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初探论文_董玲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初探论文_董玲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董 玲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进行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轻松的接受知识、更快的理解知识,并从中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作如下探索:

一、营造民主课堂,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比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重财薄义时,为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曾提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有一学生当即脱口而出:“爷爷刚从乡长的位子上退休,过去常登门的叔叔、阿姨,便都远他而去、无影无踪,是不是也是一种人情冷漠呀?”只有这样的气氛、这样的环境、学生才会想说敢说、想说就说,想说能说,课堂上才敢于思考,善于钻研,创造力怎会产生不出来。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①气氛和谐:课堂上要充满师生共同努力,获取新知识的兴奋与喜悦。

②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要没有“旁观者”,练习中要经常出现师生讨论、评价、争辩的场面。

③深刻扎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步步诱导,深入浅出,学生要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大胆创新,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④师生平等互爱,乐教、乐学、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眼语调和体态形象去渲染气氛,达到“乐教”状态让学生愿学、乐学。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励,形成良好的“勇于比、闯”的氛围。

⑤构建良好的场境,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⑥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方法选择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在心理意向中产生“欣赏----羡慕----向往----思维演讲”等连锁式的反应过程,从而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学、练中达到人趣、人情、人境,获得主动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质疑探究

“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长进学问,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自主探究,善于质疑,善于发散思维。在学习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时,讲到“天上的街市物品摆放的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如何美丽。”我曾说:“如此良辰美景,就连只能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也自由自在的在天街闲游,天上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呀!······”正待继续往下讲时,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质疑:“老师,织女被关在天牢,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他们连相会都很难,怎么会自由的闲游呢?”这一问,教室里一下沸腾了,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是唇枪舌剑,有的争的脸红脖子粗,经过这一争议学生们都明白了: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正好表达了他对一种幸福、美好、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经过学生这一质疑、探究,诗歌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帮助者和问题设计者、指航者、导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创设对话情境、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让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例如在《心声》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渴望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他朗读?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李京京,了解他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学生凝神听着,若有所思,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指点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并把阅读的点滴发现写在字里行间。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揣摩语意,感受体验李京京丰富饱满的形象,要求“以‘假如我是李京京……’为话题说一段话”;在阅读欣赏中,我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权利。

最后,我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李京京形象的短评。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对于主人公的认识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是因为嫉妒,有的同学认为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他特别喜爱的小说。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而有的同学认为是寻求感情上的渲泄。在这个时候,我欣然地抓住教机,热情地支持他们组织辩论赛,在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中真正实现主体性的自由阅读。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语文教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让教师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自然的沟通状态,特别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锋”,使信息实现“零距离”的交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创设互动对话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独立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这一教学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论文作者:董玲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初探论文_董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