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东亚安全的三大因素_时政外交论文

21世纪初东亚安全的三大因素_时政外交论文

决定二十一世纪初东亚安全的三大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三大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边,以充满希望的目光望着那遥遥可即的新的千年时,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却再次提醒世人——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作为亚太国家,我们不能不更加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影响东亚安全的重要因素的演变。

中美日俄关系伙伴化与美日同盟地区化之间的矛盾

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四大国在东亚地区安全框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关系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势,即国际关系伙伴化与美日同盟地区化、北约化。这是目前世界多极谋求协调共存与美国企图单极主宰世界之间矛盾的新发展。

冷战格局崩溃后,各国从本国利益及彼此共同利益出发,开始谋求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1998年,中、俄、美、日四大国之间在历史上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从而确立了大国关系的非敌对性战略定位与基本框架。但这种国际关系伙伴化刚刚起步,还面临种种挑战与考验。各国之间伙伴关系本身也有质的区别,有的尚未真正建立,有的仍相当脆弱。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严峻考验,还需不断克服双边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及反华势力的破坏。日俄则是尚未缔结和约而先结成“伙伴”,双方称之为“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美日是双边同盟加全球伙伴,双方于1990年提出建立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使美国在世界各个领域可获日本支持。中日关系方面则由于日本不愿日中关系对日美同盟造成任何削弱,故不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用“和平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国际关系伙伴化,是冷战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有可能通过国际关系伙伴化为冷战后的双边关系作出新的战略定位,最大限度减少彼此间的敌意,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互利合作,共同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

对上述国际关系伙伴化形成冲击的另一种趋势,是双边同盟的地区化。这主要是指美日通过修订防卫合作指针,使双边同盟从保护日本安全转向美日共同介入“周边事态”冲突,发挥类似“远东北约”作用,主宰东亚安全。其与冷战时期美国亚太战略同盟体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矛头不定向,范围无限定,日本可出兵。

在美国看来,新指针是北约东扩的“亚洲版”和“北约东扩的归宿”(美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坎贝尔语)。一句话,是美国军事独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当前,美日同盟地区化同国际关系伙伴化的矛盾,在中美俄日四国关系中日显突出。美国正通过建立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 )谋求军事战略优势,并企图借机扩大售台武器,给中国统一进程设置障碍。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在日本通过后,日本海军将更加活跃于公海,其军事力量也将进一步增强,并有可能配合美军在海外作战。朝鲜半岛是新防卫合作指针的首要目标,另外新指针中故意含混其辞的“周边”,也包括了俄罗斯、中国大陆及中国的台湾(小泽一郎语)。这不仅将影响中美、中日的伙伴关系,也将影响俄美、俄日伙伴关系的形成。俄已公开表示对美日“新防卫合作指针”及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 )计划的担忧。

朝鲜半岛形势缓和与紧张交替出现的实质与内涵

朝鲜半岛形势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90年代以来紧张与缓和经常交替出现。目前缓和是主流,但仍存在着孕育下一次危机的可能。

去年初金大中总统执政后,在坚持保留驻韩美军的同时对北方采取了和解的“阳光政策”。今后以来,金大中总统又提出,可将朝鲜停止研制核武器和远程导弹计划与解除对朝经济制裁、加强经援、实现朝鲜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等问题“一揽子解决”。韩国还谋求在“四方会谈”中改善南北关系,缓和半岛军事对立的冷战格局。韩国在与美日两国协商中坚持尽量避免刺激北方,强调目前朝鲜半岛压倒一切的大事是维护和平与稳定。

朝鲜也采取了灵活政策,北南民间交往有突破。去年6 月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通过板门店访问了朝鲜,同年10月他再次访朝并受到了金正日的接见。北南双方就金刚山旅游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等达成协议。去年韩方访朝人数超过过去9年的总和。今年2月,朝方又向韩方建议在平壤举行政府和政党“高级别政治会谈”。这些都为紧张对抗了半个世纪的朝鲜半岛带来了和解与交往的希望之光。

但朝鲜半岛的缓和主流也受到了美日对朝施压的逆流袭扰。由于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对朝援建轻水反应堆资金迟迟不到位,加之美原定每年给朝50万吨原油也未如期提供,引起朝方极度不满。去年8月31 日日朝鲜发射“光明星一号”卫星,日本则咬定是发射了经过日本上空的导弹,并以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对朝鲜实行制裁。今年6月,美、日、 韩三方又指责朝鲜正在准备进行新的导弹试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还第一次(指战后)采取了比美韩更强硬的对朝姿态:开发侦察卫星和参与美国TMD研究计划, 推动国会通过“周边事态法”。

这场危机的实质是,美日企图利用同朝鲜的紧张关系,借口半岛局势“不稳”来加强军事同盟,在亚太地区谋求21世纪的军事主宰地位。

从中长期看,若朝鲜半岛上的这股逆流终成气候,美日形成“亚洲北约”并建立TMD系统,将给这一地区注入新的不稳定因素。

稳定亚太地区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较量

冷战后,决定国际安全、地区和平与国内稳定的主要是两种看不见的力量:一是以经济发展与合作为基础形成的一国内部及国际间相互依存的向心力,它有利于和平与稳定;二是一些国家的内部矛盾,如经济衰退、极度贫困、分离主义、民族或宗教冲突,以及激进的“民主化”进程等引发的离心力,它是导致冲突与内战的破坏力。

亚太地区在90年代前半期,以经济增长为动因的向心力占优势,安全形势明显改善。亚太大多数国家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保持了国内稳定,战后以来的热点相继平息,而且未发生新的地区冲突。亚太地区有史以来首次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 这是本地区向心力增强的集中体现。

然而,90年代下半期,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这种向心力有所下降,而离心力开始增强,成为地区的不稳定因素。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加之其国家发展战略模式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金融、经济、政治全面危机,经济长期萧条。东盟一些国家依靠短期国际资本注入形成经济过热,加之大量购置国外武器造成外汇储备消耗等,使其抵御国际金融风暴能力降低。持续两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发展为引发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及社会动荡的复合型危机。

这些国家(如印尼等)若长期陷入经济危机与社会分裂的恶性循环,势必对地区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东盟主要国家忙于应付国内危机,其在亚太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有所下降。去年12月举行的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发表的“河内宣言”承认,经济和金融动荡已使东盟各国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并强调要“加强多样化方面的团结,加强凝聚力与和睦”。很显然,包括ARF 在内亚太地区所有安全对话机制在世纪之交所要讨论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增强本地区各国国内及国际关系向心力与凝聚力的问题。它涉及和平与发展两个方面,是一切所谓“相互信任措施”、“预防性外交”的核心。如不及时研究这一问题,一旦某些亚太国家国内矛盾激化,就可能引来外部势力的插手甚至入侵,南联盟即是前车之鉴,从而严重破坏亚太和平。

综上所述,影响东亚安全的三大因素相互关联。事实证明,以经济合作为动力实现国际关系伙伴化,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向心力,并可促进地区形势缓和;而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推行双边同盟地区化,则将制造同盟国家与非同盟国家之间的离心力,并导致地区紧张与动荡。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东亚各国所要做的就是:增强国内及国际向心力,减少国内及国际的离心力,从而赢得本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标签:;  ;  ;  ;  

21世纪初东亚安全的三大因素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