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欧洲局势回顾_北约东扩论文

1997年欧洲局势回顾_北约东扩论文

一九九七年的欧洲形势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一九论文,形势论文,九七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的欧洲并不太平。阿尔巴尼亚曾于年初爆发了短暂的武装动乱,欧洲一些地区潜藏着的各种政治的、民族的和经济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如波黑的议会选举之争以及北约决定延长维和部队驻波黑的维和使命表明,由代顿协议所维系的和平仍然是脆弱的。然而,从总体上看,1997年欧洲局势相对稳定,未引起大的震荡。这一年欧洲的国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一、北约东扩的启动引起欧洲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

北约东扩是1997年举世瞩目的大事。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但它最终在5月14日同北约达成“北约与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 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的安全协议后妥协,接受了7 月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的事实。12月16日,北约16国外长在布鲁塞尔签署了波、匈、捷三国加入北约的条约草案。至此,北约东扩历经数年的酝酿和激烈争吵后终于开始启动。

这次东扩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的第四次扩大。但前三次均是在西方世界的领地内扩大,而这次则扩大到了冷战期间与北约敌对的另一集团的腹地,到了俄罗斯的边缘。而且,北约表示还将继续东扩。按德国外长金克尔10月13日对德国国际合作基金会的说法,在加入北约的日程表上,继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后,将是波罗的海三国。可以认为,俄罗斯将如同这次一样阻挡不了今后北约的继续东扩。问题只在于俄罗斯还能得到多少和得到什么样的要价。1997年北约东扩的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正在于它突破了俄罗斯反对的堤坝,开了东扩的先河。

北约东扩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地图,也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态势和安全格局。如果说数年前华约解体还只是相对地使北约成为欧洲地区独一无二的强势军事集团的话,那么北约东扩则使北约不仅在军事力量,而且在地域范围上绝对地成为独步欧洲安全格局的军事组织,成为无可争议的欧洲防务体系的核心。俄罗斯与北约达成的安全协议虽然使欧洲出现了又一个安全组织:北约——俄罗斯常设委员会,但仅从委员会三主席中的两名都是北约人员这点就可看出,俄罗斯在其中只是一个小伙伴角色,而且这个委员会能维持多久,在关键时刻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尚难定论。

在今天俄罗斯自顾不暇、西欧联盟羽翼未丰、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尚是一个松散组织且无多大实际行事能力的情况下,因东扩而加强了实力和地位的北约对遏制欧洲局部地区冲突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北约东扩实质上是强权政治的体现,它极可能造成新的对立,尤其可能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引起新一轮的军事对峙。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马德里首脑会议前夕扬言,俄罗斯在北约选择新成员,诸如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上没有发言权。而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奥夫则在1997年7月9日评述北约接纳东欧三国时针锋相对地指出:北约如果“再强调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的问题,我们就将调整对上述条约(指俄罗斯——北约安全协议)的态度,而且很可能撕毁该条约”。俄外长普里马科夫于去年12月底再次以接受记者采访的方式表示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态度,他指出,俄罗斯——北约常设委员会可能成为一个辩论俱乐部,不要指望俄放弃对北约扩大的消极态度,俄罗斯人将“很难忍受”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

二、欧美矛盾深化

继1996年欧美关系风波迭起之后,欧美矛盾在1997年多方位地、深层次地表现在许多问题上。

年初,在德、美之间发生了德国政府要求美国撤走一名在德国从事经济谍报活动的外交官的事件。6 月于美国丹佛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美国鼓吹其自由经济主义,并要求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按美国的经济模式进行结构性改革,结果引起这些欧洲国家的极大不满。嗣后,法国总理若斯潘在6月24 日的国民议会上公开批评美国在八国首脑会上的霸权主义倾向,在7月决定东扩的马德里北约首脑会上, 一些欧洲国家也同美国唱起反调。以法国为首的9 个国家要求同时接纳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但被美坚决拒绝;8月, 在由联合国于波恩主持召开的关于气候变化会议上,欧盟国家一致与美国和日本成为对手,致使此会不欢而散。

在涉及切身利益的贸易问题上,欧美间1997年在农业食品、武器装备和石油等产品的贸易中更是纷争不断。特别是9月28 日法国道达尔公司与伊朗签订共同开发天然气合同后,触发了欧盟与美国类似1996年围绕美国“赫尔姆斯——伯顿法”的一场纠纷。美国对此要动用其关于经济制裁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制裁道达尔公司,而法国政府与所有其它欧盟国家一致支持该公司。9月30日, 欧盟负责贸易问题的专员利昂·布里坦就此发表声明,明确指出,美国要对道达尔公司实施制裁违反国际法,该公司是否在伊朗投资应由其自己决定。10月6日, 欧盟在卢森堡举行的外长会议上重申支持道达尔公司的坚决态度。瑞典外交大臣莱娜·耶尔姆·瓦伦一针见血地说:“我们不会仅仅为了使美国满意而做什么事。”

在1997年深化的欧美矛盾中,引人注目的是,欧美之争不再是如以往那样以双边性分歧为主的争吵,而越来越表现为多边性的,即美国与一个集团组织间的纷争。

欧美矛盾是个老题目。在长久的冷战时期形成的格局就是既有分歧,又有合作,但合作始终是主导面。今天,直至1997年的欧美关系也仍未脱出这种窠臼。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欧洲的各级交流正在大大减少,欧盟对美国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德国知名教授、德国外交部德美合作司协调人魏尔纳·韦登费尔德在今年发表于《华盛顿季刊》的一篇文章中说:“人们已经可以觉察出的美国——欧洲关系的削弱只不过是出现更彻底变化的前兆而已。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和文化关系有分道扬镳的危险,甚至有可能发生彻底分裂。”

三、欧盟深化进展顺利

1997年,欧盟在通向深层次一体化道路上进展顺利。

欧盟6月首脑会议的顺利进行以及10月2日“阿姆斯特丹条约”的正式签署,标志着通向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之路畅通。7月15日, 欧盟委员会又达成一致,决定从1999年1月起与波兰、捷克、匈牙利、 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六国进行入盟谈判。12月,欧盟15国首脑在卢森堡开会,启动欧盟东扩进程。首脑会上,还就单一货币的附属细则问题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由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的财长组成的“欧元理事会”。

欧盟一体化事业在1997年的顺利进展,首先说明成员国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面前,认识到它们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大局,同时它也是欧盟主要大国密切合作、合力推动的结果。

在1997年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德法两国依旧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年初两国就发表了“德法安全和防务共同构想”文件,宣告两国在历来进展比较困难的防务合作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5月13日, 两国还共同就加强西欧联盟提出一份计划。8月, 新上任的法国总理若斯潘首次访问德国,与科尔总理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德法这种友好关系在9月19日两国首脑举行第70次双边会晤中达到了高潮。 双方着重表明了推动货币联盟的共同决心,宣称“欧元”建设是不可逆转的。12月卢森堡首脑会上决定成立的“欧元理事会”,也源自德、 法两国11 月17日联合提出的建议。

1997年英、法两国政府色彩共同向“左”转化,不仅为这两个国家关系的亲善添加了润滑剂(若斯潘在大选获胜后接到的第一个祝贺电话就是英国新任首相布莱尔打来的),而且也改善了英国同欧盟组织的气氛。布莱尔政府上台后,虽然仍坚持不首批加入货币联盟,但明显改变了前保守党政府对欧盟的冷淡疏远态度。新任英国欧洲事务大臣亨德森5月5日在欧盟总部表示,英国准备接受以前被梅杰政府拒绝的马约社会宪章。外交大臣罗宾·库克则更明确地声明,英国新政府将结束过去与欧盟对抗的局面。库克5月7日访问巴黎时表示,要开创英法关系的新时代, 并与法国和德国一起成为欧盟最有影响的三个成员国。 他在同月12日的讲话中称,英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重点是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

诚然,欧盟国家间总的步调一致并不能掩盖或排除其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分歧,但总地说来,欧盟国家间的关系在1997年表现为合作多于分歧,这与欧美矛盾的深化成明显对比。

此外,尽管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欧盟国家与俄罗斯互为对手,但欧盟主要国家同俄罗斯的关系却在引人注目地接近。德国总统赫尔措克、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先后跑到莫斯科与叶利钦会谈。其中最引起轰动的当是希拉克在9月28 日访俄期间提议与俄罗斯建立“特殊伙伴关系”,并宣布,法国的核导弹不再对准俄罗斯。在10月10日于斯特拉斯堡举行的第二届欧洲委员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法国、德国与俄罗斯又决定每年举行一次类似德、法之间那样的首脑会晤,把这三国的关系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四、独联体一体化道路上的不和谐音

继上一年独联体的一体化表现出强劲势头之后,1997年上半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又采取了一个大动作:4月2日,两国签署《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盟条约》,5月23日,两国总统又签署了俄白联盟章程。 叶利钦在就联盟条约发表讲话时说,联盟是比共同体更加密切、更加团结的国际实体,该条约为独联体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打开了大门。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则称,俄白结盟将使两国更加友好,两国人民最终将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作为独联体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另一表现是,10月22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四国总统在莫斯科会晤,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决定成立海关联盟,实行统一关税。1997年5 月28日,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了关于黑海舰队的协议, 解决了两国间长达5年悬而不决的一大争端。在此基础上,5月31日,俄、 乌两国总统又在基辅签署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等众多领域。8月,俄罗斯与亚美尼亚也签署了友好互助条约。 这些友好条约的签订,为独联体国家间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气氛。

但独联体在1997年里也明显地出现了不和谐的音调。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签订联盟条约后,却因白俄罗斯抓了为俄罗斯电视台工作的一名白俄罗斯记者而发生了一场争吵。而这场争吵的深刻原因,正如英国路透社所分析的那样,是在于两国对联盟的设想不同。此外,在俄罗斯因北约东扩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发生利益冲突之时,独联体一些国家如乌克兰、吉尔吉斯坦、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却明显地接近西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独联体内有一种次联合体一体化的趋势在发展或加强。1997年1月,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于1994 年组成的中亚联盟签署了一项世代友好条约。12月12日,三国又签署了一项在建立国际财团问题上相互协作的议定书。三国在加强自己的政治和经济联盟时,不排除还要建立军事联盟的可能性。中亚联盟中的两个国家是俄、白、哈、吉四国一体化条约的签字国,但这个联盟目前对俄、白联盟抱对立态度,这就使俄罗斯想通过建立多种联合体来加强以俄罗斯为主体的独联体的意图受到了挑战。

五、欧盟活跃的全方位外交和欧亚、欧中关系

1997年是欧盟在外交全球化思想主导下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的一年。欧盟在这一年中积极加强和开拓同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和非洲的关系。如3月份希拉克访问了拉美5国,并表示欧盟希望同南美建立新的伙伴关系。4月8日,欧盟15国和拉美11国外长在荷兰的诺德韦克举行会议,双方商定于1998年上半年举行欧盟和拉美的首次首脑会议。与此同时,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一百来位教育界人士在迪拜举行欧阿合作推动和平进程会议,欧盟向此会派出了特派代表。9月15日,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马林宣布,欧盟计划在1999年与拉美南方共同市场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洲,欧盟继2月与东盟举行外长会议, 就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达成共识后,又与日本在6月25日于海牙举行首脑会议, 双方在会上表示要加强政治合作。9 月份在曼谷和日本的千叶又先后举行了亚欧财长会议和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千叶的首届亚欧经济部长会上作出了扩大亚欧间的合作、加强亚欧间的投资和贸易的决定。

欧盟1997年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的主要原因有三:(1 )显示欧盟在多极世界中的重要地位;(2)与此相联系, 是为了同美国争夺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影响,这种争夺特别表现在中东、非洲和拉美地区; (3)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据德国《世界报》9月2日报道,德国研究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欧洲未来30年内面临新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的新发展,欧洲必须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拓展国外市场。

欧盟1997年与中国关系总体良好,尤其是法国总统希拉克5 月访华,双方不仅签署了10多项合作文件,而且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开创了中法关系的新阶段。6月4日,欧盟又和中国签署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在通讯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进行合作。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这一直接牵动中英关系的举世瞩目的大事,由于两国事前已做了充分的协商和准备工作,因而进展顺利。英国财政部经济副大臣海伦·利德尔在7月21日表示, 英国政府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英中两国的建设性关系,并希望两国业已形成的良好的经济和金融关系能进一步得到加强。外交大臣库克则表示希望英中建立新型关系。欧盟各国对香港的顺利回归也皆乐观其成。

但1997年亚欧关系和中欧关系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坡。4月10 日由于德国高等法院指控伊朗领导人策划了1992年一场柏林的谋杀案,而引起德国同伊朗,继而整个欧盟同伊朗互相撤回大使的风波。在中欧关系方面,欧盟中总还是有些国家和有些人在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抱敌对或不友好的态度,表现在4月9日荷兰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无端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6月12 日欧洲议会又通过“关于欧盟委员会对华关系长期政策文件的决议”,对中国的司法制度、民族宗教政策、人权状况和对外关系等进行无理指责。5月,欧洲议会外交、 安全与防务委员会邀请台湾的章孝严以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成员”的身份访问欧洲议会。所有这一切,均有损欧盟与中国的关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可以相信,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新发展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中国和欧盟之间关系良好发展的势头也是阻挡不住的。

标签:;  ;  ;  ;  ;  ;  

1997年欧洲局势回顾_北约东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