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社会功能与建设策略_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社会功能与建设策略_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社会功能与构建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功能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制度安排。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公共图书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人们阅读书籍、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以电子书、网络阅读、维基百科等为代表的新型阅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以提供传统文献服务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近年来,业界一直在探讨公共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的有效转型问题,涌现出了多种理念和方法,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用户快捷、高效地获取文献的目的。但是,数字图书馆的本质仍然是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的延伸,主要关注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较少涉及对用户服务的基本方式的创新问题。2009年,国际图联提出了关于公共图书馆的五大议题,“第三空间”作为其中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理论思潮和应用视角,并引发了国内外图书馆学界的强烈关注。

1 “第三空间”概念的提出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于1990年在其著作《最佳场所》中提出的。他从社会学的视角将人们生活的空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空间为家庭空间;第二空间为职场空间;第三空间为除前两者之外的公共空间,如书店、咖啡店、图书馆、公园等。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抛开家庭责任的束缚、职场竞争的压力,可以根据自身的真正需求进行自由的交流、自在的学习,即所谓的“最佳场所”[1]。

良好的“第三空间”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与和谐发展。根据奥登伯格的分类,“第三空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性,免费或花费不高;(2)人性化,可以获取食物及饮品;(3)便捷性,容易访问或获取;(4)亲切性,接近或临近大众;(5)影响性,有固定的、重视的客户;(6)舒适性,受使用者欢迎;(7)互动性,容易在此会见老朋友或结识新朋友[2]。

公共图书馆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具有经济、舒适、便捷的特性以及聚合资源、提供服务的特点,这些条件使得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

2 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必要性

公共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第一,政策和财政投入的导向。依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区将大幅度提升投入文化事业的经费,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开拓创新服务,与博物馆、文化产业园等加强合作,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2]。

第二,图书馆固有的传统与社会职能。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肩负着为当地个人和组织提供免费、优质、高效的信息获取服务、咨询服务以及舒适的环境和可靠的信息保障的责任,同时还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文化欣赏与娱乐消遣的职能。

第三,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在家庭、工作和学习之间奔波,对缓解压力和充分休闲的需求不断加大。2010年11月,人民网对“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用户问卷调查,在选择“去图书馆的动机”时,有33.9%的人选择“休闲消遣”,21.1%的人选择“听讲座、看展览”,4.5%的人选择“交际需要”[3]。公共图书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其物理空间,则恰好可以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使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到此处休闲阅读、交流思想。

第四,理论、实践和创新的要求。网络时代图书馆提供信息的功能受到挑战,而其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新职能,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包括图书馆空间价值的设计、开发与提升,图书馆空间的管理,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其公共空间与社会和谐的安排,公共空间与社会包容等正在被许多大型图书馆及新建图书馆作为重点考虑[4]。

3 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社会功能

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在完成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转型后,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管理知识的传统上开始向“第三空间”功能转型,这些功能转型主要体现在文献整序和传递的功能、中介教育和文化整合的功能、方便用户休闲和交流的功能、提供用户表现和创新平台的功能。也正是这些进一步拓展的功能带动了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

3.1 文献整序和传递的功能

社会的文献信息流是纷繁杂乱的,为了使人们能够合理、有效、方便地利用文献信息,控制文献信息流的动向,就需要对文献信息流加以整序。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对文献信息流进行整序的社会机构,具体包括为用户提供信息加工、文献传递、参考咨询、阅览阅读等各项基础性服务[5]。然而,泛在网络环境下,用户通过使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就可以实现在海量信息中检索和获取所需信息的目的,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化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先前积累起来的资源和工具优势,这也是摆在国内外图书馆界面前的现实问题。

公共图书馆若想继续发挥其文献整序和传递这项基本且重要的功能,赢得用户的认同与依赖,还需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在致力于发展成为城市“第三空间”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在馆藏文献的分类、编目、整理、分布以及与用户的互动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如杭州市图书馆深度开发其纸质和电子资源,整合了民众喜闻乐见的例如文史哲、艺术、法律、旅游、经济、教育、音乐等各类信息资源,既方便了用户的分类阅览,也提高了馆藏利用率。而且,杭州市图书馆与用户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仅在图书馆内被动等待用户要求文献传递或请求参考咨询,还深入到社区图书馆举办活动[6]。

3.2 中介教育和文化整合的功能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在发挥此类功能方面的优势在于其自身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宽敞的场地空间、先进的设备以及资深的工作人员,是用户交流信息、学习知识的理想场所。但是,各类博物馆、展览馆、教育机构等公共文化空间和大量的商业娱乐场所都成为了公共图书馆强有力的竞争者。

鉴于此,公共图书馆要通过与社会上的多种类、多层次文教机构合作,不仅将图书馆的知识交流和中介教育功能进一步拓展,注重各类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策划,而且要把原本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图书馆这个空间集中开展,起到文化整合的功能。如杭州图书馆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技术培训、艺术沙龙、音乐电影节、展览、科普长廊、全民阅读活动等项目,极大丰富了用户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和用户的认可信赖[6]。

3.3 方便用户休闲和交流的功能

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速的现代社会,除了虚幻的网络社区和在线交流之外,出于情感和心理的需要,人们渴望有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空间可以用来缓解压力、稍事休息,或者与朋友面对面地交流和分享。商业性的娱乐场所、咖啡馆、音乐厅等消费价格偏高,使很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可以专门开辟出方便用户自由交流的场所并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如休息区、咖啡吧和茶吧,甚至一小块无功能空地,这些都是其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提供休闲场所和服务,既可以满足用户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人际沟通和社交等的需要。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以及上海图书馆等部分地方公共图书馆已经在这方面开展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4 提供用户表现和创新平台的功能

历史上的很多伟人与名家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图书馆密不可分,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李大钊、沈从文、莫言等,图书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社会创新精神也是图书馆用户的高端写照。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有培养用户创新能力的功能,也有为用户创新和表现提供平台和机会的功能,如为用户免费举办展览,成立表演组织给用户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等。通过这些平台和机会,可以满足用户的高层次创新和表现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实现个人价值和奉献社会的目标。

4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构建策略

4.1 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其发展关乎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所以应处于城市的心脏、社区的中心地位,应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战略中去。首先,应该明确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定位与建设目标。其次,根据城市发展和区域建设的要求,深入挖掘和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职能,开发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后,要将公共图书馆发展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为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机构合作提供优质平台。不同的公共文化部门有着不同的资源和空间优势,这些组织间合作紧密程度越高,其资源和空间优势即可发挥最大效益。可以在公共图书馆有限的空间里选择性地引入美术馆、剧院、咖啡馆等,发扬各自的资源和服务优势,并且可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也可以提高用户满足需求的便捷性,形成城市公共文化圈。

4.2 制定图书馆品牌发展战略,提高社会知名度

商业环境的形成使得品牌的价值得以凸显。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的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无论是普通的社会成员还是典型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自由获取以及政治过程的透明化,使得他们更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第三空间”,需要公共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交流自由、批判自由、创新自由之地[7]。公共图书馆应该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放的交流空间以及优质的咨询服务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打造其“第三空间”品牌,以此来赢得用户的青睐,产生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同时,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力量,整合并利用网络等资源,利用如SNS等平台打造“网络第三空间”,全方位地推广图书馆服务和信息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4.3 开发“第三空间”型的人才,引入新型服务技术

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另一方面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要旨。建议通过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来保证相关服务的公共性和专业性。

公共图书馆还应积极引入实用性和社会普及程度较高的新型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例如,为图书馆流通工作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使用的RFID,为使图书馆“第三空间”从单纯的物理概念得到延伸而使用的多媒体工具,为增加用户群的认知和互动而进行的网络化服务。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的空间和场所由纯物理形态转变成虚拟与实体高度融合的交流空间,城市公共图书馆开始以新的服务理念和空间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标签:;  ;  ;  ;  

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社会功能与建设策略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