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壮中动结构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壮中动结构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壮中动结构对比研究

肖 昉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 传统语法的语态研究主要以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为主。生成语法、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从不同的角度区分语态,其中认知语法主要以动词和参与者的关系来区分语态,这是提出中动结构概念的基础。英语、汉语、壮语中动结构在表达中动语义时句法上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体现在都以“NP+V+AP”结构为基础,差异主要是语言系属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句法形态。英语属印欧语系,因此英语中动结构中动词至关重要,是整个结构的核心,有屈折变化,是中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汉语和壮语属汉藏语系,动词没有屈折变化,中动结构的核心转移到AP上。壮语中动结构相对于汉语中动结构更为灵活一些,其动词V不需要“起来”的限制。

[关键词] 中动结构;语态;英语;汉语;壮语

英语传统语法将语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如下列英语句子(1)(2),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有例句(3)的存在。

(1)She sold this book.

(2)This book was sold out.

(3)This book sells well.

分子生物学中PCR反应参数参照文献[20].PCR产物由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测序.并根据测得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众所周知,句(1)为主动语态,句(2)为被动语态,而句(3)在传统语法中被称为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将句(3)称为中动语态。目前,欧洲语言的中动语态研究较为丰富,汉语界也开始研究汉语中动结构,关注其特殊的形式及意义。相比之下,民族语言中的语态研究还比较薄弱,壮语的语态研究散见于不同的壮语参考语法,多为描写性语法。可见,壮语语态的研究空间很大。

一、 研究背景

(一) 不同流派的语态观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主动语态是深层结构,通过位移转换成被动语态。转换生成语法在解释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相互联系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在中动语态上,解释力稍显不足。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认为,中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表达相同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但语篇功能不同,强调不同的侧重点,不能随意互换。功能语言学派主张将语态先分为中动和非中动,再将非中动细分为主动和被动,中动涵盖范围之广可想而知。这种分类将只有一个参与者的句式都看成中动,如“The baby stood up”。如此一来,一价动词、不及物动词所构成的句式都被纳进了中动。此中动与本文所研究的中动概念不同。

解出相应的r个特征根,可得到差分方程的通解表达式,再由初始值得到差分方程的特解,即得到所求的概率Pn.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态反映动词与施事、受事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上例“The baby stood up”中虽只有一个论元“The baby”,但与“stood up”的动作之间是主动的,因此即使在形式层面“The baby stood up”和“This book sells well”有所类似,语义层面却完全不同,“The baby stood up”只有主动语义,描写“stood up”这一事件,没有中动语义;而“This book sells well”语义上描写这本书的内在属性,而不是销售事件。认知语法认为,语态的形式由认知凸显决定,主动语态凸显施事,被动语态凸显受事,描述事件不同的侧重点,是语义不同的两个结构,其间没有转换关系。中动语态不凸显事件,而是将事件弱化为背景,凸显受事的属性,是事件与状态的过渡阶段。

(二) 中动结构的定义

“中动”是1984年Keyser & Roeper[1]提出之后才逐渐进入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的。如句(3)所示,句式表达受事的“This book”具有“卖得好”的属性或特征,强调受事本身的性质或状态,不描述“卖”的动作或者事件,是典型的中动结构,具有非事件性。句(1)和句(2)都指向特定的事件(卖书),并有特定的施事,句(1)在句法层面有显性施事“she”,句(2)在语义层面有隐性施事“卖掉书的人”(This book was sold out by someone)。而句(3)隐含任指的施事,即这本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具有“好卖”的属性。句(1)和句(2)表述已发生的事件,用一般过去式,句(3)的一般现在时表达主语自身具有的恒时性特征,这种特征可能会引发买卖事件,具有情态性,表达一种可能性。因此,中动结构在语义上具有非事件性、任指的隐含施事和情态性三个特征。

虽然中动的研究蓬勃发展,却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不同语言的中动语态句法表达形式各不相同。Steinbach[2]在研究德语的中动结构时提出:“the middle construction…is only one reflex of middle voice (transitive reflexive constructions),and it differs from the other middle voice constructions not lexically or syntactically,but semantically”。世界语言形态各异,在不同语言中不同语态有不同的表达结构。英语的“be+过去分词”是其被动语态的外在表现形式,汉语被字句是汉语被动语态的典型结构。因此,语态的研究需要考察动作事件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而研究中动结构如何表达中动语态,重点在于语言形式是否表达中动语义。

二、 英汉壮中动结构的句法

(一) 英语中动结构

本文将英语中动结构分为典型与非典型两类,区别在于谓语动词后是否有修饰语,有则为典型英语中动结构,句法表现为“NP+V+AP”;无则为非典型英语中动结构,句法表现为“NP+V”。

1. 典型英语中动结构

根据主语的题元角色,本文将典型类细分为受事主语、工具主语、住所主语中动结构。其中,受事主语中动结构最为常见,句法表现为“NP受事+V+AP”。

(4)a.The cloth dyes easily.

b.The suit packs beautifully.

b.The pen writes smoothly.

以(4a)为例进行分析。动词dye有两个论元:dye[施事、受事]。在主动句“She dyed the cloth”中,“she”是动词的施事、主语,“the cloth”是动词的受事、宾语。在中动结构“The cloth dyes easily”中,句法的表层结构缺少施事,而受事“the cloth”占据主语位置,同时谓语动词保持主动形式。这一句法特征是英语中动结构的重要句法特点。

b.我想不起来了。→*我被想不起来了。(非被动语态)

(5)a.This knife cuts well.

c.The new piano plays well.

通常情况下,(5a)的动词“cut”用在“cut something with this knife”的结构中,“this knife”是动作“cut”得以实现所必需的工具,句法上以介词“with”引出。但在工具主语中动结构中,工具格摆脱介词的限制直接占据主语的位置。

住所主语中动结构则以住所格为句子主语,句法表现为“NP住所格+V+AP”。

(6)a.That bed sleeps comfortably.

b.This tent sleeps five.

上两例表达住所格主语的属性特征,如(6a)表达那张床的质量好,睡在那张床上很舒服。(6b)表达帐篷型号大小的属性,够五个人睡在里面。

血管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富含血管的良性肿瘤,属于其他与脑膜相关的肿瘤(WHO I 级)[1-2]。现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病理确诊实性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1例。

可见,以上三类典型英语中动结构不仅在句法上符合中动结构,在语义上也表达了非施事主语的属性特征。

2. 非典型英语中动结构

相比而言,非典型中动结构在句法层面没有修饰语,为表达中动语义,需使用其他修饰手段,如情态、否定、重音、强调等。如:

按照水利部(水文[2005]70)《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改革,以勘测队管理若干测站,测站实现有人看管,无人值守,定期检查巡测,实现驻测、巡测、间测和水文调查相结合。我们以山西省水文局王家会水文站作为流量巡测可能性分析论证的典型站点,以满足水文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资源评价分析等实际需要精度,研究和推进水文测验方式的改革。

(7)a.This meat may cut,but you never know.(情态)

b.The damp match won’t strike.(否定)

观察和分析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参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和肝硬化不同级别肝功能下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

c.I thought we were out of gas,but the car DRIVES!(重音)

d.Those red sports model do sell,don’t they?(强调)

乔布斯曾称自己如果改行,他将去当诗人。他认为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他们的创新中深藏着一种人文精神。

可见,非典型中动结构需要语境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中动语义,否则便会显得突兀奇怪,不符合正常的语言使用规范。

(二) 汉语中动结构

不同于印欧诸语,汉语是以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意义的分析语,语法标记较少,这使得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较之英语困难得多。英语的被动语法标记“be+Ven”便于区分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汉语虽有“把”字句和“被”字句,但仍存在大量无标记的句子,如意念被动句“碗打破了”,这种没有语法标记的句子在汉语中比比皆是。

赵艳玲[3]在讨论英语中动句的翻译时认为,英语中动句多可用汉语中动句直译,多以“起来”为标记,但处所中动句的“起”和“来”之间需要增词。然严辰松[4]认为,汉语的“起来”句与英语的中动句并非完全对等,仅有一小部分能表达中动语义。因此,我们需要对“起来”句进行甄别,做语态检验。

1. “起来”句

吕叔湘[5]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将“起来”的功能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8)a.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b.我想不起来了。

c.飞轮旋转起来了。

d.看起来,这件事他不会同意的。

e.这篇文章读起来很耐人寻味。

(9)a.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五星红旗被升起来了。(被动语态)

2. 语态检验

1956年 2 月,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苏共二十大全部议程结束后举行的秘密会议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作了题为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大反斯大林,后来人们把这个报告称为《秘密报告》。

(8a)的“起来”指人或物体向上的运动;(8b)的“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8c)的“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开始或持续;(8d)的“起来”表达估计;(8e)的“起来”表示从某一方面评价。前三个“起来”除了体标记“了”不能再加其他句法成分,第四个“看起来”是插入语,出现或者删除都不影响语法规范和句子大意,第五个“读起来”的使用构成了汉语的中动结构,句法表现为“NP+V起来+AP”,主语“这篇文章”是动作“读”的受事,AP“很耐人寻味”是在“读”的过程中“这篇文章”展现出来的属性特征。汉语的这类句子表达了中动语义,是汉语中动结构的典型。

工具主语中动结构则以工具格作句子主语,句法表现为“NP工具格+V+AP”。

c.飞轮旋转起来了。→*飞轮被旋转起来了。(非被动语态)

d.看起来,这件事他不会同意的。

→*被看起来,这件事他不会同意的。(非被动语态)

e.这篇文章读起来很耐人寻味。→*这篇文章被读起来很耐人寻味。(非被动语态)

其次,要检验非被动语态的句子是否是主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的主语是动词施事,我们以此检验。(9b)主语“我”,动词“想”,主语是动作的施事,所以(9b)是主动语态;(9c)主语“飞轮”,动词“旋转”,主语是动作的施事,所以(9c)是主动语态,(9d)“看起来”不是句子的中心主干,不在讨论范围内;(9e)主语“这篇文章”,动词“读”,主语不是动作的施事,(9e)不是主动语态。

通过这两个检验,(9e)既不是主动语态,也不是被动语态,而动词“读”的施事应该是人,而主语“这篇文章”是“读”的受事,(9e)是中动语态。汉语的语态可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检验。

3. 典型汉语中动结构

典型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表现即“NP+V起来+AP”,与英语中动结构一样,汉语中动结构有不同类型的论元做主语。

河北省具有北部燕山、西部太行山及中东部平原的地形地貌特征,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也具有明显的差别与特点(表2)。

受事主语中动结构:

1.4.2 血清采集和肺湿重/干重比值(wet-to-dry weight ratios, W/D)测定 大鼠行血气分析后,剪开腹主动脉放血处死,采集腹腔内积血,分离血清冻存待检。放血后迅速打开胸腔,结扎右侧主支气管,取出右肺上叶,用吸水纸吸干其表面液体后,于电子天平秤上称其质量,记录为湿重。将称量好的右肺上叶置于60℃鼓风干燥箱内72 h以上,至其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后,再次称重,记录为干重。计算前后两次的比,即W/D。

(10)a.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

b.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

汉语缺乏形态标记,一个句子是主动、被动还是中动语态很难从句法层面看出,因此,要明确一个句子的语态必须经过检验。首先,汉语被动语态允许“被”的插入,因此,可以用这条规则校验句子是否是被动语态。如上文提到的意念被动句“碗打破了”,可以插入“被”字,“碗被打破了”合乎语法,因此为被动语态。下面检验例(8)的五个句子。*表示句子不能接受。

c.这辆车开起来很快。

工具主语中动结构:

夏天先天失明,又生性腼腆,小时候常受到邻居小孩的捉弄。他们在他必经的路口码上石块;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往他兜里扔死青蛙;或者把蘸了墨水的雪糕给他吃……但每一次,只要叶晓晓在场,他们就不能得逞。她是女侠,是夏天的保护神。她跟那些捣蛋的孩子厮打,收拾他们。渐渐地,他们服了。夏天也服了。

(5)1000 MW机组回热系统优化方案投资费用1075万元/台,年综合运行收益理论测算值306.7万元/台,实际年综合运行收益仅考虑脱硝电价补贴收入约200万元/台,实际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5.3 a,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11)a.菲利普剃须刀剃起来舒服。

b.大碗喝起来畅快。

c.签字笔写起来流畅。

d.数码相机拍起来方便。

住所主语中动结构:

(12)a.浴缸泡起来舒服。

b.席梦思睡起来很舒服。

c.高速公路开起来很快。

d.食堂吃起来方便。

除此之外,汉语还有其他论元角色进入中动语态的主语位置。如:

首先,作为班级群的管理者,班主任要自我反省。在班级群里发布信息时,是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绩,而忽略孩子、家长的隐私和情绪。有的老师在收集信息时,为图方便,要求学生、家长直接将信息上传至群内,造成信息泄漏;有的老师为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直接将班级考试排名扔在群里。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这种做法简单粗暴,既伤害了部分孩子的自尊,也让部分家长难堪。有的老师工作不够主动,不能理解和满足家长对班级群的诉求;还有的老师工作过于细致,经常在班级群里对家长提出各种要求,让家长不堪其扰。

(13)a.热水洗起来舒服。(方式)

b.雨天开起来危险。(时间)

4. 非典型汉语中动结构

典型汉语中动结构以“V起来”为明显的句法特点,而非典型的汉语中动结构不受限于“V起来”,如果能表达中动语义,汉语允许出现句法变化。这种变化常出现在工具主语和住所主语等非受事主语的中动结构中,受事可以出现在“起”和“来”之间,即“NP+V起O来+AP”。如:

左小龙道:你想,我从小想做个指挥,合唱团指挥,现在有这个机会,我们有地方,我们有这么大的地,可以训练,还能发展,还有这么多弟兄,平时做什么都听你的,我……我们就把这个雕塑园搞得像一个小的国家一样,说不定还能搞出个些什么产业来,我们就能赚到钱,当然,赚钱不赚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不能只有野鸡野鸭啊,这里有多么好的土壤。

(14)a.菲利普剃须刀剃起胡子来舒服。

b.大碗喝起酒来畅快。

c.签字笔写起字来流畅。

d.数码相机拍起照来方便。

(15)a.浴缸泡起澡来舒服。

b.席梦思睡起觉来很舒服。

c.高速公路开起车来很快。

d.食堂吃起饭来方便。

(16)a.热水洗起澡来舒服。

b.雨天开起车来危险。

在日常使用中,有些汉语中动结构“V起来”句在保持中动语义的同时,“起来”可以换成“得”或“着”,成为非典型汉语中动结构的边缘成员。如:

(17)a.第一排听起来清楚。→第一排听得清楚。

b.这本书卖起来很快。→这本书卖得很快。

c.这个沙发躺起来舒服。→这个沙发躺着舒服。

(三) 壮语中动结构

壮语和汉语一样是分析型语言,多以虚词和语序表达语法意义。林亦[6]在其论文《武鸣罗波壮语的被动句》中提到,壮语的被动式似乎与汉语的接触有关,在汉语强势的地区,壮语被动式使用较为普遍,但在壮语强势的地区被动句式则较少使用,其文还论证了壮语表被动态的五个虚词均来自汉语。因此,本文主要以语义特征判定壮语中动结构,考察句子是否具有非事件性、任指的隐含施事和情态性,并检验主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1. 壮语语态表达

壮语语态的形态特征少,因此考察一个句子的语态,主要靠分析句子的语义关系。例如:

(18)a.Gou gwn lwgmaenz liux gwaq.

(我吃红薯了)

我吃红薯完过

b.Lwgmaenz (deng) nou gwn liux gwaq.(红薯被老鼠吃完了)

红薯被老鼠吃完过

c.Lwgmaenz gwn awq.(红薯吃了胀气)

红薯吃胀

上例三个句子的动词均为gwn(吃),(18a)是主动语态,以施事、动词、受事的语序排列。(18b)是被动语态,以受事、被动标记、施事、动词的顺序排列,根据林亦[6]的研究,被动标记deng是在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中渐渐从实义动词“中(靶子)”发展成为被动标记的。因此,在实际话语中,deng可以省略,(18b)也可以说成Lwgmaenz nou gwn liux gwaq,成为一个主题述评结构。(18c)以受事、动词、形容词排列,不能加被动标记,也没有施事,需要awq来补充,描述红薯胀气的属性,无论是谁吃了,都容易出现胀气的状态,施事是任指的。(18c)不能加gwaq或liux等表示事件完成的标记,gwn不再表达吃的事件,动词义受到削弱,动作成为背景状态,描述吃红薯后可能出现的腹胀状态。可见,(18c)表达中动语义,是壮语中动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

2. 壮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表现

根据中动结构的语义特征及主语和动词、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可以考察壮语中动结构的原型,进而分为典型与非典型两类。

(19)a.Lwgnganx gwn vannek.(龙眼吃着甜甜的)

龙眼吃甜甜的

b.Lwgnganx vannek.(龙眼甜甜的)

龙眼甜甜的

(19a)和(19b)在语义表达上有细微区别,主要来自于动词gwn(吃)是否出现在句法层面。(19a)中的主语是动词gwn(吃)的受事,施事在句法层面并未出现,却隐含着任指的施事,无论谁吃,龙眼都是甜甜的。同时gwn(吃)的动作义因为修饰语vannek(甜甜的)的共现而受到了削弱,不再强调吃的动作,而是表达在吃的状态下龙眼展现出甜甜的特性,表达龙眼的内在属性,而不是吃龙眼的事件。

再对比(18c)与(19a),两句均是受事主语+动词gwn(吃)+修饰语的结构,但修饰语的语义指向却不相同。(18c)中的修饰语awq(胀)是指向吃的事件,胀气是任指的隐性施事吃了红薯都可能出现的状态,吃的事件性在胀的状态制约下弱化,表达了中动语义,是事件表达向状态表达的过渡阶段。因此(18c)无法省略动词,“Lwgmaenz awq”(红薯胀)的接受程度不高,因为awq(胀)作为一个修饰语是用于形容人的状态,无法指向表示物的主语Lwgmaenz(红薯)。(19a)则不同,vannek(甜甜的)作为修饰语直接指向主语Lwgnganx(龙眼),因此(19b)是可以接受的。

可见,(18c)是表达中动语义的典型中动结构,(19a)可以省略动词成为表达状态语义的(19b),因此是中动语义向状态义的过渡阶段,处于中动结构的边缘,是非典型的中动结构。

3. 典型壮语中动结构

综上,典型壮语中动结构在句法上表现为“NP+V+AP”,其中AP的语义指向为由NP和V组成的事件,将动作事件表述转化为状态描述,表达NP在动作V事件中所展现的内在属性或状态特征AP。如(20a)表达灰色衣服在洗的动作事件中展现出容易洗的内在属性,(20b)表达这些布在穿的事件中展现出暖和的内在属性,(20c)表达瓦房在居住的事件中展现出凉快的内在属性。

(20)a.Buh mong saeg lai ngaih.

(灰衣服比较容易洗)

衣服灰洗多易

b.Gij baengz neix cocauq,danh daenj raeuj.(这布粗糙,但穿着暖和)

些布这粗糙但穿暖

c.Ranz ngvax youq liangz.(瓦房住着凉快)

房瓦住凉

4. 非典型壮语中动结构

非典型壮语中动结构是典型壮语中动结构在句法上的变异。(19a)允许出现(19b)的变异,说明动词V不是必需的成分。此外,非受事主语的壮语中动结构允许受事在句法层面上的共现,表现为“NP1+V+NP2+AP”,在工具主语壮语中动结构中尤为明显。如:

(21)a.Fag cax neix raemj ndok haeuj.

(这把刀砍得进骨头)

把刀这砍骨进

b.Fag liemz neix gvej haeux gaenj.

(这把镰刀割稻谷快)

把镰这割米快

c.Gouh dawh neix nip mienh mbouj ndaej.(这双筷子夹不了面条)

双筷这夹面不得

在(21)的三个句子中,事件以“V+NP2”的动宾结构来表达,句子描述工具主语NP1在“V+NP2”的事件中体现出AP的内在属性或特征,(21a)表达这把刀在砍骨头的事件中展现了“砍得进”的属性,(21b)表达这把镰刀在割稻谷的事件中体现出“割得快”的属性,(21c)表达这双筷子在夹面条的事件中体现出“夹不起来”的属性。

三、 英汉壮中动结构的句式特点

综上,英汉壮三种语言的中动结构在句型表现上具有一个共同点:都来自“NP+V+AP”结构。NP不能是V的施事,可以是受事、住所、工具等其他的论元;V所表达的不是一个动作事件,而是为句子提供了V类事件的背景;AP指向在V这类情景之下非施事主语NP所展现出来的属性或者特征。可以说,英汉壮中动结构都展现了相同的语义共性。

英汉壮中动结构也表现出不同语言的差异。在英语中动结构中,“NP+V+AP”结构中的AP体现为副词,V具有英语句法的特点,即通常使用一般现在时表达恒时性特征。通过典型与非典型英语中动结构的对比可以发现,非典型性英语中动结构中AP不是必需成分。如果句法上没有AP,则可以在动词V上使用否定、重音、情态、强调等方式替代。可见,在英语中动结构中,动词“V”是结构的核心,依附于动词的时态和其他语法手段对表达中动语义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于英语,在汉语中动结构中,“NP+V+AP”结构中的AP体现为形容词,V表现为“V起来”,动词V在汉语中动结构中的作用不及英语的重要。吴为善[7]认为,“V起来”表达一种状态,可见动词V的动作性在“起来”的共同作用下表达状态,“V起来”为句子提供一个背景状态,不是句子信息的核心。如(9a)“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句子所描述的是在读的状态下这本书展现出很容易读的属性。我们也可以说“这本书读起来不容易”,否定词出现在AP前,说明汉语中动结构的语义重心落在AP上,表达NP在“V起来”的状态下展现AP的属性特征。可见,汉语中动结构动词V的地位弱于英语中动结构中的动词,结构的核心转向AP。

壮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语言接触密切,深受汉语的影响。壮语中动结构仍以“NP+V+AP”为基本结构,趋于向汉语中动结构靠拢,AP与汉语一样表现为形容词,否定词也出现在AP前,AP是句子的语义核心。其不同在于:V不需要“起来”的依附,可单独使用动词。

参 考 文 献

[1]Keyser S.J.& Roeper T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381-416.

[2]Stroik,T.Bookreview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Germanic Linguistics,2005(8):225-241.

[3]赵艳玲.英语中动句的翻译及习得[J].钦州学院学报,2007(2):90-91.

[4]严辰松.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7-12.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41.

[6]林亦.武鸣罗波壮语的被动句[J].民族语文,2009(6):10-16.

[7]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4):3-13.

A Contrastive Study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 ,Chinese and Zhuang

XIAO Fang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China )

Abstract :Voice studies focus on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in traditional grammar.Yet generative grammar,functional grammar and cognitive grammar separate voi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among which cognitive grammar divides voice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s and its participants and this provides a background for the concept of middle constructions.Starting from middle semantics,English and Chinese middle constructions can be grouped into typical and atypical categories with real examples,and sub-grouped into small types based on the subject’s different thematic roles.Then a probe into Zhuang is taken with an aim to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Zhuang.Based on these studie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conclud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Chinese and Zhuang,and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oice,forms,syntax and semantic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Key words :middle construction;voice;English;Chinese;Zhuang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276(2019)09-0082-06

[收稿日期] 2019-08-2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中动结构对比研究(16CYY004);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英汉中动构句选择限制对比研究(2017KY0148);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2016MDQN007)。

[作者简介] 肖 昉(1984-),女(壮族),广西马山人,广西民族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

DOI :10.19703/j.bbgu.2096-7276.2019.09.0082

[责任编辑 黄昭艳]

标签:;  ;  ;  ;  ;  ;  

英汉壮中动结构对比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