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150056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与认知心理疗法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9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8例患者单纯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则采用药物结合认知心理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综合评分(CQOLI-7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与认知心理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抑郁症;药物与心理治疗;生活质量
Objective: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edication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98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December 2017.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48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idepressant drugs only,and 5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rug combination.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3 months.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score of CGI-SI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CQOLI-74)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the use of drug and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alleviate the bad mood of th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depression;medication and psychotherapy;quality of life.
抑郁症属于常见病、高发病,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约2/3的患者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甚至痊愈,但仍有1/3的患者治疗无效。大部分患者经过单纯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之后依然会存在一些残留症状。本次研究为了探讨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与认知心理疗法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采用药物结合认知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大致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9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0~72歲,平均年龄为(38.7±9.2)岁,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34.2±5.6)岁,平均病程为(6.4±7.5)年,抑郁症平均发作次数为(2.6±2.4)次,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3.3)年;对照组48例,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为(39.1±9.0)岁,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34.8±5.2)岁,平均病程为(6.9±7.2)年,抑郁症平均发作次数为(2.7±2.2)次,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5±3.0)年。所选取的98例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48例患者单纯采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50例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每周一次,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向患者介绍有关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加深患者对抑郁症的了解。向患者介绍认知疗法的原理、过程及疗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2)耐心的倾听患者的倾诉,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从而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3)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病情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运用认知心理疗法的理论,对患者的不合理意识进行挖掘,并以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三个月。
1.3观察指标
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定,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然后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I-74)比较
患者的生活治疗评分包括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等四个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I-74)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I-74)除了物质生活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三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认知心理疗法的机制是,揭示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促进患者改变原有的错误认知,从而达到缓解抑郁情绪的作用。通过认知疗法,一旦患者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治疗者应该鼓励患者将认知的内容以假设的方式说出来,同时治疗者应该帮助患者检验假设的真实性。通过分析和考虑错误的认知,患者便会慢慢地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一旦新的想法逐渐成形并被患者所接受,那么原来的错误认知就会被改变,患者的抑郁情绪也会被明显改善。有研究资料显示,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是精神症状,其次就是社会功能。所以在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要注重控制患者症状,也要尽可能采取措施,如心理干预等,来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采用药物结合认知心理疗法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王秀丽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患者采用药物与认知心理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志芳,张泽玉.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5):468-469.
[2]吴时可.认知心理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14(02):2155-2156.
论文作者:刘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患者论文; 认知论文; 抑郁症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评分论文; 疗法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