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新概念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概念论文,生态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的课程理念能否贯彻,关键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新课程的各项要求,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们的教学需要,为适应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学者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问题的新见解,并为此建构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新概念,希与同行商榷。
一、概念建构的背景
随着课程资源概念的明确界定,使课堂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关于课堂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显然,这里所指的课堂是在传统的、静态的、狭义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得出的概念,仅仅将课堂定位在教室。本次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的概念,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也就是说除了教室、教材等校内课程资源外,校外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1]这样,就使得“课堂”概念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成为了广义的课堂,只要是能实现我们教学目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课堂,这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又一大进步。
随着课堂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要素观点提出新的认识。其实,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问题在学术界也一直没有定论,如存在“教师、学生、教材(或教学媒介)”三要素说;还有“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手段”四要素说;[2]以及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再加上“教学环境”的五要素等多种说法。对于教学的两大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可是,对主体之外还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却一直存在分歧。现在随着课程资源概念的明确,至少认为教科书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的观点已经显得有些狭隘了,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经常是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中心、教材为中心,那种认定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的观点,实际就是主张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体现;至于认为另一要素为教学媒介的观点,应该是有一定合理性与科学性,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随着课堂概念外延扩大,可能会使课堂教学过程要素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为了更简单、更科学地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三要素为好,那么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如何呢?
当前,随着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我国的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如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我国的教育问题,有学者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一门教育生态学的学科。该学科重点是宏观地研究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教育生态系统问题,由于系统具有层次性特点,因此,就可以不断地对教育生态系统更细化地分层,形成如学校生态系统、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等这样的子系统,并对其进行微观研究,为此,笔者在本文里,为了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问题,将对这一从未涉足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进行全新的阐释。
二、概念建构的过程
1.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建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新概念,除了借助教育学理论外,还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系统论、生态学、环境论等。何谓“系统”?关于系统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3]还有学者提出,系统是指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4]无论哪种描述方式,都是强调人们在研究事物时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单一部分和过程,必须研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应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或要素群来考虑。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就曾将系统论运用到生态学领域,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所谓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5]坦斯利从生态学的角度以及研究的需要将生态系统分为几种类型,其中,他按受人为的影响或干预的程度,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坦斯利的研究成果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也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生态系统的理论引入到社会领域,认为社会就是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继续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一门教育生态系统学的学科。由于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教育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范畴,人工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组织或个体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中,都是由最基本的两大要素:活动主体(即人),和相应的环境要素组成。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生态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等特点外,最重要的就是还具有层次性特点,正是因为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我们才又可能对许许多多微小的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如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最大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里,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人与教育环境,又形成了教育生态系统;在教育生态系统里,凡是有关学校的人与环境又形成了学校生态系统;而在学校生态系统里,课堂上的人与课堂教学环境又形成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见图4-1)
社会生态系统层次性图(图4-1)
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也将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宏观生态(macroscopic ecology)和微观生态(microscopic ecology),前者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领域内的大教育系统的问题,后者主要是将研究对象缩小到学校、教室,教学设备、课程等对教学有直接具体影响的微观问题。[6]目前,在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对于宏观的大教育问题研究得较多,而用生态系统理论去研究微观的课堂教学问题几乎是空白。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曾提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信息流、教学手段等多种要素组成,使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结构;[7]本世纪初;又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课堂是教育情景中人(教师和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成的基本系统。[8]只是当时由于理论依据的不充分,他们未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今天由于“课程资源”概念的明确界定,使课堂的外延也不断扩大,这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实存在两大要素,即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和环境,这里的人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两大元素,这里的环境要素不再是一个单纯元素或概念,而是一系列具体的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环境元素群,如教学空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等。简而言之,所谓“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2.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人们在研究系统时,通常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的基本范畴及理论基础。因此,我们为了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内涵,也可以从结构关系和功能关系两方面去剖析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所谓系统的结构关系,就是表明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静态的空间布局与连接关系。它是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切功能的内在根据,也是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对一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成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因此也是无限的,但有学者认为系统至少有三类最基本的形式:第1类是集中系统;第2类是分散系统;第3类是多级递阶系统。(分别见图4-2的Ⅰ、Ⅱ、Ⅲ)
对于集中系统而言,系统的多个子系统都集中到上层(称之为协调器),并受它的指挥,使系统处于一个满意的协调的工作状态。分散系统顾名思义是指子系统是分散工作的,仅仅是在子系统之间有一些信息传送。多级递阶系统的结构特点是分级的,每一级只管理一定范围。(注:http://www.bast.cn.net/kxmc/index.htm)
系统的基本结构图(图4-2)
通过对以上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的研究,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较常见的就是第一种结构形式,即教师是最上层的协调器,当处于教学过程时,必须充分利用环境因素来指挥多个子系统(学生),才能使整个系统的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并顺利地实现协调。通过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结构形式更深入地分析,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应该由过去传统的权威者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协调者转变,同时,还可以让教师认识到,除了教材元素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其他环境元素,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真正的成功。见(图4-3)
课堂教学系统结构关系图(图4-3)
如果说系统的结构是静态的系统内部关系的话,那么所谓功能就是动态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总之,结构关系存在后,它各要素是怎样运动起来的则要靠功能关系来说明。研究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除了研究其系统内部结构的制约关系外,同时还要研究其系统外部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例如,课堂教学生态系统通常要受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其系统功能发挥的作用就会有差别;同时还要受到来自学校或地方、国家教育政策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至少包括两个层次,即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系统外部环境的功能关系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其功能关系图如下,见(图4-4):
第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见下图黑箭头示意)
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图(图4-4)
从前面的社会生态系统层次图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它必然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而该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同时又都可以被视为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功能关系主要就表现在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会与外部环境存在一个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如在理想状态下,当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多少条件,教师也应该对外部环境输出相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同理,学生、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也会存在这样的转换关系。但是由于具体原因的影响,这种输入与输出的比例不可能绝对地成正比。通常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很好的条件,但因为教师或学生自身的原因,使教师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即在好学校也会教出差学生。但我们之所以要研究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功能关系,就是让教师从理论角度意识到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肯定会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为我们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见上图白箭头示意)
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内部中的三要素: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之间彼此又存在一个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功能转换过程,因此,各要素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图所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学生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以及课堂教学环境内部之间等等,如果一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都发挥到最好,那么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该系统的功能将会发挥得最好,或者说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就是指能量、信息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近或相等。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要考虑到结构和功能关系两个方面:在结构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方面,教学环境与学生需求等多方面是否平衡,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过多,使结构失调,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学环境太差,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在功能方面,如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失调,如教师利用教学环境教学时,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同样,如果外部给教师创造的条件不够,即输入的条件不够,如工资待遇、竞争机制、尊重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等。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导致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达不到平衡状态,而最多只能是逐渐接近理想状态,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了不断地追求尽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而努力工作。
三、概念建构的现实意义
通过借助多种学科的理论依据,以及层层的逻辑推理和演绎分析,我们建构起了一个有关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新概念,这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都会有许多现实意义。
第一,有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三要素问题,此时的“课堂教学环境”已是有别于旧认识的新概念,即在特定的课堂中,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并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所有元素都可称为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教学空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等。由于此教学环境概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就是说,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环境的外延会自动扩大和拓宽,并不断地适应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需要,这不仅避免了对教学过程要素无休止的争论,使要素点变得简洁和有指向性,更重要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也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有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明确了三要素问题,可以克服过去片面地研究教学过程,忽略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和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问题,以及可以改变过去长期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这个主体的发展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境元素进行教学,并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三,有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因为,要更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问题还必须注意从更系统的、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视角去研究,在此,笔者建构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期能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建构起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学的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