出由孤立到整体的特点。它由分门别类地、孤立地研究纯粹认识现象,转向对与认识现象有关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内在心理、生理现象的相关研究和综合研究,使认识论真正植根于知识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等具体科学、横断科学、交叉科学的最新成果。如“认识发生论”研究运用发生学的方法和原则研究认识问题,不仅研究个体儿童的心理和认识能力的内在发生和发展,揭示成熟的主体认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依据,而且研究人类认识的原始系统发生和种系进化,对整个人类认识现象寻根究底,还考察现实认识活动的每次发生、个别发生,研究其必要性、必然性、合理性,揭示人类认识自我规范的科学化道路;“认识系统论”研究运用现代系统方法,在宏观层面上对认识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如主体、中介、客体)、影响认识结果的各种因素(如认知与非认知、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等)、各种形式的认识活动(如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个体自我认识等)、认识活动的各个层次(如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等)、认识活动的各个向度(历史认识、超前认识、现状追踪等)、认识活动的各种方法(观察、实验、逻辑方法等),在总体上和动态中进行综合性研究,把握认识现象的系统运行和系统功能。大量吸收引进最新科学成果,使当代认识论获得了丰富的、崭新的思想资源。
在哲学背景上,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拓展是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对象、任务、特点和功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重新审视,对当代哲学发展方向及其途径的总体思考与积极预测,以及各哲学分支的深度分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国当代认识论与哲学中其他分支学科,如本体论或存在论(包括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论、实践论、方法论等相互渗透和结合,既促进了当代认识论的深入发展,也有助于深化对其他哲学分支的理解和研究,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实现高度综合。在这种意义上,我国当代认识论的拓展,特别是社会认识论、历史认识论、认识系统运行论等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意味着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可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对于恢复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建构和完善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本质特征和基本线索的现代哲学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突破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
自1978年以来,我国认识论研究获得了较大发展。其显著标志就是,认识论研究逐步获得了在学术思想上的相对独立性和较大的自由度。经过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经过艰难拓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
其一,提炼、提升了一大批新的认识论范畴。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由对实践标准的讨论,进入到对实践本身构成要素、结构、特性及相互关系的探讨,继而由对实践内在结构的静态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分析转向对其动态的活化的过程性分析,并进而引出了对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中介及相互之间对象性、相关性的分析,引出了对认识过程及发展阶段的全面反省。在此过程中,一大批新的认识论范畴被提炼、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主体、客体、中介、信息、情感、意志、反馈、调节、控制、对象意识、自我意识、认知定势、主体图式、思维模式、主体认识结构,以及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主体、社会认识客体、社会认识中介、社会本体、社会时间、社会空间、社会事实、社会价值、社会心态、社会理解、社会解释、社会理想、社会意志、社会评价、社会批判、社会认识进化、社会发现、社会决策、合理性、实践合理性等。这些范畴从新的角度概括和表征着人类的认识现象,为其提供了工具和形式系统。
其二,提出和研究了一些新的认识论命题和原理。例如,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认识主体—客体的相关性与相关律,人类掌握世界的理论方式、观念形态,社会认识的三个层次和三个向度,认识的客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认识系统的进化机制,反映、反思、建构的统一,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自然历史过程”、“自觉创造过程”和“自我意识过程”的统一等。它们反映着对认识论本性及其基本问题的重要理解和探索。
其三,提炼出实践论等先进的思维方式,提出或移植了实践解释方法、发生学方法、要素—结构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历史—逻辑方法、社会理解方法、社会观测方法、社会发现方法等。认识论的视角转换和方法更新,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转变:从纯粹的知识论研究转向人类自觉活动的真正认识论研究,由研究无主体的知识运动转向关注对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而展开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由考察纯粹意识思维活动转向研究复杂社会文化背景中知情意与真善美相统一的认识活动,由现象描述转向揭示内部机制,由无时间的循环式过程研究转向对认识过程的进化方向和进化速度的相关研究等。
其四,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科学认识论、社会认识论、认识发生论、认识系统运行论、微观认识论、生活认识论、认识论史,社会认识方法论、人文科学方法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本体论、社会理解论、社会理想论、社会心态论、社会真理论、社会评价论、社会决策论、社会认识进化论、超前认识论、历史认识论、实践合理性研究、实践意志论、实践批判论、实践规范论等。它表明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逐步深化,成为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的立体网状系统。
其五,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认识论研究共同体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二十多年来,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认识论方向的哲学硕士和博士,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并确保了我国当代认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推进。
推出了大批认识论方向的学术论文、专著和译著,特别是《认识论引论》、《认识发生论》、《认识系统运行论》、《社会认识论导论》、《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社会认识论引论》、《科学认识论》、《反映论新论》、《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意识论》、《社会意识论》、《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论认识主体结构》、《决策认识论导论》、《评价论》、《真理过程论》、《社会认识方法论》、《自我认识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人文科学方法论》、《社会自我意识研究》、《社会本体论》、《社会理解论》、《社会理想论》、《社会评价论》、《社会决策论》、《社会认识进化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现代社会科学基础》等专著的发表,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较大反响。
三
二十多年来,我国认识论研究无疑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欣喜之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当代社会大实践、大科学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的认识论研究非但不是已经领先,相反却仍然相当滞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并受到了新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界只有通过努力探索、解决各种现存问题来迎接新的挑战,当代认识论才可能获得全面深入的发展,其功能也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这里,笔者侧重强调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之一:学科定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在存在论(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论、方法论等互不相关、并列存在的一个板块,抑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一种合理的当代存在论、本体论,又是一种先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们迄今对此不是没有误解的。在过去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论往往被人为地与存在论、历史观等割裂开来,这种追求所谓“纯粹的认识论”研究,往往只是局限于知识论研究,这是以往的认识论陷入“抽象认识论”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认识论的地位并不在于它与存在论(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论、方法论等彼此割裂而孤立存在,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存在论(历史观)、辩证法、价值论、方法论等只是角度、层次的差别,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在马克思哲学中,它们是一块整钢。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为地割裂为互不相关的数个独立的板块,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肢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难以成为本来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而20世纪的哲学史已经表明,由此导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赝品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物。因此,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必须突破过去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为割裂的研究模式。这当然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研究“取代”或“取消”认识论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分支研究,而是强调在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特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同时,把认识论与存在论(历史观)、辩证法、方法论、价值论等内在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反思性、批判性、规范性和实践性。而实际上,这种“结合”恰恰是马克思认识论区别于其他认识论的重要特性和优点。
问题之二:范式转换。认识论研究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开拓领域、确立论题,而且需要更新立场和研究方法,以一种真正具有彻底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新认识论”取代1978年以前的那种“抽象认识论”。在笔者看来,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并运用实践论思维方式,强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提炼和研究,更加自觉地努力推进认识论的范式转换。应该说,我国不少学者在深化认识论研究的过程中,已经自觉地意识到范式转换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对“认识系统运行论”、“社会认识论”、“历史认识论”等的探索和建构表明,他们正在努力推进认识论范式转换。不过,这一过程显然是非常艰苦的、不可有一蹴而就的;并且在不少人那里,对于认识论范式转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较有限,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对于认识论研究的意义还缺乏足够认识。因此,认识论范式转换的最终普遍实现还有待于我国学者的进一步共同努力。笔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社会认识论,自觉地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存在论基础,并遵循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认识论,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存在论、社会认识方法论、社会真理论、社会价值论等的内在结合。因此,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性质、宗旨和精神实质。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认识论,或者说,社会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合理形态之一。认清这一点对于全面深入地开展当代认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反思性、批判性、规范性、实践性就仍然会受到“遮蔽”,其当代意义就难以充分实现。
问题之三:功能实现。我国当代认识论兴起的最深层根据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其倡导者和研究者都主张强化认识论的反思、批判和规范功能。不过,从总体上看,现有的认识论研究尚偏重于纯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争论,其影响主要限于学术界,其成果也只是有限地被应用于研究生教学,社会各界对其了解或受其影响的程度还很有限,其实际功能与预期功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当代大科学、大哲学的发展,为当代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代认识论对当代大实践、大科学、大哲学等的反思、批判和规范,有可能为人们更加自觉、合理和有效地处理与世界的各种复杂关系规定必要的理论框架和逻辑前提;同时,当代认识论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最高层次的、先进的哲学方法论,为人们自觉地处理同对象世界的关系提供基本规范和准则,从而为人们更加自觉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科学活动和哲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思维规范、评价原则和认识方法。而当代认识论对于社会价值、社会理想、社会前途等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行为都能起到积极的向导和激励作用。在这种新形势下,为了避免认识论研究长期沦为圈内的某种“自言自语”和“自食其果”,这种研究特别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批判,以能真正合理、有效地干预、规范人们的生活、实践。
问题、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遇,当代认识论在当代中国人的自我变革和社会变革中已经扮演了重要的前导和指导作用。随着这一研究的拓展、深入及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当代认识论一定能表明:在当代中国,哲学本身并不是“贫困”的。
[收稿日期]2000-12-12
标签:认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存在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实践论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