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编辑的特殊职业素质

论美术编辑的特殊职业素质

一、美术编辑特殊业务素质谈(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0)在《布小林在基层调研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情况》文中指出9月3日至13日期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先后到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调研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情况。布小林一行先后来到天山第二中学、天山第五中学,通辽市蒙古族学校、科左后旗蒙古族实验初级中学,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学、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详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德育等方面工作,仔细察看学生住宿条件、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传统教育开展情况,

鲁凯林[2](2020)在《教材中插图制作探讨》文中认为教材的插图是由美术编辑、教育专家和教材制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美术编辑应该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懂得基本原理。文章希望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探讨,不断提高教材插图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插图制作的质量和教材插图审读的标准,最终更好地为提高教材整体质量而服务。

银波[3](2020)在《出版物中“问题地图”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图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出版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进程与文明。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特性是相对固定的,构成要素有地图的地理要素、地图的数学要素以及地图的辅助要素,严肃的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严饰的艺术性和严格的保密性是地图四特性。地图的作用和效能合称地图的功能,有地图模拟与模型功能、信息载负与存储功能、信息传递与交流功能和地图认识与感受功能四个基本功能。地图编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精度高、内容广、工作量大和专业性强。根据编辑工作的阶段性,编辑工作可分为编辑准备工作、编绘过程中的编辑工作、出版准备阶段的编辑工作、地图出版阶段和地图出版后的编辑工作。常见的地图编制方法分摄影测量制图和实测成图、地图资料制图、野外实地调查和测绘、数据资料制图、遥感数据测绘和计算机制图几种。地图出版是一个特殊的出版行业,地图出版行业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主要为政治倾向明显、保密要求特殊、编制科学严谨和知识产权明确。地图编辑工作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意识、独特的专业知识要求、独特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独特的编辑设计流程四个独特性。“问题地图”是指一切错误传递空间信息的载体,它既指错误地运用地图三要素进行地图编制,也指包含使用错误信息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状况的图形。出版物中“问题地图”主要表现存在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况,或表现存在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情况,以及表现其他不符合地图管理相关规定的情况。集中表现在漏绘和错绘、名称注记错误和变形压盖。常见错误分为中国地图常见错误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图常见错误。“问题地图”主要危害包括政治性危害、安全性危害、民族性危害、误导性危害和迟滞性危害五种。“问题地图”产生的原因有作者和编辑国家版图意识淡薄、引用未经合法编制和审核的地图,随意从互联网下载直接使用、未加处理直接引用境外版地图和重印再版时未更新地图资料。“问题地图”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加强地图监管、出版机构合法选编地图和编辑主体提升地图素养三个主要措施来解决。政府部门加强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强化问题地图监管治理、无偿提供地图公共服务。出版机构合规编制报审地图、合法获取使用地图、合情选择合作地图。地图出版者熟悉地图编校知识、掌握地名编校知识和理解地图政策法规,才能更好强化自身的国家版图意识,才能在地图出版工作中遵法守法,才能避免出版物中“问题地图”的产生。

刘治禹[4](2019)在《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对阅读体验的研究是伴随着媒介融合的背景刚刚起步的,这一特殊情况导致国内对阅读体验的研究多落脚于数字出版物,即使是对传统图书阅读体验的研究也多集中于视觉传达等学科。本文在尚未成熟的阅读体验研究环境中试着提出一种研究阅读体验的思路和角度,整体基本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脉络。本研究首先在综合梳理阅读体验概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内容和形态因素进行了总结。此外,研究发现影响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因素还涉及到阅读场景、营销渠道、出版教育等。而国内出版业在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认识问题、专业性问题以及新技术给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带来的新问题等方面。最后本研究提出,出版教育(包括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版科研等内容)、场景构建(包括了购买场景、阅读场景、相关信息构建的信息环境等内容)、出版主客体(包括编辑人、编辑组织、编辑风格、作者与作品、受众等内容)、对新技术的利用(包括利用新技术对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进行知觉的升级、认识新技术对文学写作的影响、虚拟社群助力阅读体验的反馈与交流等内容)等是解决这些问题、优化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设计的重要视域和路径。

王泽昊[5](2019)在《《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出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普图书出版产业日益繁荣,作为图书种类的一个分支,其意义对于人类文明极为重要。然而当下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却面临着选题重复、抄袭现象严重、创作理念和手法相对落后、科普作者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科普图书事业发展正遭遇瓶颈期。2016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航天育种简史》凭借独到的选题视角、优质的图书内容、精准的营销策略等多方面因素斩获2016年度科普类“中国好书”奖,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近年来一部难得的国产原创科普佳作。本文以图书出版流程为基本框架,并对出版全流程进行了整合分类,将图书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合为图书选题策划;将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合为图书内容编辑;将图书整体设计和制作生产合为图书装帧设计;将图书产品流通与市场营销合为图书宣传营销。笔者从以上四个部分对《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并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结合出版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提炼出该书在创作编辑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本文从编辑出版的实践层面、微观角度出发,立足陕西,旨在反思问题,给从事科普图书出版的编辑和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思路。笔者经研究分析后总结出如下结论:在选题策划环节,出版社编辑应端正职业态度,并积极结合本地方科技资源优势,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策划优质选题,同时根据选题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加工,适应当前出版趋势打造多元化图书IP;在图书内容编辑环节,出版社应积极发现和培养一批专业性强、文学素养高的科普作者团队,善于整合作者资源。同时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拘泥俗套,将科普作品的科学性与文学性有机融合,多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不断丰富科普图书表现形式;在装帧设计环节,策划编辑、责任编辑应与美术编辑加强沟通交流,全程参与图书的装帧设计过程,设计出新颖夺目“神形”统一的图书封面,并注重使用文字排版、插图设计、字体字号、纸张等符号表达技巧;在宣传营销环节,出版社可以巧借名人效应,利用名人的影响力扩大图书知名度,同时还要熟悉掌握新媒体营销模式,抢占电商和网络社群阵地,壮大网络宣传力度,主动策划线下活动加强与读者之间联系,树立好品牌形象。最后,本文结合当前图书出版行业的新业态,从出版流程的不同环节对未来科普图书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期望我国科普图书能够不断创造辉煌。

王晓园[6](2019)在《工作嵌入视角下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源是现代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员工拥有出版企业关键的智力资产,因此,员工流动一直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也是出版企业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出版企业承担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等重任,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制和机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突破,不利于出版企业员工的发展。为保证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改革顺利进行,理应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撑。虽然当前国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但由于国外的市场经济环境、产权所有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劳动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等均与我国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些研究对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的指导意义不大。再加上国内又缺乏以出版企业为对象的系统性研究,所以本文以我国出版员工流动为研究主题,以期为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些许借鉴。围绕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这一研究问题,借助工作嵌入理论、场景理论、匹配理论、可雇佣能力理论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扎根理论、深度访谈等方法,本文首先研究员工流动的内涵、效应、影响因素以及员工流动研究的现状与特点;其次,识别影响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的关键因素,并在工作嵌入视角下将影响因素进行凝练,构建起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理论模型;然后分别构建我国出版企业员工在工作联系、组织匹配、工作牺牲、社会联系、环境匹配、职外牺牲等6个维度与流动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理论关系进行验证。最后,结合理论关系对验证结果进行讨论,并立足相关讨论揭示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据此结合我国出版企业所处的体制环境,提出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本文研究发现,工作联系有利于降低员工流动倾向,其中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对员工流动具有明显负向影响;而良好组织氛围和同事关系只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员工流动。组织匹配对流动倾向作用并不显着,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培训、经验积累、发展前景对员工流动有显着负向影响,薪酬待遇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倾向有显着负向影响。领导能力理念、领导品格、管理制度、兴趣能力、组织平台、工作压力、自我价值对员工流动没有显着影响。工作牺牲起到了削弱员工流动的作用,与其他工作牺牲要素相比,社会资源对员工流动具有明显负向影响,是阻碍离职的一道重要屏障;离职产生的经济损失对员工流动的作用基本失效,而内部提报重用机会的获得对员工流动没有显着影响。社会联系对流动作用基本实现预期,照顾孩子对员工流动有显着负向影响,考虑配偶及父母对员工流动的影响不明显,亲属朋友对员工流动影响的假设基本得到验证。环境匹配对员工流动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社会环境因素与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显着负相关,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则基本失效。职外牺牲对员工流动的负向影响基本成立,单位编制、附属福利和个人主观愿望可显着负向影响员工流动,而城市户口对员工流动没有显着影响。本文认为现代出版企业员工通常都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重视自我发展,渴望广阔的成长空间,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切入口,需要管理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在职在岗培训、终身学习等福利,制定有吸引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以人为本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多重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政企沟通,理顺与政府关系。本研究结论为出版企业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了一定依据,对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优化出版企业员工成长环境、提升组织对核心人才的凝聚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拓展了工作嵌入理论并深化了我国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空间。

赵雪[7](2017)在《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图书出版行业竞争也日渐激烈。图书质量是每个出版社的核心问题。出版社要想打造品牌图书、畅销图书、精品图书,图书质量是其坚实的基础。只有提升图书质量,才能赢得图书市场。提升图书质量应成为每位出版人的职业追求和目标。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收获“双效益”,才有利于出版社树立良好的形象。近年来,图书质量不断下滑已成为出版业的一个显着问题,困扰着出版人,因而研究与探索出版社图书质量的提升策略具有积极地现实性和重要性。本文基于质量、图书质量及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Z出版社的实际,分析了Z出版社图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甄别了图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借鉴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图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Z出版社的两本图书为例,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实证了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Z出版社提升其图书质量的策略。研究思路及方法为Z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制定和实施提升图书质量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蔡健[8](2015)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我国特有的出版规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保护受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报刊出版规制与组织出版自由权利相互博弈的产物。规制设计的初衷是:面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规制与面向组织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形成互补,调整所有具有连续性出版物特征的出版物,共同构建无缝对接的连续性出版物规制体系。然而,由于运行规制、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存在局限性,这个初衷未能兑现。规制局限性即规制失灵。规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本文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源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静态出版安全观的产物。它以消除负外部性为基点,以控制数量增长为重点,以强化实施进入规制、运行规制并漠视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为手段,旨在确保出版不出事。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出版规制。与此相反,动态出版安全观以鼓励正外部性为基点,以尊重出版自由权利为重点,以在强化内容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的同时放松进入规制、运行规制为手段,旨在实现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脱胎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规制变迁的外因是规制对象的客观需求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1997年1月至今,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规制类型、规制体系均发生变迁。就规制类型来说,经济性规制经历了由不断强化到不断放松的变迁,社会性规制经历了由相对放松到不断强化的变迁,呈现“双拐点”现象。“双拐点”现象的表面原因是认识的变化,本质原因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就规制体系来说,规制变迁呈现“分界线”现象。“分界线”现象的动因也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结。“双拐点”现象和“分界线”现象表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2008年11月,江苏省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辖市。审批实践中,绝大多数省辖市依法执行进入规制,但也有个别省辖市擅自增加许可条件。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全国15个副省级市及其所在的11个省。另外,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是否下放以及下放程度来看,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上述情况说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静态出版安全观与动态出版安全观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经济性规制不断放松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批权限下放为代表的进入规制放松,与此同时,运行规制没有放松,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没有回归。现实生活中,“县市报”、“公关刊”、“理事会”、“数字化”等一直在挑战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运行规制。上述情况说明,规制变迁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规制主体应该发挥规制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在借鉴参考江苏省及其他地区规制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宏观上坚持动态出版安全观,中观上促使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归位客观属性,微观上实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与确保规制执行力有机统一,调整并不断优化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出版规制。总之,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必须融入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规制创新相融合、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相配合的基本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谈颖[9](2014)在《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培训改进研究》文中提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对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时代的发展要求电视台从业人员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精湛的专业技巧和渊博的知识体系。对于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而言,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和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管理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以G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管理为例进行研究,以寻找新闻采编人员培训管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国内国外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工作特点与素质要求,主要阐述了电视台新闻频道共有的特性,包括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任务与职能;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特点和要求。第三部分介绍了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现状,主要包括G电视台新闻频道概况;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实施情况;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播人员培训的效果分析;G电视台新闻频道现有采编培训中的存在问题等,针对已有培训模式展开调查和分析,寻找已有培训模式的不足。文章的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已有培训模式的不足提出G电视台新闻频道新的培训思路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胜任力模型,通过冰山理论的胜任力模型,分析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培训机制和评估标准,并依此为据,提出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模式的操作策略。在第五部分,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和拟出的策略,针对培训模式实施所遇到的阻力进行剖析,得出其实施的必要条件。第六部分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文章的创新点和贡献,总结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管理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从具体的电视台实例来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管理进入研究,并通过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来实施培训,对今后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广泛的普及性。

姜萍[10](2013)在《浅析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文中认为编辑工作不仅是对书稿修修补补的简单劳动,更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其创造性既表现在选题策划上,又表现在对书稿的编辑加工整理上,还表现在图书的版式设计上。正是编辑的这种创造性,推动了中国出版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美术编辑特殊业务素质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术编辑特殊业务素质谈(论文提纲范文)

(3)出版物中“问题地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一、基本结构
        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图与地图出版
    第一节 地图的要素、特性和功能
        一、地图三要素
        二、地图四特性
        三、地图四功能
    第二节 地图编辑和地图出版
        一、地图编制方法和过程
        二、地图出版特性
        三、地图编辑特性
第三章 “问题地图”集中表现和常见错误
    第一节 “问题地图”集中表现
        一、漏绘和错绘
        二、名称注记错误
        三、变形和压盖
    第二节 “问题地图”常见错误
        一、中国地图常见错误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图常见错误
第四章 “问题地图”主要危害和产生原因
    第一节 “问题地图”主要危害
        一、政治性危害
        二、安全性危害
        三、民族性危害
        四、误导性危害
        五、迟滞性危害
    第二节 “问题地图”产生原因
        一、政治层面原因
        二、经济层面原因
        三、技术层面原因
第五章 “问题地图”解决措施
    第一节 政府部门加强地图监管
        一、加强版图意识宣传教育
        二、强化问题地图监管治理
        三、无偿提供地图公共服务
    第二节 出版机构合规选编地图
        一、合规编制报审地图
        二、合法获取使用地图
        三、合情选择合作地图
    第三节 编辑主体提升地图素养
        一、熟悉地图编校知识
        二、掌握地名编校知识
        三、理解地图政策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可行性分析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图书阅读体验概述
    2.1 阅读体验概念溯源
    2.2 相关文献对阅读体验的解释
        2.2.1 工具书中阅读体验的释义
        2.2.2 期刊文献对阅读体验的释义
        2.2.3 学位论文对阅读体验的释义
    2.3 阅读体验概念的界定
    2.4 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特征
        2.4.1 感性特征
        2.4.2 符号化特征
        2.4.3 双效特征
        2.4.4 动态特征
        2.4.5 线性、层次性特征
        2.4.6 丰富性特征
        2.4.7 综合性特征
3 影响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形式和内容要素
    3.1 影响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视觉要素
        3.1.1 与外部形态设计相关的要素
        3.1.2 与内部版式设计相关的要素
    3.2 影响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内容要素
        3.2.1 篇幅能够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判断
        3.2.2 图片的配置影响阅读的节奏与情感体验
        3.2.3 篇目的选择与排序能塑造不同版本的体验之别
        3.2.4 控制知识含量和文字风格是优化内容体验的重要工作
        3.2.5 辅文配置对受众阅读体验有补充、深化的作用
        3.2.6 适时利用小标题对阅读节奏进行处理
4 国内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4.1 出版主体对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关注与重视存在的问题
        4.1.1 对“阅读体验”概念的误认
        4.1.2 对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特征的认识不够专业
        4.1.3 对阅读体验设计可操作性的质疑
    4.2 出版活动各环节在阅读体验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4.2.1 信息采集
        4.2.2 选题策划
        4.2.3 组稿
        4.2.4 审稿
        4.2.5 编辑加工整理
        4.2.6 整体设计
    4.3 新技术环境下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设计面临的新问题
        4.3.1 数字技术的普及对读者阅读素养有所改变
        4.3.2 读者对文字符号的阅读偏好有所降低
        4.3.3 新技术环境下读者阅读场所的变更
        4.3.4 传统图书缺乏即时的反馈和沟通体验
5 多视角审视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提升
    5.1 从出版教育视角审视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提升
        5.1.1 学历教育:充分结合文学内容的优势
        5.1.2 继续教育:以多样的形式开展阅读体验专题教育
        5.1.3 出版科研:不能让“重视阅读体验”成为一句空话
    5.2 从场景构建视角审视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提升
        5.2.1 利用整合营销手段构建受众购买场景
        5.2.2 充分考虑图书的阅读场景
        5.2.3 相关信息构建的信息环境
    5.3 从出版活动的主客体视角审视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提升
        5.3.1 编辑活动主体的视角
        5.3.2 编辑活动客体的视角
    5.4 从新技术视角审视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的提升
        5.4.1 利用新技术对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进行知觉的升级
        5.4.2 认识新技术对文学写作的影响
        5.4.3 虚拟社群助力阅读体验的反馈与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出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选题策划分析
    2.1 紧跟时事,贴近国家政策导向
    2.2 选题角度新颖,注重结合本土科研优势
    2.3 深挖选题注重二次开发
第三章 《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内容编辑策略
    3.1 《航天育种简史》内容编辑策略
        3.1.1 整合优秀作者团队
        3.1.2 内容选择注重全面性系统性
        3.1.3 文章结构注重逻辑性
        3.1.4 语言表达体现人文关怀
    3.2 《种子的奇幻之旅》内容编辑策略
        3.2.1 文章内容结构进一步细分
        3.2.2 语言表达更加活泼生动
第四章 《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装帧设计策略
    4.1 《航天育种简史》装帧设计策略
        4.1.1 责任编辑主动参与美术设计
        4.1.2 图书外部装帧设计
        4.1.3 内文版式设计
        4.1.4 插图设计
    4.2 《种子的奇幻之旅》装帧设计策略分析
        4.2.1 儿童绘本中的插画运用
        4.2.2 绘本整体装帧设计
第五章 《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宣传营销策略
    5.1 借助名人效应营销
    5.2 利用媒体矩阵扩大宣传
        5.2.1 传统媒体渠道
        5.2.2 新媒体渠道
    5.3 利用新书推介会进行活动营销
第六章 《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对科普作品出版的启示
    6.1 结合时事挖掘本土选题资源
    6.2 有效整合科普作者资源
    6.3 深耕优质选题多元开发
    6.4 不断丰富科普作品表现形式
    6.5 装帧设计要体现图书内涵
    6.6 创新营销手段加大营销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工作嵌入视角下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员工流动效应
        1.2.2 员工流动影响因素
        1.2.3 员工流动传统理论模型
        1.2.4 工作嵌入与员工流动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出版企业
        2.1.2 员工流动
        2.1.3 员工流动机理
        2.1.4 工作嵌入
    2.2 理论基础
        2.2.1 工作嵌入理论
        2.2.2 场景理论
        2.2.3 匹配理论
        2.2.4 可雇佣能力理论
    2.3 本文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出版企业员工流动理论模型建构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识别
        3.1.1 方法选择
        3.1.2 数据搜集
        3.1.3 资料编码分析
    3.2 扎根结果分析
        3.2.1 工作联系
        3.2.2 组织匹配
        3.2.3 工作牺牲
        3.2.4 社会联系
        3.2.5 环境匹配
        3.2.6 职外牺牲
    3.3 理论模型建构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
    4.1 研究假设
        4.1.1 工作联系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4.1.2 组织匹配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4.1.3 工作牺牲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4.1.4 社会联系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4.1.5 环境匹配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4.1.6 职外牺牲与员工流动的关系
    4.2 研究设计
        4.2.1 问卷编制
        4.2.2 变量设计与测量
        4.2.3 样本选择
        4.2.4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结果
        4.3.1 信效度检验
        4.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相关分析
        4.3.4 多元回归分析
        4.3.5 结果汇总
    4.4 本章小结
5 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果讨论
        5.1.1 工作联系有利于降低员工流动倾向
        5.1.2 组织匹配对员工流动作用不显着
        5.1.3 工作牺牲起到削弱员工流动的作用
        5.1.4 社会联系对员工流动有明显负向影响
        5.1.5 环境匹配各因素对员工流动影响存在差异
        5.1.6 职外牺牲对员工流动的负向影响基本成立
    5.2 理论模型修正
    5.3 建议对策
        5.3.1 充分满足知识型员工需求,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5.3.2 合理定位绩效考核指标,注重多重激励
        5.3.3 积极利用行业政策,理顺与政府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方案及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径
2 相关理论及方法综述
    2.1 质量
    2.2 图书质量
    2.3 质量管理
    2.4 层次分析法
    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3 Z出版社图书质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Z出版社简介
        3.1.1 Z出版社概况
        3.1.2 Z出版社图书出版情况
    3.2 Z出版社图书质量存在问题及分析
        3.2.1 Z出版社图书质量的存在问题
        3.2.2 Z出版社图书质量的原因分析
4 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4.1 图书质量的影响因素
    4.2 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4.3 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指标的初始选择
    4.4 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4.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Z出版社图书质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4.5.1 问卷设计、发放及收集
        4.5.2 数据分析
        4.5.3 权重确定
    4.6 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分析
        4.6.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6.2 评价分析
        4.6.3 结论分析
5 Z出版社图书质量的提升策略及保障
    5.1 图书重要环节提升策略
    5.2 组织保障
    5.3 制度保障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8)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基本概念
        1.3.2 概念辨析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理论基础
        1.5.1 现代出版理论
        1.5.2 政府规制理论
        1.5.3 日常生活理论
        1.5.4 公共产品理论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概述
    2.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法律渊源
    2.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分析
        2.2.1 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分析
        2.2.2 基于组织传播视角的分析
        2.2.3 基于组织生活视角的分析
    2.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基本特征
        2.3.1 互动性
        2.3.2 依附性
        2.3.3 针对性
        2.3.4 互益性
        2.3.5 思想性
    2.4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要功能
        2.4.1 工作指导
        2.4.2 信息沟通
        2.4.3 形象塑造
        2.4.4 资料留存
        2.4.5 文化娱乐
    2.5 小结
第3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其变迁
    3.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制度
        3.1.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
        3.1.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制度
    3.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历时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3.2.1 社会性规制变迁
        3.2.2 经济性规制变迁
    3.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共时性研究——以江苏省省辖市为例
        3.3.1 社会性规制抽样分析
        3.3.2 经济性规制抽样分析
    3.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分析
        3.4.1 规制变迁原因分析
        3.4.2 规制变迁方式分析
        3.4.3 规制变迁特征分析
        3.4.4 规制变迁局限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规制视角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阶段
        4.1.1 过渡期(1997年1月—2001年12月)
        4.1.2 紧缩期(2002年1月—2008年8月)
        4.1.3 壮大期(2008年9月至今)
    4.2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状分析
        4.2.1 总体状况分析
        4.2.2 典型案例描述分析
    4.3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抽样分析
        4.3.1 出版形式
        4.3.2 经费来源
        4.3.3 从业人员
        4.3.4 出版质量
        4.3.5 数字化
        4.3.6 发展建议
    4.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问题分析
        4.4.1 影响出版发展的静态问题
        4.4.2 挑战现行规制的动态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
    5.1 规制创新目标
        5.1.1 维护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5.1.2 肯定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作用
        5.1.3 涵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
        5.1.4 保护和实现内部资料的日常生活价值
    5.2 规制创新原则
        5.2.1 职权法定原则
        5.2.2 公开透明原则
        5.2.3 属性归位原则
        5.2.4 宽严相济原则
    5.3 规制创新思路
        5.3.1 在宏观上创新规制理念定位
        5.3.2 在中观上创新规制客体认识
        5.3.3 在微观上创新规制内容调整
第6章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培训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工作特点与素质要求
    2.1 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任务与职能
        2.1.1 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作用
        2.1.2 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职能
    2.2 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特点
        2.2.1 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界定
        2.2.2 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工作的特点
    2.3 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要求
        2.3.1 政治素养要求
        2.3.2 业务知识要求
        2.3.3 工作能力要求
        2.3.4 综合技能要求
第三章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3.1 G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组织与人员构成概况
        3.1.1 G电视台新闻频道概况
        3.1.2 G电视台新闻频道组织构成
        3.1.3 G电视台新闻频道人员队伍概况与特点
    3.2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实施情况
        3.2.1 培训内容
        3.2.2 培训方式
        3.2.3 培训组织
    3.3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播人员培训的效果分析
        3.3.1 访谈调查情况
        3.3.2 访谈调查分析
    3.4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播人员培训的问题分析
        3.4.1 人才观念淡薄流程实施拖沓
        3.4.2 培训制度僵化经费投入有限
        3.4.3 培训内容狭窄培训形式单一
        3.4.4 忽视培训需求效果难以评估
第四章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改进方案
    4.1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模式的整体思路
        4.1.1 设计培训模式指导思想
        4.1.2 设计培训模式总体目标
        4.1.3 设计培训模式基本原则
    4.2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播人员培训改进方案
        4.2.1 选择培训模型及其适用性
        4.2.2 构建培训模型
        4.2.3 培训模型分析
    4.3 培训改进的目标实现与障碍消除方法
        4.3.1 培训改进目标的实现
        4.3.2 培训改进的障碍消除
第五章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实施与评价
    5.1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模式操作策略
        5.1.1 营造文化氛围保证流程实施
        5.1.2 实施管理变革培训绩效挂钩
        5.1.3 寻求专业合作拓宽培训内容
        5.1.4 编制评估标准量化评估指标
    5.2 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培训模式跟踪评价
        5.2.1 实现过程控制监督培训质量
        5.2.2 拓宽培训视角提高培训高度
        5.2.3 重视结果反馈实现培训愿景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贡献与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浅析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选题策划上
2.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对图书的编辑加工上
3.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图书的版式设计上

四、美术编辑特殊业务素质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布小林在基层调研推进国家统编语文教材使用情况[J]. 本刊编辑部.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20(09)
  • [2]教材中插图制作探讨[J]. 鲁凯林. 编辑学刊, 2020(03)
  • [3]出版物中“问题地图”探究[D]. 银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文学类图书阅读体验研究[D]. 刘治禹.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5]《航天育种简史》系列图书出版策略研究[D]. 王泽昊.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工作嵌入视角下我国出版企业员工流动机理研究[D]. 王晓园. 武汉大学, 2019(06)
  • [7]Z出版社图书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赵雪.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8]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蔡健. 南京大学, 2015(01)
  • [9]G电视台新闻频道采编人员的培训改进研究[D]. 谈颖. 广西大学, 2014(06)
  • [10]浅析编辑工作的创造性[J]. 姜萍. 管理观察, 2013(23)

标签:;  ;  

论美术编辑的特殊职业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