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深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研究是21世纪初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工作者论文,历史使命论文,世纪论文,共产主义运动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8)06-0001-09
众所周知,1847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和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被后人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父”,[1] 恩格斯则被列宁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之父”。[2](P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伟大运动。这就决定了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不断迎接各种挑战和考验,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进程。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3](P92) 历史往往是在沉沉的思索中迈出坚实的每一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也不例外。160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历程,积淀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教训。今天,站在21世纪初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理性地、科学地审视、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和总结16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探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的机理、规律,从而加深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加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支撑,使我们在新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获得走向未来的新的、更高的起点,取得更大的自由和主动,应当是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是世界近现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单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狭窄范围内孤立地进行研究,总是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而不去深入研究与之相应的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因而在研究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常常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同时,曾与资产阶级革命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等一道构成世界近现当代史基本内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逐渐成为世界近现当代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和“模糊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世界近现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来研究。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1519年麦哲伦发现了大洋洲,世界五大洲从此才开始有了联系,并逐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到19世纪英、法、德等国实现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开拓了世界市场之后,才有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在此之前,只有世界各大洲、各国分别的历史。可以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与世界近现当代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历史的互动作用为基本考量因素,从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及其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迄今,16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几个小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发展时期,从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及其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70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欧美国家兴起和扩展,并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和探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总的呈上升和发展态势,尤其是经历了由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转变,一方面创造了空前规模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不断暴露出它内在的矛盾。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壮大的无产阶级,逐步组织起来与资本主义展开斗争,并日益提高其斗争水平、扩展其斗争规模,在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1.从1847年到1871年,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了两个组织、发生了两次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提出了变革要求,并且形成了实现变革的主体力量的条件下兴起的。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中产生的产业工人阶级,到19世纪30—4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包括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并把它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1864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第一个群众性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其存在的12年间,团结了欧美许多国家的工人和社会主义者,提高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质量和水平。1848年欧洲革命是工人阶级在这一时期所遇到的第一场重大革命斗争。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参加了这场革命,并经受了锻炼和考验。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一段沉寂时期。1871年3—5月,巴黎工人发动了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社会革命的曙光。
2.从1872年到1904年,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欧美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并组建了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社会主义,到了巴黎公社革命时期已奄奄待毙。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资本主义开始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给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余地,同时又孕育着更为深刻剧烈的矛盾冲突,但是,此时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在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复苏之后,进一步向横广方向发展,各国无产阶级纷纷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和其他群众性组织,不仅开展经济斗争,而且积极从事政治斗争,使运动的组织性、政治性明显增强。1889年7月,作为第一国际的继续和发展,第二国际建立,从而恢复了工人之间长期中断的国际联系。由于对时代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工人阶级斗争战略、策略的认识不尽一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分化为左、中、右三种倾向和派别。
3.1905—1917年,这一时期,是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三大矛盾激化,帝国主义不断挑起局部战争,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产生的根本认识分歧也在这里。在这一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作为一支新的革命力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崛起,列宁主义应运而生。
俄国先后爆发了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结束了欧洲社会30多年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首先拉开了世界革命的序幕;1917年2月革命推翻了延续370多年的沙皇专制制度,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则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共产主义政党取代资本主义政党而走上执政前台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是1847年至1917年间世界近代历史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个历史发展时期,从1918年到今天,大约90年的时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扩展至世界范围,并有一批国家相继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历史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还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并存、竞争并存、共处并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互为观照,构成了20世纪、21世纪初世界历史的独特景观。
1.从1918年到1945年,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这一时期,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起来,并于1919年建立了共产国际。国际工人运动主要分化为共产党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如果说此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同义语的话,那么此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则成为两个体系和派别,代表两种方向和趋势。
历史地看,由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两个概念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点,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所以,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实际上,社会主义运动的外延比较宽泛,它包括各种流派的以争取社会主义、改造或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而共产主义运动则严格地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在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不仅以建立社会主义为目的,而且旨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种群众性社会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革命性、先进性和明确的共产主义性质的部分。社会主义运动包含共产主义运动,但不等于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共产主义运动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但是,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分化、分野十分明显,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运动色彩纷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三类区域以三种类型展开,从而成为真正具有世界规模的社会运动。第一类区域是苏联,第二类区域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三类区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及其侵略战争的斗争,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的、主要的内容。到1945年,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从而不仅成为人类历史的又一个转折点,而且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又一个转折点。但是,一个中心、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同样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新局面,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遇到了新问题。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持续20余年的快速增长的“大繁荣时期”或“黄金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了真正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并凭借其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空前强大的攻势,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批判物、扬弃物和继承物,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都与资本主义的状况休戚相关。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实践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人间天堂,但它不可能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它不可能速胜。“一球两制”将是长期的历史现象。
3.从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至今,近20年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总的来看,剧变所引起的震荡和混乱已基本结束;演变过去了的国家和政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再反变过来;坚持下来的力量,除个别特殊情况外,一般也不易再发生大的变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将进入一个总结反思、调整政策,并在困难中探索前进并谋求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原来意义上的“国际性”已不复存在,现在使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一概念完全是因袭下来的提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性”、“普遍性”,但是,二战后特别是近20、30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发展已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来的设想。现在各国的党都主张独立自主,党与党之间是一种淡化了的、松散的新型关系,各具本国特色的共产主义运动构成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丰富多样的真正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当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时常也是可以通用的,未必有严格的界限。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借助国家行政权力加强了“国家干预”,从而使当代资本主义具有“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使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同时,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秩序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它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相对稳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恩格斯曾经用社会合力的思想来描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他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4](P697) 按照这一社会合力的思想,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者多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冲突的力量。任何力量都不可能孤立地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前进,而只能与其他力量在交互作用中形成一股合力,最后产生种种不自觉的、不自主的历史事变和结果。世界近现当代历史的发展同样是社会合力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的力量。历史不能假设,但完全可以做假想的推理,如果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主义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历史也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而是另外一个样子。由此而论,如果不加强和深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世界近现当代历史的研究中依然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模糊点”乃至“空白点”。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根基和缘由
由于我国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较晚,又地处远东、远离欧洲,所以,直到1899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姓氏及其主要思想观点才开始在我国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上出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则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事情了。但是,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始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重要、最辉煌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1870年,曾任日皇侍读、东京大学校长的加藤弘之从德文翻译了一部名为《真正政府的原理》一书,第一次用日文片假名音译西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词。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派政论家福地源一郎于1878年6月6日在《东京每日新闻报》上发表的文章《邪说之危害》中第一次用“社会主义”这四个汉字组合在一起,意译西文的socialism。1900年7月,中国立宪派首领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由日文移植到中文中来。“科学的社会主义”一词是在闽学会出版的日本人大原祥一著、高种译的《社会问题》一书中最早出现的。书中写道:“今之所谓社会主义者,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此主义当十九世纪半,麻克士(即马克思)倡之。”[5](P100) 日本人还创造了“共产主义”这一新译名。大体上在1902—1905年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中文书刊上才广为使用并成为约定俗成的词汇。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轨迹,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则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根基和缘由。中国共产主运动的演进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
1.从1899年至1919年,是马克思主义初步介绍、片段传播,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局部作用的时期,这一时期,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重的境地。历史把两大任务摆到了中国人的面前: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了使国家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到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从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洪仁轩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无不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前夜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在这个反抗运动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70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6](P1513-1514)
正当中国人处于迷茫之时,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亲身经历了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发生的巨大震撼和解放作用的毛泽东,对此作了深刻而生动的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6](P1470-1471)
2.从1919年至1949年,是马克思主义全面传播,由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
在谈到自己如何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时,毛泽东说过:“1920年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1920年的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7](P131) 他还说过:“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到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但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8]
在1919年建立的各国共产党的国际性组织——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明确宣布“联合第三国际”。[9](P1)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10](P795) 中国共产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共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并导致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这充分说明,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找到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创造出自己的伟大理论,才能引导革命走上胜利的坦途。尽管这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相当长的探索过程,但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出路。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一思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遇到了如何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以确定自己的斗争纲领和策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后来深刻地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1](P633) 正是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自己的伟大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也是20世纪上半期继列宁主义的出现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另一个东方大国所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一时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进展,同样不能离开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条件,无论它的成败得失,都与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息息相关,并实际上构成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阵线,那么中国革命的胜利则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一步推向了全世界的范围,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从1949年至1978年,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由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领导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进的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汇聚在中国的视野中,并得到相应的反应。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的僵化模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被当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自然也很容易地将其当作自己的蓝本。但是,苏共“二十大”所揭露和暴露的苏联过去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缺陷,也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有益的警示。毛泽东说,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收益是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在谈到学习外国经验时,毛泽东说:1950年到1957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抄的,就是抄苏联。这个抄是必要的,你不懂嘛。等于写字一样,历来写字讲究临帖,你不临帖怎么行呢?所以,不能讲1950年到1957年那个临帖是错了。临帖之后,你就要脱离那个帖,自己独立写字嘛。而且,写草字的人先要写正楷,然后才能写草书,不可以一下子就写草书。看来,要有个时期学习外国。现在还要学习外国,不能说现在连一点书都不抄了。人家书上是正确的东西,而我们没有书,这一部分还得抄。取经是一万年都要取的,你取我的经,我取你的经。不能搞绝对化。全部抄和完全不抄都是形而上学。”[12](P1070) 他还说:“前8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3](P213)
在此后20年的探索中,一方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内容,使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有了新发展;另一方面发生了失误和挫折。诸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以及随后十年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这场浩劫不仅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损害和歪曲了社会主义的形象,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论战”(主要是中苏大论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是党和国家关系上反对“老子党”和“指挥棒”的问题,一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问题。在前一问题上,总的说来我们是对的;对后一问题,邓小平基本采取否定态度,他既反对“论战”这种方式,同时又认为“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搞清楚。当然失误和挫折也从反面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一方面,如果不发生这两件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可能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两件事,我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许多问题的认识绝不会有今天这么深刻。
上述发展和成就、失误和挫折,这两方面都为后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日益巩固和发展,使世界人口中占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和活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4.从1978年到今天,是对马克思主义重新思考、研究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领导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与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导致的社会主义的大挫折,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典型特征。
如果说,在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找到了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那么,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则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在新时期伊始的1979年3月,邓小平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他说:“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4](P163) 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他郑重声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5](P3) 社会主义建设有模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15](P292);模式是静态的概念,但更是动态的实践;模式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照搬”。[15](P263) 从当年“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标志着我们党在认识上已从普遍性深入到特殊性、从共性深入到个性,这才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起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又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今天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既是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个角度来说的,又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这个角度来说的,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新的实践中所体现的巨大威力这个角度来说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的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由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等因素所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及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的崭新贡献。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根基和缘由,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意见》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立足新的实践,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准确阐述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要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发展。要组织编写全面反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200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是党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李长春同志一再强调,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新的形势对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要求工程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要求工程进一步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坚持把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穿于工程始终,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贯穿于工程始终,把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贯穿于工程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贯穿于工程始终,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工程始终,把加强领导贯穿于工程始终,努力推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理论需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传世之作。
四年多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工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呈现出全面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不断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扎实推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头良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工程已成为团结和凝聚理论界专家学者的桥梁和纽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界高扬了马克思主义主旋律,促进了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共识,整合了理论研究资源、创新了理论研究机制,开拓了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方面显现出了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带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正在形成,工程的主旋律作用正在体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源头之活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表里的。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研究,当前存在的诸多理论困惑和现实困惑是无法解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许多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回答,但是,理论研究和总结往往滞后于实践。今天,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重新认识和回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舍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他诸领域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多维的,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多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跨越时空的。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是它并没有停留于19世纪,而是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欧洲,但是它并没有局限于欧洲,而是传遍了全世界。无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责难和质疑,或者是教条主义者的阉割和扭曲,都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我们应有“问题”意识。一般而言,“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中心问题、重大问题、重要问题、一般问题、小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时代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问题。
作为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社会进行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作为不断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P284)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面前,的确需要我们养成宽阔的国际视野,进行深邃的战略思考,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探索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做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章。
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际上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或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因为任何理论都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认识,都要受到当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再伟大的思想和理论,都不可能是超时空的、超历史的。不管哪种理论,都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不能要求前人解释今天的事情。1895年3月,恩格斯在他将不久于人世之际,写过一篇《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4](P506-526) 在这篇导言中,恩格斯简要地归纳了《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实行“财产公有”的基本观点以及近50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他极其坦率地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他还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经济革命自1849年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初次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把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一流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恩格斯还意味深长地说:“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这也就是说,即使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在世时,也并非对当时的所有问题都搞得十分清楚、十分精确,更何况对十分遥远的未来的事情的预测呢!
马克思本人是一个“书生”,他没有掌握过政权。因此,他不考虑政权的问题。书生是根据理论来讲的,“书生之见”就是彻底的、学术的思想。列宁与马克思不同,他领导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并掌握了政权,他也就更多地考虑了政权建设问题。列宁曾明确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并提出符合实际的任务。[16](P143) 毛泽东也曾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17](P5) 邓小平也曾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5](P291)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是以各国的具体实践为依托的。各国的国情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形式和理论形态必然会有所不同。国情变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现形式和理论形态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各国国情与各国国情的发展和变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今各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就一定能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60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的进程从正反两个方面也一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1](P533) 在这里,他指出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理论与了解现状的重要意义。面对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形势和新趋势,面对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艰辛复杂的历史任务,学习和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观察,它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会日益凸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和深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研究是21世纪初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任务。
[收稿日期]2008-11-01
标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