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CT论文_房锐

肝细胞癌CT论文_房锐

房锐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影像诊断分析。方法:对肝细胞癌患者40例CT诊断影像表现对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肝细胞癌Ⅰ型15例,Ⅱ型14例,Ⅲ型11例。肿瘤病灶大小为2.20~24.5cm,I型病灶为圆膨胀型,轮廓较为光滑规整边缘清晰,外部包围致密增强带,Ⅱ型病灶形状不规则,膨胀趋势。结论:进展程度诊断在定位,定性诊断确定之后,要进一步对肝内病变全貌及肝外病变情况全面了解,从而,综合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肝细胞癌;CT;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037-02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肝癌的症状包括肝痛、纳差、腹胀、乏力、消瘦、腹部包块、发热和黄疸等。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0例CT诊断影像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48±4.5岁。主要表现为身体乏力,肝部有明显的疼痛。行肝部CT扫描检查。

1.2 方法

扫描前空腹口服500~800ml l%~2%的泛影葡胺水溶液或白开水。按设计范围依次扫描,一般选用层厚10mm,层距10mm。肝脏CT检查,常规应行增强扫描。其作用:①进一步发现病变,提高病变的检出率。②根据其增强特点,利于确定病变性质,有助于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1]。③根据所显示的肝内血管解剖,可鉴别平扫图像上的血管断面、扩张的肝内胆管断面,还是小结节病变。④增强扫描图像上,可进一步显示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等结构。

2.CT表现

2.1平扫

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近肝脏表面为主;弥漫型则见分布广泛、境界不清的结节。肿瘤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浸润性生长的肿瘤无包膜形成,其形态极不规则且边缘模糊。膨胀性生长为主的肿瘤增长较慢,压迫周围肝组织或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反应,形成假包膜,则肿块边缘清晰光滑;如假包膜较厚,则在肿瘤周围表现为一圈透亮带,即“晕圈征”[2]。巨块型肝癌病灶内可因缺血坏死而出现不规则、多发更低密度区,合并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表现为肿块内高密度灶。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可见肿瘤不规则强化,增强密度一般比正常肝密度低,坏死区不强化而表现为肿瘤内多个更低密度区,较平扫显示更清晰。

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血流动态过程,显示肝内血管解剖,对增加小癌灶的检出率及病灶性质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肝癌主要为肝动脉供血,在动脉期增强时肿瘤即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增强,呈高密度肿块,CT值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并超过肝实质。在门静脉期肿瘤增强密度迅速下降[3],而肝实质的密度逐渐增高。平衡期肝实质增强密度升高,肿瘤密度又回到原来的低密度状态。CT对比剂增强呈速升速降型,反映肿瘤内对比剂“快进快出”的特点,是肝癌的特征性表现。

病灶内出现动静脉短路分流,亦为肝癌的特征之一。团注增强早期,病灶内见与腹主动脉密度一致的静脉血管影,此时门、腔静脉主干尚未显影,提示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之间有分流存在。

2.3 弥漫性肝癌最为少见,其特点为肝内广泛分布的小癌结节,大小和分布趋向均匀,结节直径从数毫米到1cm,没有巨块。平扫时小结节显示欠清,多数表现为肝脏密度明显不均匀减低,增强后肝脏显示无数大小相仿的低密度小结节,彼此分开,边缘有强化。

2.4 结果

肝细胞癌Ⅰ型15例,Ⅱ型14例,Ⅲ型11例。肿瘤病灶大小为2.20~24.5cm,I型病灶为圆膨胀型,轮廓较为光滑规整边缘清晰,外部包围致密增强带,Ⅱ型病灶形状不规则,膨胀趋势。

3.讨论

典型肝癌在CT平扫时表现低密度灶,内部可见多发、不规则更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表现为对比剂“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有的可见假包膜形成;可出现静脉系统侵犯和转移等征象,诊断并不困难。但仍需与肝内其它占位鉴别,如血管瘤、转移瘤、胆管细胞癌、肝脓肿、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炎性假瘤等,结合病史及其增强特点有助于鉴别。

门静脉系统侵犯和癌栓形成是肝癌肝内扩散的最主要形式,癌栓的密度与门静脉血液的密度无明显差异,平扫不易判断,但受累的血管因癌栓生长而扩大[4]。增强后显示强化的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影,门静脉血管扩张。下腔静脉受侵犯和癌栓形成,增强CT可见受侵犯的血管狭窄不规则,或见局部压迹,有的被肿瘤包绕;腔内充盈缺损,个别可一直延伸到右心房内。肝门区和肝内胆管扩张为梗阻性扩张,依梗阻位置不同而见左叶或右叶肝管扩张,扩张程度轻至中度,平扫时较伴行的门静脉血管密度稍低,增强上两者对比更突出。扩张的胆管近肝门处可能中断或不规则。

近年来随着螺旋CT临床应用不断广泛,大大提高了肝癌的早期诊断水平,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TAP)显示的门静脉血流缺如或低下乃为肝肿瘤定位诊断的标准。由于螺旋 CT有着其很好的空间分析效果,所以它对早期诊断效果更显著而且对血管丰富、分化较好的肝细胞癌有着较大的诊断潜能,同时螺旋CT还可以和MRI发挥较好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肝胆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8-121.

[2]曹志宏,刘怡文.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67-969.

[3]孟斌.原发性肝细胞癌CT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旬刊,2011. 24(5):1969-1970.

[4]赵军志.浅谈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癌CT、MRI诊断[J].工企医刊,2013, 26(6):504-504.

论文作者:房锐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肝细胞癌CT论文_房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