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腐败和保护主义_反腐倡廉论文

反对腐败和保护主义_反腐倡廉论文

反对腐败保护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护主义论文,腐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什么叫“腐败保护主义”?我们一向不赞成随意创造新词,看了标题不免心生疑窦。但是,当我们一行行读文章的时候,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个我党党内生活、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问题,把它提到“主义”的高度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且,作者对问题了解得很透,看得很深,决非泛泛的议论。因此,我们决定将它推荐给广大读者,以祈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腐败搞保护主义,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腐败保护主义主要就是在查办案件方面的保护主义,它不但严重阻碍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也严重干扰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央纪委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决反对在经济活动和查办案件等方面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藏污纳垢的“防空洞”

腐败保护主义行为可谓五花八门,各种社会成员都可能对腐败提供保护,但真正有资格、有能量搞保护主义和搞保护主义最厉害、最巧妙也最有效的,是少数掌管地方和部门权力的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的腐败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其一、划禁区、定特人。规定某些领域或某些单位不能设监督机构,也不许监督机关进去检查;规定某些人物的腐败问题不能查,任其逍遥法外。

其二、宣称“查内不查外、查下不查上”,而当外部或上级发生的腐败案件涉及本地本部门,派人前来调查时,他们又拒不配合,甚至出假证、设关卡,阻挠调查。

其三、将信访举报件直接交给被举报人,或把举报内容“通报”给被举报者,让其预作手脚,防备查处。

其四、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拖案不决,不了了之,让腐败分子逃之夭夭。

其五、对查办腐败案件明里支持,暗中干扰,或说情袒护,或“打暗语、使眼色”,或为被查者歌功颂德,乃至这边查处,那边提拔,或通风报信,内外勾结,造成阻力与压力,使案件查不下去。

其六、以功掩过,以教育代替处理,以“态度好”否定必要的处分,以种种“理由”为腐败分子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以纪代法、以罚代刑,使法律、纪律处分不能到位;有的还以“异地为官”帮助腐败分子逃避惩处。

其七、对被处分者搞明降暗升,职降而利不损,位低而威不减,甚至由基层进机关,由“瘦缺”换“肥缺”,由虚职变实职,使被处分者“因祸得福”。

其八、搞“迂回”战术。虽则迫于党内外压力而处分了被保护者,但不久就瞅准机会给他官复原职,甚至大加提拔重用,形成“搞腐败有功”的奇怪局面。

由此可见,腐败保护主义是自觉地、故意地为腐败撑“保护伞”、盖“防空洞”,腐败保护主义就是藏污纳垢之所。这些年我们反腐败花了很大气力,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某些地方和领域仍呈滋长蔓延之势,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这种腐败的“防空洞”。反腐败斗争的炮弹打不进这个“防空洞”。只有坚决掀掉这个“防空洞”,反腐败斗争才能深入。

诸多因子铸成的怪胎

现阶段对腐败的保护能够滋生以至成为“主义”,有着多方面的土壤和条件。可以说,它是诸多因子铸成的怪胎。

封建主义的流毒影响,是它的历史根源。封建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划地为牢,诸侯割据,搞独立王国。它排斥全局和统一,产生目光短浅的地方主义,形成裙带性的山头主义。表现在官场上,就是经久不衰的“官官相护”。今天的腐败保护主义,不过是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翻版。

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是它的思想根源。保护主义对腐败搞保护,它的原则就是不损害地方和山头利益,说到底,是不损害个人利益。保护上级的腐败,是为了不得罪或不扳倒上级,以免失掉靠山,影响本地本单位特别是个人的利益;保护同级的腐败,主要是为了获取好感,以期“投桃报李”,互惠互利;保护下级的腐败,则是为了避免“丑了丫环也丑了小姐”,既为了维系地方或山头的“形象”,表现个人的“政绩”,保持众多的选票,显示个人的权威和能量,也防止“拔出萝卜带出泥”,等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多元和经济体制、法制的不完善,是它的现实根源。在经济体制和法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多元利益格局往往成为产生保护主义的诱因和温床。利益多元根源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经济组织的相对独立性,而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组织都需要寻求保护,其手段之一就是请吃、送礼、行贿等等。利益多元也表现为各级财政“分灶吃饭”,各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利益相对独立。这就更提高了保护主义的“坚挺度”。一些只讲局部利益、不讲全局利益的人必然大搞保护主义。

规范不严,惩戒不力,是它滋生泛滥的政治根源。对于保护主义行为,我们揭露得很不够;对于反对保护主义,我们要求得不够严;至于惩治保护主义,我们更显得软弱无力。我们还没有真正抓住几个对腐败搞保护主义的典型予以严惩。这与规范不严有关,也与对保护主义的危害认识不清,与对保护主义的现实根源一时难以铲除有关。这也说明,反对腐败保护主义,乃是一件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颇为迷人的旗号

一般地讲,人们痛恨腐败甚于腐败保护主义。一般人并不把保护主义看作腐败。之所以如此,在于保护主义有着很大的欺骗性。它本身涂有种种“保护色”,有种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有几幅颇为迷人的旗号。反对保护主义,必须首先揭穿它的伪装。

“鼓励改革探索”。这是保护主义者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托词。他们说,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因而纪律应当“松绑”,否则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于是,保护腐败似乎就是保护改革,反对腐败则成了妨碍改革。这常常使我们一些反腐败的同志噤若寒蝉。无疑,改革需要探索,探索也不能完全避免失误和犯错误,对改革中的失误和错误也要正确对待。但是,第一,任何失误和错误都必须纠正并吸取教训,不能搞保护主义,只交“学费”,不长“知识”。第二,腐败与改革中一般的失误和错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说改革中的失误和错误难以完全避免,那么,腐败则是完全应该也可以避免的。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这从来就是党的规矩,界限清楚得很。任何改革都必须以这些规矩为保证,都不能破坏这些规矩;对此根本不需要“探索”,也不能鼓励这样的“探索”。

“保护本地经济发展”。这是保护主义最为“气壮”的理由。他们说,发展市场经济,不能不考虑本地经济利益。目前“跑部(指上级的某些部门)钱进”还是客观现象,企业的生存命脉也掌握在别人手里,反腐败不能反得太厉害,否则会“堵死财路”,对老百姓不利。这种“为民着想”的论点很能迷惑一些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利益相对独立,考虑本地经济利益也是合乎情理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更不能以局部损害全局;即使考虑本地利益,也必须走“正道”,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的一些人往往打着请客送礼、改善投资环境、争取上级支持等等幌子,大搞个人“感情投资”,甚至大搞中饱私囊的勾当。他们的所作所为,哪里谈得上“保护经济发展”?

“维护稳定”。揭露一个腐败现象,他们说这会使人产生“联想”,给“心怀不满的人”以口实,引发不安定因素;查处一个腐败案件,他们说这会引起社会震动,使一批人不能安心搞工作。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反腐败造成的“震动”,而对腐败危害稳定却闭口不谈。事实上,凡是局面不稳定的地方,或多或少地都有腐败兴风作浪。“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腐败不除,大局难稳”。用保护腐败的办法来“维护稳定”,不过是自欺欺人。

“保护人才”。反腐败归根结底是反掉那些搞腐败的人,所以,保护主义者保护腐败时大打“保护人才”的旗号。一曰“不要伤害能人”。据说有的能人还是从监狱里请出来的,十分难得,其“能”可爱,其德则可以不管。二曰“全面评价人才”。人才成长不易,有的是几十年奋斗才爬到现在的地位,其主流可爱,其支流可以不管。三曰“不要挫伤干部积极性”。如今社会分配不公,搞点腐败情有可原,基层工作难做,违法乱纪在所难免。总之,干部的积极性可爱,有腐败可以不管。四曰“教育为主”。人才难得,腐败难免,教育教育就可以了,从严惩处大可不必。一言以蔽之,为了保护人才,就要保护人才的缺点错误,有如爱林妹妹,就要爱林妹妹的肺痨病。这显然是荒谬的。

腐败保护主义就是腐败

综上所述,腐败保护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什么行善,而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是一种作恶。从思想上讲,它是一种好人主义、利己主义;从政治上讲,它是一种封建主义、地方主义;从组织上讲,它是一种宗派主义、山头主义。说穿了,腐败保护主义是主张腐败的主义,是腐败的“维持会”、是对党的“抗体”的破坏,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腐败。

保护主义不仅助长腐败,还引导腐败、传染腐败,是腐败的“催化剂”。保护主义保护腐败,树立的是“腐败榜样”,一方面,某些意志薄弱者必然向这些腐败行为攀比,“你做得我也做得”;另一方面,它又引导腐败分子千方百计寻找“保护伞”,达到“你有保护我也有保护”,而且这种“千方百计”就包含了大量腐败。正是由于保护主义的所作所为,导致了腐败“神气”,反腐败“窝气”,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反腐败信心不足,有的还被迫“委曲求全”,搞好人主义。这表明党的自我保健的“抗体”遭到了严重损害,这也正是保护主义的一大罪恶。

保护主义的泛滥,还必然破坏党的组织的统一。如前所述,保护主义者对腐败搞保护,并非“一视同仁”,而是以利己为标准、以“圈圈”为界限的。地方、部门、单位、小团体利益特别是个人利益是保护主义产生的一大根源,而保护主义保护腐败的结果,又会大大强化地方主义、个人主义、山头主义。保护主义破坏着法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培养着“卿卿我我”的感情,久而久之,“圈圈”愈来愈固、“山头”愈来愈稳,一个个小宗派、小山头在党内林立起来,党组织的团结统一也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保护主义是党的严重隐患,是对党的团结统一的严重威胁,决不能等闲视之。

向保护主义宣战

第一、要从领导干部抓起,把保障政令畅通作为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把讲政治、讲大局作为任用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觉克服自身存在的保护主义问题,还要坚决同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要作为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的重要内容,作为一条重要的政治纪律。保证这一点,最根本的是把住用人关。任用领导干部,必须把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讲大局、顾大局,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对那些缺乏全局观念,只讲局部利益、个人“政绩”的人,决不能提拔重用。

第二、要把反对腐败保护主义作为从严治党,深入反腐败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惩保护主义行为。保护主义有如“烫手的山芋”,要惩治,必须有更坚决的态度和更严厉的措施。中央纪委八次全会已明确提出坚决反对保护主义的要求,现在的关键是认真落实。要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保护主义声名扫地,臭不可闻。要大力揭露保护主义,教育干部同保护主义划清界线,鼓励群众检举保护主义的行为。要认真执行已有的反对腐败保护主义的纪律规定,对包庇纵容腐败、压案不查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坚决追究纪律责任,特别是要抓出几个典型予以严惩。还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对各种保护主义行为作出明确而严厉的处分规定,为严惩保护主义提供充分的依据。

第三、要深化改革、健全法制,铲除保护主义的土壤,并使党政监督机构有足够的权威和力量同保护主义作斗争。要用法制保证政企分开的落实,用法制规范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用法制克服“官官相护”的弊端,等等。随着体制的完善和法制的完备,保护主义必然“无枝可依”。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党政监督体制。要使监督机构能够按照“统一”的要求、“全局”的要求,遏制地方、部门的“分散”、“离心”倾向。党政监督机构只能忠诚于党纪政纪,而不能以某地某集团乃至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四、要提高执纪执法的透明度,让群众监督执纪执法,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克服保护主义。加强群众对执纪执法的监督,既有利于防止执纪执法人员搞保护主义,也有利于防止党政领导干部搞保护主义。要改变目前处理违法违纪腐败案件过于封闭、过于神秘的做法,提高执纪执法的透明度,使群众能够了解执纪执法的真实情况。不仅司法机关审判贪污贿赂案件要公开进行,纪检监察机关讨论处分违纪案件也要适当公开,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便于民主监督。我们应当大胆地试验、探索和推行公开处理违纪违法案件的办法,让阳光照耀审判和处理违法违纪案件的庄严殿堂,把保护主义的阴影毫不留情地驱逐出去。

标签:;  

反对腐败和保护主义_反腐倡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