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中国的三联对策_科技论文

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我国的三重联动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新经济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与技术联动:雁行发展对策

现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成效的大小愈来愈取决于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进,取决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实力的全球配置。这样,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跨国设立R&D机构、国际技术贸易等方式,而使高科技、新技术全球化。据统计,美国1995年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通讯和办公室设备、电气设备、自动化产品等)占全部制成品出口额的48%;1996年,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500亿美元,大大高于其他产业,并且美国的许多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很多科研基地。跨国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球配置科技资源,从而形成更深入广泛地占领全球市场的格局。科技的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新潮流,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是新一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这一趋势对于科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既可以为之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又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风险。我国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但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是一个弱势,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否趋利避害,关键在于根据国情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对此,首先要采取“市场与技术联动”的对策,一方面,以市场换取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在消化吸收基础上,通过改进、创新,开拓本国市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同时,凭借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降低成本,把创新产品反销到发达国家。这样一种技术创新战略,显然属于模仿创新。

二、跨国产学研联动:融合发展对策

高技术产业是本世纪出现的新兴产业,也是创新型产业,其附加值大、产业关联度强、市场覆盖面广。它在技术、市场、管理、政策方面都呈现出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状态,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也颇具风险性。对此,国外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产学研联动的方式。

我国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按照“优势互补、公平协作、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项目起步、滚动发展”的方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金融、科技、人才、信息、市场以及政策上与国外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协作、联合。对此,可以采取多种模式:

1.“一体化”模式,如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在学校办高科技产业、在科研院所办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建立科技机构和培训中心、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以某种方式进入跨国公司等。

2.“高科技园”模式。

3.“共用”模式,如产学研联合建立中试基地、科研机构,共用设备、设施,共享信息等。

4.“中心”模式,如在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大学——工业合作中心和产业科技中心等。

5.“工程”模式,如产学研联合工程、架“金桥”工程等。

6.“无形学院”模式,如产学研联合创办学术组织,联合举办会议,联合培养人才。

7.“项目组”模式,如产学研联合承担各类课题、项目。

8.“包揽”模式,如高校、科研院所承包、租赁中小企业。

9.“政府计划”模式,政府通过各种科技计划推动跨国产学研联合。

10.“战略联盟”,如产学研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虚拟合作。

表1 1996年世界工业大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及其主要的科技指标

资料来源:1OECD.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1997,NO,2,第14,16页

2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第298~300页

a:1995年数学

加入WTO,通过技术与市场的联动以及跨国产学研联动可以将国内外有关资源(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各种经济成份(外资、私有、集体、国有)融合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并得到不断增殖,使之成为融合经济。

融合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它使国内外各种资源(物质与人力)、文化、经济成份高度通融、汇聚和增殖。作为一种发达的外向化经济形态,其进出区域内的商品总值,占其GDP的比重很高。作为一个经济体系,它有比较发达的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在进入21世纪之际,为在WTO条件下使经济生活能够更快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加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去,为能够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加速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大力发展融合经济。而综合商社、电子商社、批发市场、中介组织、连锁经营、产业共生体系都是发展融合经济可以借助的力量。

我们要通过与国外的合作占领国内市场,在此基础上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并不断扩大产品出口比例,从而达到占领国际市场的目标。即首先紧跟领头雁,然后加大力度、抓住时机,超过领头雁。

三、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联动:协同发展对策

我国必须以整体协同的力量去面对高科技、新经济和全球化趋势,这就需要把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协同起来,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广义的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等构成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是企业。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配置创新资源(人力、财力、信息资源、仪器设备等)、执行创新活动、建设创新制度和相关的基础设施等。大力促进和提高知识和技术的开发、扩散与应用的水平、规模和效率是建立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自20世纪初开始建立,到现在已很发达,其典型是美国的产学研协调型创新体系和日本的企业主导型创新体系等。前苏联的创新活动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科技与经济是脱节的。

1.国家创新体系是站在全国的角度,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各个关键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互相作用的整体”的角度出发来建构的,而以往只针对微观的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单个要素。

2.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含义在于纠正创新中的市场失效(企业受短期市场利益驱使而对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和系统失效(政府各部门协调性差、政策难落实、产学研脱节)。

3.建构创新体系不仅在于解决创新投入(经费、人才、信息等)不足问题,更在于优化创新资源(经费、人才、装备、信息等)的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并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4.国家创新体系把知识、技术的创造开发、商业应用、传播扩散看成是一个非线性的网络化过程,而不是线性的、单一企业的,因而不只是强调开发新技术,这对于大多数尚处于“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从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意义上看,传播扩散和学习新技术比开发新技术更重要。

5.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实施主体、风险承担和利益分享主体),但这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社会中介服务及文化价值观的培植等。仅靠企业,难以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某种形式的联系、合作乃是必要条件,这也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骨干。正如OECD组织所说,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动态网络。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

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

6.为了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高校建立新的发展机制,科研院所转制,从而促进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同步、配套地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实现国家战略,而不是某个部门、某个行业的战略。

7.建立创新体系要求政府从“项目政府”转变为“政策政府”,问题在于政策的配套和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以及政府在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程序上的创新。

标签:;  ;  ;  ;  ;  ;  ;  

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中国的三联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