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相关专家的对策_企业经济论文

就业:相关专家的对策_企业经济论文

就业:有关专家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一个跨世纪的全球性难题,各国政府都在为之而努力。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宁稳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并一直在为解决充分就业问题而努力,国家劳动部曾专门召开了全国就业工作会议,并在认真总结国内经验和借鉴国际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最近,国家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指出,“九五”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中,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搞好就业服务,完善职工介绍网络,广泛利用社会培训条件,加强就业训练和转业训练,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巩固发展劳服企业。统筹城乡就业,在加快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同时,有效控制失业过度增加;在引导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同时,组织好跨地区的有序流动。具体目标是:五年中,在城镇安排4,000万劳动力就业,在农村消化和转移8,250万劳动力,到2000年末,城乡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30%以上;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控制在现有规模,实现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并切实解决好我国的就业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之一:提高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就业工作,是社会经济问题的多元复合体,它与政治、经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就业工作的好坏,影响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各级政府应强化就业意识,把就业作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基本国策。在解决就业矛盾时,更多地从宏观经济决策角度来考虑,把劳动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统盘部署,无论是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在发展方向的选择时,都应把充分开发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问题考虑在内。以经济发展促广泛就业,以广泛就业促社会稳定,实现良性运转,应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主导方向,同时,也可将就业率、失业率的高低作为地方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强化政府责任。在实行企业破产机制,企业冗员逐步从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过渡的过程中,要兼顾人民的心理承受力和经济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城镇失业率以不超过5%为宜,有效地控制失业率的增长,需政府宏观控制,谨慎地实施。要建立失业预测预警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监控,掌握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依据失业率、长期失业率比例、不充分就业率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确定失业警戒线。建立预警制度,当预测失业状况接近或达到警戒线时,及时发出预警;建立失业调控体系,制定失业调控预案,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目标责任。此外,要加快社会保险改革,逐步建立起范围复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承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其保障生活的功能,保证就业局势的稳定,并为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对策之二: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劳动就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就业的同步增长,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模式。这是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的关键环节。因为,经济的增长必定会促进就业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而不同。80年代前期,由于在政策上注重扶持民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才使就业增长率大幅度提高。但从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同就业增长的脱节程度又出现了拉大的趋势。从1978年到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同就业增长率的比率为3.3∶1;而从1985年到1993年,GDP的增长率同就业增长率之比则上升到2.95∶1。这种情况反映出我国就业增长代价越来越高的趋势。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要求我们在制定就业战略的时候,首先要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着眼,寻找就业与经济协调的战略思路。在保证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将发展经济的重心放在重点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上来。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转产变型较为灵活。在目前经济调整时期,只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使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和稳定下来,形成稳定的中小企业群,将可成为未来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

对策之三:实施“再就业工程”。1994年,国家劳动部在30个城市开展了“再就业工程”的试点,帮助了一批长期失业者实现再就业。1995年,国家劳动部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再就业工程”。再就业工程的宗旨是: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府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实施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安置相结合,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目前主要是通过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使物资、饮食、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娱乐业等,能够大量吸纳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具体做法是:利用各种就业服务和培训、安置基地通过职业指导,为失业职工介绍职业信息和求职方法;通过开展转业训练,提高再就业的能力;通过提供求职面谈和工作试用,促进双向选择;通过兴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组织开展生产自救;通过政策指导,鼓励、支持失业职工和企业富余职工组织起来自谋职业。如果这些失业人员观念更新,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去,就业前景就会更加广阔,据统计,全国已有300万城里人下乡就业,这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件新鲜事。为保证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劳动法》的基础上起草《就业促进法》。宏观上,强调通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来创造就业条件;微观上,注重了科学地制定就业促进计划。

对策之四:实施“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序工程”。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应通过发展小城镇建设来转化、吸收。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发展不足,数量少,大中城市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而且,其自身的失业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依靠现有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乡镇企业虽可吸纳一定量的劳动力,但受到地域、交通、技术、人员、资金等等因素的限制,发展的规模受到了制约。通过发展小城镇建设,把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经济地域较具优势的地区发展为小城镇,不仅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可以带动产生一批三产企业,扩大就业容量,为乡镇企业的再发展和扩大规模提供条件。因此,发展小城镇建设,使之成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散地和乡镇企业规模经营的基地,对我国就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发展小城镇,对规划设计小城镇建设体制、产业和乡镇企业布局、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工作都要事先考虑和安排,配套完备了,发展才有保障。

另一方面,要正视和解决农村进城劳动力的就业、生活问题。目前,每年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达5,000—6,000万人,绝大部分进入城市。这已是不小的数目,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这几年的实际情况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这批劳动力。因此,这就有个如何正视这一大批劳动力进城的问题,如何进行有序化管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着眼于长远,逐步解决已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生活问题,考虑其在城市落户、住房、结婚、子女上学等诸多需要,加强城市设施建设,逐步使进城劳动力的就业、生活稳定下来。对农村进城劳动力,要纳入统一管理,而不能只作为临时工。特别是在劳动关系稳定性上,要使用农村劳动力的随意性,减少流动性。对此,劳动行政部门要依法强化管理,以保证农村进城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减少盲目流动。

对策之五:调整就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发,扩大就业领域。要实现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就业结构的根本问题在于就业过分集中于低次产业,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56.4%、22.4%和21.2%。而发达国家的从业人员比例美国为:2.9%、22.5%和71%;日本为6.7%、34.5%和58.8%;英国为:2.1%、28.9%和69%;法国为:5.7%、29%和65.3%。即基本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六成左右,第二产业占二至三成,第一产业占不足一成,由此可见,我国就业结构的层次过低,产业的低级化导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低下,调整就业结构除了可以发展小城镇和社区服务业以外,还可以加大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减轻“瓶颈”行业为第二、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要以改善劳动力素质和素质结构为目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开发。我国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的低下,既影响他们的竞争力,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因此,搞好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城市教育投入中,要加大技能开发投入的比重,把就业投入的重点逐步转到就业训练上来。另一方面,要把技能教育的重心逐步转向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使技能教育和就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联通国际劳动力市场,开拓境外就业渠道,以及开辟非全日制、钟点工等多种灵活就业形式,不断扩大就业领域。

对策之六:积极协调东西部就业的平衡发展。在巩固东部,就业发展已取得成就的同时,重点扶持西北地区经济与就业的发展,遏制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制定特殊政策促进特殊群体的就业发展。要采取适应地区差别的就业指导与扶持政策。在失业率低的地区,加快就业制度的改革,减少包就业的力度,加快企业富余人员的速度,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同时,加大对就业难点地区的就业投入。利用东部发达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把中西部就业难点地区的部分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输送到东部发达地区,把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化就业难点以及就业扶贫结合起来。同时,可以利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同东部地区劳动成本差别拉大的时机,运用政府的产业政策,推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西进。要把就业服务事业的工作重点转到扶持就业难点与特殊就业群体上来。实施以年龄和失业期限差别为中心的特殊群体就业扶持政策,优先帮助年龄较大的和失业时间较长的失业者。由于青年初次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就业转业者。再加上从现在到下个世纪中期,我国老龄化的程度将会加剧。因此,应当把扶持长期失业者和大龄失业者的就业帮助作为一项长期战略。

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今后几十年内很难根本改变。一定的失业率很难完全避免。但是,人们完全应该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路总是人走出来的。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充分就业,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一定会比其他国家解决的更好,事实将会作出雄辨的证明!

标签:;  ;  ;  

就业:相关专家的对策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