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百科全书事业的二十年——起点、繁荣、问题、新台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百科全书论文,新台阶论文,繁荣论文,起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年来,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始阶段和从少到多的繁荣阶段。前者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这一历史文化丰碑的缔建为标志;后者则以我国百科工具书系列化的形成和品种纷繁为世人瞩目。这样一经兴起,在二十年间便呈现如此般“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世界百科全书史上也颇为罕见。尤其令人喜悦的是,我国百姓全书事业之兴,海峡两岸同时起步,如相约携手,如比肩竞赛。仅据十分粗略的统计,自70年代末至今,两岸编纂出版的以“百科全书”为书名的工具书已有二百余种,其中大陆出版的约一百五十多种,台湾出版的约四五十种。
进步与繁荣
我国现代百科全书的起点,应该说也是我国百科全书的复兴。中国的百科全书史与西方同样源远流长。西方学术界推崇亚里士多德为“百姓全书之父”,那是因为他在雅典学园“逍遥”漫步中为他的学生讲说当时西方已有的全部知识(逍遥学派即因此得名)。就在差不多同一时代,我国出现一部《吕氏春秋》,那是一部杂学(杂家之学)先驱之作。而杂学正是我国近两千年类书历史的源头。
我国自魏至清,有四百多部知识性类书,与西方同期的“百科全书”相比,不能不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百科全书。遗憾的是,到了清末,我国编类书的传统中断了。因此,我国现代百科全书的起点和繁荣,也是我国百科全书的复兴时代。
凝集全国两万多专家和编辑心血、历十五年完成的七十四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是在1978年从这一起点上路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现代百科工具书的龙头,被誉为我国的“历史文化丰碑”或“文化长城”。不过,它的意义和作用还不限于其自身。它在体例模式、风格特点上对我国百科全书的编纂产生了显著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它的编纂和出版,启动了我国整个现代百科全书事业,促进了我国百科工具书系列化的形成,为各种各类百科全书的编纂提供了参考经验,组织起一支庞大的、经过撰写百科条目实践的百科全书作者队伍。
我国百科全书的繁荣,首先反映在百科工具书系列化的形成,这是百科全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非此不足以满足信息时代多层次读者的多方面知识信息的需要。百科工具书系列化,由三大主干系列构成。
综合性百科全书
综合百科系列依读者对象又分为高、中、少三个文化档次。《中国大百科全书》是高档综合性百科全书的代表,台湾出版的《中华百科全书》大体上也属于此档;中档是一类普及型的百科全书,多编为“简明型”百科全书或百科词典。《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此类的典型,台湾的《环华百科全书》亦属此档。少儿百科全书是综合性百科系列中独特的一类,是以知识启蒙、而不以工具书检索为主要功用的百科全书。
专业性百科全书
这一系列因专业领域多而宽狭不一,再加上漫无际涯的专题百科全书而极为庞杂。专业性百科全书以专业读者和有特殊兴趣的准专业读者为对象,但书的专深程度和编纂宗旨则大异其趣。我国近年出版的专业性百科全书,在品种和数量上都较其他系列更为可观,据估计可能不下百种。我国已出版的专业性百科全书大致可区分为“官修型”和“市场型”两类。大部头的巨作多属于有关专业部门资助,并由所属专业出版社组织编纂,以本行业知识基本建设为宗旨的“专典性”大书。最有气魄、也最具权威性的有:农业、医学、军事、电力、水利、邮电、企业管理等百科全书。“市场型”的专业百科全书,则多是热门领域为满足人们专业知识急需而出版的小型百科。最多的是财经、股票、法律、汽车、计算机、家用电器、烹饪等方面的实用性百科。
地域性百科全书
我国地域性百科全书的龙头是《简明中华百科全书》。它是非世界内容的,而仅限于我国内容的地域性百科全书。我国地域性百科全书的主系列,是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级的百科全书。这一系列由《黑龙江百科全书》领先开拓,已出版的还有北京、广东、广西、陕西、安徽、四川等百科全书。自发兴起的子系列是地、市级百科系列,已出书的有潮汕、广州、宜宾、晋城、西安、江门等百科全书。
“百科热”中的问题
我国出版界近年出现过多种“热”,其中之一是“百科热”,而且热得持久,热力不衰。说来,“百科热”在各种“热”(如“武侠小说热”、“琼瑶热”、“人体艺术热”)中可能是最值得赞许的一种“热”,因为这实质上是“知识热”和“文化建设热”。但十几年的“百科热”,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水平和质量的滑落。如果任其下去,百科全书之林中未必不出现假冒伪劣之作。“百科全书”这个书名很有市场诱惑力,但拣进篮子里的不尽都是菜。水平质量滑落表现在:商业气味浓化,学术气味渐减。粗制滥造、拼凑成书,以广告宣传攻势取胜,急于抢占市场的倾向不能不令人担忧。“官修型”的专业百科和地方百科,因实力(财力、人力)雄厚,且少受市场利益驱动,水平和质量一般说来更有保证,权威性也更高,多数有“传世专典”的水平。不过,“官修型”百科全书有贪大的趋向。特别是那些有雄厚财力支持的编纂者,在总体设计之初就以“大”为号召,动则几十卷、几千万字。在外国,十几卷现在已可称为“大型”,而在我国却屈尊为“简明本”。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践证明,迷恋“大”而又对膨胀失控,结果便会大得旷日持久不见书成,而尤其有违初衷的是大而无当,劳而乏功,反而减损了书的水平和权威性。有一条经验性的常识:字数和卷数并不能完全转化为知识量。百科全书有一基本特征是“精要”,到了现代则要加上一个“更”字。
“杂”,是“百科热”中的另一趋势,是百科全书名与实的滑落。诚然,中国、外国,对百科全书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没有一种明确的标准,规定什么是百科全书,什么不是百科全书;没有一种绝对的规范,说明什么能编百科全书,什么不能编百科全书。但是,把新婚生活、消闲娱乐之类的生活指南、实用手册,以至炒股、致富,甚至看相占卦的书冠以“百科全书”之名,徒然使广大读者茫然,真假难辨,从而损害百科全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威信。
少儿百科:热点和难点
近年各国百科全书的出版,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而市场渐呈饱和之势。百科全书出版家愈来愈把目光瞄向少年儿童百科这个大有潜力的市场。我国海峡两岸百科全书出版界也不例外。道理是明显的,儿童智力开发,已被家长们列为头等大事,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在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销售得那般红火,就是明证。热点所在,人们匆忙跟进,奋勇抢上,一片少儿百科的海洋,已经在望。百科全书编纂者和出版者常有一种误解,以为编大百科难,编少儿百科易,认为少儿百科知识浅近,孩子好哄,容易凑合。这种认识实在大谬不然。如果不说少儿百科更加难编,至少也有特殊的难点所在。从我国已出版的少儿百科看,主要问题是定位不明。一些少儿百科的编纂者有意定位在儿童家长身上,供家长“哺喂”知识之用,自当别论。不过,少儿百科“家长化”毕竟非常规之计,且非少儿百科之“正宗”。更多的情况是,编纂者矮不下身来,忘记或忽略了儿童的高度。可以想象,从编者到作者都已是过来人,而且多是专家学者,编写起来就不免“学究气”,话一出口就带有成人的“威严”和语气。矮下身来选择和解说知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的要求,是时刻不忘抓住和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又是活泼而不稳定的。这既涉及全书内容的框架设计,又表现在对知识内容的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知识儿化”和“语言儿化”的艺术。台湾明山书局出版的《中国儿童大百科全书》很有意思,有一种新思路,通过讲故事带出百科知识,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少儿百科全书来说,形象化比逻辑性重要得多,用图画表现往往比文字解说更有力量。因此,少儿百科多以图画为主,而以文字辅之。但简单地堆积图画并非良策,我国翻译出版的《阶梯新世纪百科全书》,在设计上以图来构建框架,在编纂上用图支配文字解说,另有新意,颇具匠心。看来,编过大百科的人转而编少儿百科,并不会驾轻就熟。不另下一番功夫,不彻底转变一下编纂观念和写作习惯,恐怕是不行的。
面临新的台阶
我国百科全书量的辉煌阶段已到了一个限度,“广种多收”的时代已该结束了。在我们面前,是一个以高质量和新水平为追求的新台阶。新台阶自有不少新的问题,下面三个问题可能是比较突出的。
1.呼唤多媒体百科全书出台。笔者将另以专文讨论。
2.《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标志性的“盛世之典”,第二版怎么样,是不少人很关心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对第二版的编纂已经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编辑班子。充分利用第一版的资料基础和缩小规模,是没有争议的两点共识。编第一版缺乏经验,难免存在不少先天的缺陷,但它以七十四卷的大客量(对此人们有贬有褒,实际上也有失有得)积累下相当厚实的资料基础。这些从老一辈专家学者手中“抢救”来的可贵知识和资料,当然是新版大百科首先要选取吸收的。缩小规模,可能也应取百科全书固有的方式,即“浓缩”和“精练”,而不是简单的“精简”和“裁汰”。三十卷、五千万字、十万个条目,可能是设计考虑的极限。在条目编排方式上,可能存在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根据我国读者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不同使用者(如图书馆、团体、个人)的不同要求,不妨采取“有求必应”的多元化方式,即分类编排版与字顺编排版并存。
3.印刷版百科全书与电子版百科全书同时并存。现在谈论电子版(包括多媒体)百科全书会取代印刷版百科全书,尚为时过早。但印刷版百科全书的编纂,考虑“一鱼两吃”的可能,为改编电子版形式有所准备还是明智的。何况,计算机技术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中,正找到越来越多的用场,最后可能会融为一体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