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问题与基础教育改革_钱学森之问论文

钱学森的问题与基础教育改革_钱学森之问论文

钱学森之问与基础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基础论文,钱学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发表讲话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习主席指出抓住机遇的重要环节是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面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如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这一重大课题,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近年来困扰我们的钱学森之问。

一、我国杰出人才培养困局

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取得了巨大进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超过500人,到2007年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取得的科研成果令世人瞩目。虽然如此,但总体水平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60年前甚至是30年前,我国科技界还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吴文俊、周培源、竺可桢、邓稼先以及朱光亚、周光召、宋健、陈景润、袁隆平、王选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科研人员的待遇也有了大幅提高,但在培养和造就顶尖人才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自诺贝尔奖开评至2010年的108年中,六大奖项共有569人获奖,分布在3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占一半以上,其次是欧洲。亚洲以日本为最多,中国还没有。近50年来,有8位美籍华人分别在物理学、化学领域获诺贝尔奖,平均6年有一位华人获奖。

对此,钱学森曾多次提出,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责任就摆在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肩上。如何理解钱学森之问?我想,这不是从对全部教育目标实现的忧虑提出问题,而是首先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切入;不是对中国教育的全部否定,而是引发对中国教育的全面反思;不是单纯提出问题,而是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大成智慧学教育内涵

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学的提出其实就是他试图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一)钱学森教育思想概览

钱学森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新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成智慧学在思维结构中要求具备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它是由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二是情感层:它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品德、意志、意向、需要、情趣等因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三是智慧层:它是以知识层和情感层的整体融合为基础的,是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观、人一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等基本要素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有机地建构在一起的。智慧层是思维结构中最深刻、最复杂、最富于哲理的层次。

钱学森说:“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这是大成智慧学的核心。创新型人才就是集大成而得智慧者。他们就像一座喷发的火山,集大成是能量的积累,得智慧则是喷发出熊熊的火焰。

大成智慧学有着深刻的教育内涵,这包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通才教育;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

钱学森要求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培养青年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维结构和精神内涵,为青年思想的奔放驰骋提供一个广阔而科学的天地。有了这样思想文化基础的学生,适应能力很强,处处可以乘风破浪,他们既是全才,又是专家,是全与专辩证统一的人才,也将是新世纪的主人。

钱学森强调,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以,我们不能将各科教学彼此割裂。学生掌握的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他提出不仅理工科要结合,而且要理工文结合,要科学与艺术结合,他还专门强调,科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艺术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其逻辑与形象思维都得到提高。

按照钱学森的想法,“集”的对象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还有体系外围的前科学知识库,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他认真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趋势,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建立起一个开放复杂的人类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个体系不仅结构在发展,内容也在充实,还会不断有新的科学部门涌现。因此,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以至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使人能够不断及时获得和集成广泛而新鲜的知识、信息与智慧,从而迅速提高人的智能,培养创新的能力。

(二)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大成智慧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大成智慧学给教育改革的启示是:一是集大成,二是得智慧。

1.集大成——整体优化

大成智慧学本身就是集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集对人才成长和个人体验的思考,集对东西方教育的比较之大成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教育思想的创新。

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就是要充分理解集大成才能得智慧。集大成就是教育要全面而不片面,融合而不分割。

第一,全面而不片面。要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充沛的激情、科学的思维、审美的能力、创新的冲动。

第二,融合而不分割。要使学科知识相互融通的教育目标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之中,贯穿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育评价的综合性与发展性之中。

2.得智慧

创新型人才是积累而生成的,教育的任务是为其积累创造生成的条件。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应试教育是教到学生没有问题;素质教育是教到学生能够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并进行新的思考。要给学生一个完整思考的机会,是思考而不是简单重复结论,是完整的思考而不是支离破碎,是完整的有创见的思考而不是顺应教师的教学设计。

有的学校提出课堂要有三声:掌声、笑声、辩论声,这很有道理。掌声,说明深刻与精辟——有感悟;笑声,说明生动且精彩——有兴趣;辩论声,说明启发与探究——有参与。

第二,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第三,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进优异学生的培养方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倡导者普拉哈拉德曾提出两个核心竞争力公式,其中之一就是:N=1,即价值是基于每一位顾客独特、个性化消费体验的。因此企业即使面对一亿个消费者,也必须学会关注某一个具体的消费者在某一时刻的体验。借鉴于教育,则可理解为:教育价值是基于每一位学生独特、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的。因为教师即使面对许多个学生,也必须学会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学生的体验。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

因此,要改变“好学生,你将来是学校的历史;差学生,学校将来是你的历史”的逻辑,树立每一位学生都是学校的历史的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改革评价制度,各级教育机构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完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激励每一个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总之,回答大师之问,我们应当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基础教育的历史责任是为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在内的全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为所有学生积累能量。第二,汲取大成智慧学的精华,树立集大成得智慧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钱学森的理想和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第三,直面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改革的针对性,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第四,加强基础教育各学段的统筹规划,将先进教育理念一以贯之,探讨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第五,以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打破常规的实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加大改革力度。第六,创造学校推进教育改革的宽松环境,改进督导评价和质量监测,减少和消除学校推进改革的制度性障碍。以整体优化思想指导改革实践,防止以新的片面性来克服片面性,防止形式主义、表面化。第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引导教师学习和理解钱学森教育思想,反思教育行为,激发改革精神,投身改革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既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个人的秉赋和勤奋。只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努力为每位同学积蓄能量,就一定会有一座座火山喷发出耀眼的光辉。

标签:;  ;  ;  ;  ;  

钱学森的问题与基础教育改革_钱学森之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