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中国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4)04-0004-0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际体育竞赛,而且也是影响深远、参与人数最多的社会文化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运动强调“体育是而且必须是一种教育方式,体育运动应该在道德的规范内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1],它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了国际范围的普遍关注。2002年8月24日,国际奥委会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举行了“寓教于体”(education through sport)世界论坛,重点讨论了通过体育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题,并正式决定2003年为“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年”[2]。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与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关系引起了各国奥委会和教育机构的普遍重视,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性与多文化发展特性,成为各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动力;并且使奥林匹克文化成为学校体育中传承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的政治形象、经济效益、文教发展和科技进步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也将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的重任,学校体育在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推动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奥林匹克教育有它自身的内涵、方法和手段,以及以它的理论即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奥林匹克文化的广泛传播,将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因此,在现代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与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互动与交融的态势。
1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契合
(1)对人的教育——相同的主题。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3]。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不仅仅是竞技运动的力量,而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正是这些潜在的文化功能,使体育运动汇入了世界和平、进步、团结的洪流。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本质上讲,它是与学校体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学校体育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ICSSPE)副主席Margaret Talbot指出,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身体的文明和使人体得到全面协同的发展,它包括“学习运动”和“在运动中学习”两个方面[4]。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满足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做好应付合作与竞争、取胜与失败的准备;2)对学生的社会技巧、道德和审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3)为未来在体育、身体活动和娱乐领域的职业生涯提供技能和知识;4)平等地吸纳所有的青少年儿童,不管他们的性别、文化背景或能力如何;5)提供全面的方式帮助所有青少年儿童学习终身体育所必需的体育技能和常识。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体育偏重于“使学生学会运动”的教育,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体育只重视“让学生学习运动”,而忽视了“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的教育现状,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念、内容、方法等都将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融合了教育与文化观念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将为中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
(2)“以人为本”——相同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学校体育要弘扬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社会发展进程最核心的资源,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5]。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
作为当代竞技运动的主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成为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文化运动。其“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1)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与人文主义密切联系。近代奥林匹克运动萌芽于中世纪欧洲解体之后,由于文艺复兴运动否定了束缚人的狭隘的中世纪精神,对人和人体的研究、发展,才终于成为一种可能。以发展人性和人体为己任的现代体育,也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并获得发展。因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发端,井最终成为世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2)现代奥林匹克的哲学思想以发展人的精神和身体为核心,认为体育运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塑造完美和谐发展的人格,表现为对人类自身发展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3)青少年——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和学校体育文化的主体。
奥林匹克的教育本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运动形式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追随者。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满足了人的天性中爱玩、渴望竞争的天性,同时也契合了青少年渴望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发展特征。在竞赛的规则约束中,青少年潜移默化地懂得了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在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阶段,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的教育过程,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成长过程,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教育责任。
为了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会,北京市政府投资280亿元人民币建设数字奥运,建设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道路交通和数字通讯等,这在客观上提升了社会的总体体育锻炼环境;与此同时,通过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动了社会全体公民对体育的参与意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参加体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这两方面的措施都将为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能力和习惯,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学校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教养目标提供了积极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学校体育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也将实现奥林匹克的全球化和大众化发展目标。能与心中的体育明星较近距离接触,会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奥运会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关注,必将促进奥运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互动。
(4)体育运动——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同源的教育素材。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中心的竞技运动以其开展的广泛性、规则的客观性、竞赛制度的公平性、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运动内容的娱乐性和推广手段的成熟得以在世界广泛开展,其在中国的传播最先是从学校体育开始的[7]。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之初,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主流的竞技运动就确立了它在学校,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学校体育的内容、形式上的主导地位。根据历史记载,1915年“第二届远东远动会在上海举行,我国获得足球、排球、游泳及田径锦标后,无形中使学校所教之兵式操日趋淘汰,对球类及田径渐加注意”[8]。此后以西方竞技运动为主流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首先影响到我国沿海大城市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随后逐渐被一些学校采用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直到1922年北洋政府学制改革,正式将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项目列入《学校课程标准纲要》中。从此,竞技运动项目逐渐取代军事训练和日、德体操成为当时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直到现在,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的竞技运动形式,仍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建国后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经历了从教学改革到课程改革的曲折发展阶段,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在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要不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确定学校体育教材体系成为讨论的焦点。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事实证明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奥林匹克丰富的运动教育素材,同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不能抛开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目标而走向异化。随着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深入,“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提法浮出水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矛盾,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学校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选择是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学生需要为中心,现代竞技运动的主要项目仍然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学校体育教育素材。
总之,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介入,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等发展动力;同时,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在客观上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和多样化发展。作为中国体育文化传承主体的中国学校体育,正在经历着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改革的探索阶段,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注入,将为学校体育自身改革与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2 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对接的对策
(1)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部生动的世界运动文化史,中国学校体育在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对接中,将融合中西方运动文化的精髓,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相互吸引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吸收优秀成分,本身就是一种普遍价值”[9],学校体育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对北京主办奥运会的参与热情,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奥运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用体育文化对学生进行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借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促进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学校体育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运动的同时,感受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魅力。
(2)在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发展的条件下,中国传统学校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呈现出相互融合与借鉴的发展态势。
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世界体坛的贡献体现在,促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国际化迈进。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栋梁,通过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激发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他们了解到世界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以西方竞技运动为主流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也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各国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伴的文化要素,如中国太极拳,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而且蕴含着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取决于它与其他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它能够获得的文化资源越丰富,其发展就越迅速,越健康”[10]。北京奥运会将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影响将反映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介入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与热爱,逐渐改变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以西方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倍受冷淡的现状。
(3)整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学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有鉴别地吸收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为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所用。
学校体育作为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人的身体运动教育,实现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历史悠久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是对青少年进行身心教育的生动素材,也是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内容。学校体育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大多来源于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因此,对于我国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研究,既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照搬竞技运动项目体系,也不能盲目排斥竞技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顺应现代教育规律为原则,对优秀的竞技运动项目加以吸收和改造,使之成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时,由于现代舆林匹克文化仍然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体育文化,东西方文化在培养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教育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中国学校体育在吸收、借鉴奥林匹克文化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关系,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