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估计经济形势——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恰如其分论文,经济形势论文,研究会论文,副会长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参加世贸组织的契机,从多方面积极扩大出口,并继续保持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使外贸顺差进一步有所增加
在农村,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近期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在城市,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中高收入群体,引导其开支更快更多地向新的消费领域倾斜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好的,这也是国际上的多数经济专家和重要经济组织的估计。近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就当前经济形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问:现在国际国内往往还流行着一种说法,就是不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比较好,而且认为中国经济在世界各国中是所谓的“一枝独秀”。
答:这却是很值得认真分析思考与谨慎对待的。这主要因为:一是这种评论同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在近几年中,不仅有一些比较小的国家经济增长比中国还快,而且有几个大国,如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其增长速度也比中国慢不了许多。二是用这种语言来形容中国经济的人,在客观上往往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出发点与动机。例如:在国外,有的确实是出于对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欣羡、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空前提高。因此,由衷地认为,这在世界上确实很突出与很难得的。但不少也是同所谓“中国威胁论”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一方面形容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是“一枝独秀”,但同时也宣传这很可能给世界带来种种威胁与危险。包括:在近期,势必会加剧同其他国家的竞争,挤占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品出口的市场;在远期,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到这些国家甚至日、美等国的经济社会安全。因此,不仅主张,对于中国经济的这种发展势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防范遏制的对策。
问:是否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客观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两重性?
答:的确如此。特别是一些存在多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至今不但没有解决和明显的缓解。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经济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制约;长此下去,还有可能对我们反复强调的“稳定压倒一切”的要求,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例如:
第一,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这是制约我国近期经济增长的首要矛盾。
我国今年的经济发展和正在实施的“十五”计划期间,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只能安排7%而不能更快一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需求不足,商品普遍供大于求,销售不畅,通货紧缩,价格下降。2002年以来,不仅零售物价指数下降的幅度进一步扩大,而且消费价格指数也转升为降。特别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消费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这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物价指数肯定还是下降的。因此有人形容说,这是通货紧缩“卷土重来”。这种通货紧缩长期不能根本缓解的局面,不仅必然带来企业效益下降,社会信用低下,群众信心不足和对预期越来越消极等负面影响,严重制约我国近期经济的进一步较快增长。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也是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第二,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国有企业效益效率长期低下。这可以说是制约我国中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实质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它必然从多方面影响经济的顺利运转。例如:在收入分配结构中,积累的比例长期偏大;消费的比例长期偏小,导致了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不强,许多生活必需品的销售也很困难;在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太小,不仅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素质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劳动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在城乡结构中,城市的比重太小,农村的比重太大,导致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在地区结构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中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很低,所带来的种种矛盾也很多等等。
经济效益效率低下,集中反映在国有企业上。由于国有企业的体制与机制不合理,高投入、低产出,早已是一种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们曾经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对其进行改革,但传统体制机制的积弊现在仍未显著改变。除极少数企业以外,从总体上看,投入多(每年所消耗的资源和资金占全社会的2/3左右),产出少(每年所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社会的1/3左右)的格局,仍然非常突出。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长期不能进入良性循环,而且也直接制约着我国中期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生态破坏严重,资源明显不足。这是制约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薄弱环节。
第四,劳动失业率不断升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较大。这是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社会不稳定的三种客观隐忧。
关于劳动就业问题。从全国解放以来几十年的历史看,我国城镇的失业率应该尽可能控制在5%以内,超过了5%(如建国初期与70年代末期)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比较多。2001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按照公布的数字,已经达到3.6%。如果加上还没有工作的下岗职工,可能已经远远超过此数。这对于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在客观上是相当大的。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必须同城市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甚至应该略快一些,才有利于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我国80年代的情况,基本也是这样。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一直很低,每年一般只有一两个或两三个百分点,而且还是按照所谓的可比价格计算的。即如果扣除每年百分之二三的通货紧缩因素,按货币量计算,农民收入往往并没有什么增加甚至是下降的。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已经明显超过了改革开放以前。加之各种税费负担越来越重,不少地方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基层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处理不好,也很容易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问: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我国的经济中,现在不仅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而且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相当大,一般都不是依靠采取某种单一的措施就可以奏效的。
答:是的,要进一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抓住要害,对症下药。应该有针对性地积极扩大就业,尽可能缓解劳动失业压力;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有效缩小城郊收入差距以及认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力争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以外,我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切实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扩大需求,尽快扭转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
除了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参加世贸组织的契机,从多方面积极扩大出口,并继续保持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使外贸顺差进一步有所增加,以扩大出口对需求的拉动作用以外。关键是要想办法较多扩大国内需求,尽快摆脱已经连续几年商品供太于求,价格不断下降的困境。
要根据城乡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积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农村,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近期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减轻农民的负担。包括:适当减免农业税特别是农业特产税;或者是将现在主要由农民负担的中小学教师和乡村两级干部的工资,改为主要由财政负担。
在城市,除了必须继续想办法合理增加低收入群体和收入以外,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中高收入群体,引导其开支更快更多地向私人住宅、家用汽车、教育信息、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领域倾斜。
此外,要下决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国有企业的效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