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蛟洋暴动武装的发展历程
◎李荣生
90年前的6月25日,在上杭蛟洋爆发的农民武装暴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蛟洋农民为反抗压迫而举行的武装暴动,它揭开了上杭武装斗争的序幕,是上杭县农民运动的伟大尝试,也是闽西四大暴动之一。它不仅教育了干部群众,扩大了政治影响,也锻炼了地方党组织,为以后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蛟洋暴动队伍,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农民武装到地方红军继而发展为正规红军,在闽西革命史上乃至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迂回大山 坚持游击
蛟洋暴动虽然是正义的举旗暴动,但又是被迫的,因准备不充分,没有战斗经验,加上敌我力量悬殊,致使暴动受挫,蛟洋村遭受一场大洗劫,房子被烧,财产被抢。傅柏翠领导北四区农民武装被迫退入山中,并对队伍进行整编,组成一支130多人的精干队伍。傅柏翠称这支新组建的武装队伍为“农民自卫军”,并进行短期整训。活动在苎园、下郭车、洋稠一带,打击反动豪绅,提振队伍士气。他在实践中不断鼓励暴动队员不要怕,同敌人斗到底,有饭大家吃,有屋大家住,使90%以上的队员坚定了信心,集中在附近山上,下定决心与敌人拼到底。7月上旬,暴动队伍从苎园的森坑下山活动,在游鱼坝、洋稠等村开展打土豪烧田契斗争。杀了土豪,分了田地,使暴动队员信心大增,影响不断扩大,队伍得到了迅速扩充,也积累了斗争经验。
黄连有抗菌活性,不同溶剂提取物抗菌活性不同,这也说明黄连用不同炮制方法时,其抗菌活性也不同。黄连对多种细菌均有抗菌作用,但细菌不同,其抗菌成分有差异,说明不同成分作用于细菌的机理时不一样,但这都是体外试验。中药体内抗菌机理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很多微生物及受生物体内环境的影响。现在研究认为,中药抗菌是对细菌、对机体多环节多途径作用的综合结果。少数中药抗菌与其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菌体有关,而大多数中药抗菌机理是激发生物体内在的其他抗菌因素,以及降低细菌毒力或者减轻细菌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等途径起到抗菌作用。
主要使用了MagiCAD进行综合管线的布局,利用软件分析绘图,借助明确的技术表示和文字标识进行科学的布线,最后结合可视化的3D全景技术进行管线交叉的设计和功能性检测。同时,该技术能够分析通暖管道、排水管道、机电电气的处理管道和空调的管道的兼容性,运用不同的图层分析其各管道的功能,最后结合不同颜色的基本表示确认管线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操作。
在短时间内,傅柏翠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发展到230多人,有枪200余支,这支武装队伍,能打仗,会爬山,个个生龙活虎,为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辗转闽西 壮大武装
傅柏翠返回蛟洋后,灵活运用游击战术,拔堡垒、灭民团、除土劣,革命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北四区各乡村群众看到傅柏翠先生又回来领导他们闹革命,十分高兴,自发组织起来,为自己的部队送粮送菜,日夜轮流放哨,那些处于地下秘密活动的革命同志也起来公开活动,北四区(蛟洋)、北五区(古田)连成一片,恢复了党组织和农会,领导群众抗租抗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北二区(白砂)、北三区(华家),在傅柏翠领导的武装斗争胜利的影响下,贫苦农民纷纷组织起来,烧毁田契,抗交地租,枪杀豪绅地主。
第二天凌晨,傅柏翠在苎园组织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红四军。迎接红四军后,傅柏翠遵照福建省委的指示和毛泽东的嘱咐,把北四区各乡村的武装队伍,组编为红军第五十九团,傅柏翠任团长,曾省吾任党代表,罗瑞卿任参谋长。随后,五十九团配合红四军二打龙岩城,再打白砂钟铭清,取得了重大胜利。在上杭白砂,五十九团还协助红四军政治部做好俘虏兵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红四军伤病员的安置工作。
王海萍和傅柏翠率领的闽西三县武装开辟新苏区的斗争,虽然没有获得较大胜利,但是发动了群众,对推动闽西人民的革命斗争增强了信心,并有效地牵制了敌人,有力地保证了永定、溪南的分田斗争和苏维埃建设。不久,根据中央军委原定福建红军编为第二十师的计划,决定将傅柏翠的五十五团与张鼎丞的五十七团合编为五十八团,团长张鼎丞、党代表傅柏翠。五十八团成立后,闽西便有了一支比较正规的部队。此后,傅柏翠紧密配合张鼎丞在金砂、溪南、大埠、汤湖等地开展游击战,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
回师蛟洋 迎接红军
正当五十八团取得节节胜利之时,驻守上杭县城的敌郭凤鸣部派出重兵在地方民团的配合下,大举进攻围剿五十八团。为避敌锋芒,特委决定分兵活动。张鼎丞率部向平和方向运动,傅柏翠则率领蛟洋的战士返回北四区。
1928年7月15日,省委特派员王海萍主持召开闽西特委会议,宣布成立闽西暴动委员会,王海萍为总指挥,张鼎丞、邓子恢、傅柏翠为副总指挥。中旬,傅柏翠接到王海萍指示信,傅柏翠随即率领武装队伍到永定去,以配合龙岩、永定武装开辟新苏区。王海萍把岩永杭的暴动武装整编为闽西红七军第十七师,下辖3个团,龙岩白土和上杭蛟洋的武装整编为五十五团,傅柏翠任团长,陈锦辉任党代表。
2、在部门协作上联合。将人口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将卫生计生宣传纳入媒体单位社会公益事业宣传,将关爱帮扶活动纳入民政救助,将倡导健康生活纳入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形成卫生计生大联合、大宣传格局。
三年来,大港油田自主研发的环保型三次采油二元驱油体系和模块化注入工艺,采出水聚合物驱和聚/表二元驱已扩大到11个区块,覆盖地质储量3432万吨,注入井数达到216口,受益油井数达到367口,可增加可采储量296万吨,可提高采收率13.6个百分点,实施区块原油产量从三次采油前的820吨上升到1100吨。
该项目充分体现了BIM在项目交付全生命期各阶段的用例(usecase)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项目组成员本身BIM技术专业程度与相关工程经验的重要性。BIM的项目执行程度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因素(比如项目组的团队合作,协同与信任等)而非技术因素。受益于高效的BIM应用,该项目最终节省成本1000万美元(原工程预算1.3亿美元,实际工程耗资1.2亿美元),并且提前60天完工。该项目也因此获得多项全国性和区域性大奖。
建立四纵 驰骋南北
白砂战斗后,红四军前委作出决定:部队分两路出发,一纵队由林彪率领到才溪、通贤、南阳等地策动农民暴动,二、三纵队到新泉,各纵队在新泉会合,一方面进行整顿,一方面相机行动。
北四区整个区域连成一片,成了赤色世界。受北四区影响的四邻各区乡的农民都倾向革命,陆续派人到蛟洋与傅柏翠联系,在傅柏翠的指导下,这些区乡逐步发展了秘密的革命组织,为后来的红四军入闽和全面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打下一定的基础。
1928年11月底,省委候补书记罗明赶到上杭苏家坡,向北四区的党员传达了党的“六大”精神,并根据省委和闽西特委的意见,确立了闽西斗争的总策略:争取群众,准备游击战争,从小的斗争扩大党的宣传和影响,不断巩固群众组织,以便发动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根据罗明同志指示,傅柏翠挑选了30多名经过战争磨练的青壮年组编成一个红军教导队,省委还派来了罗瑞卿(四川南充人,1927年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从事革命活动,建国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等职)和曾省吾(湖南人,1929年初受组织派遣到闽西指导和训练地方红军,同年9月在攻打上杭城时英勇牺牲)二人到蛟洋担任军事教官。这支教导队成立后,一面加紧训练,一面不断奇袭敌人。经过几次战斗的锻炼,使初建的红军教导队日益壮大。
五十五团成立后,中共龙岩县委军事部长陈品三从龙岩赶到五十五团驻地永定悠湾,请求傅柏翠率领队伍支援后田农民,打击军阀陈国辉,夺取龙岩城。傅柏翠率团到达后田后,当地农民群众手持刀枪当向导,立即围剿了国民党民团,摧毁了反动政权机关,并捕捉枪决了一名民愤极大、罪大恶极的大地主。8月6日,王海萍和傅柏翠指挥三县农民分成左右两路进攻龙岩城,队伍士气高涨,队伍发展也很快。龙岩城虽未攻下,但锻炼了队伍。之后,傅柏翠率部转回永定,决定攻打坎市。
删除训练集中已有的样本时,采用减量式(或“遗忘”)算法。当样本xc在集合R中,如果它对SVR的解无作用,将其从训练集中移除时影响不大,且不需要调整。另一方面,若xc有一个非零系数,则将这个非零系数的值逐渐减少为0,同时确保训练集中的其它样本依然满足KKT条件。
在红四军二次入闽前,傅柏翠就接到闽西特委邓子恢的信,要他迅速扩大武装,准备成立红军五十九团。1929年5月21日,傅柏翠率领红军教导队在北五区的苎园鱿鱼坝进行军事训练,接到毛泽东、朱德、刘安恭三人的联名信,信的大意是:“红四军入闽部队已到庙前,请今晚速来商酌有关事宜”。傅柏翠星夜兼程,立即赶往庙前,并向毛泽东简要报告了他们掌握的地方情况。毛泽东也向傅柏翠交代了四项任务。
1929年7月中旬,傅柏翠率领红五十九团到达新泉参加红四军整编。红四军官兵得到休整后,红四军军部在新泉墟的背头岗大草坪里召开全军军人大会。朱德军长传达红四军前委的决定,宣布成立红四军第四纵队,纵队下辖三个支队,以上杭北四区(蛟洋)的武装(即红五十九团)为基础,编为第七支队,将永定武装编为第八支队,第九支队暂缺。全纵队共500多人,300多条枪。傅柏翠为纵队司令员,张鼎丞为党代表,李任予为政治部主任。这是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第一支正规红军,蛟洋暴动武装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红四军的一支主力,这是上杭人民的荣光。
出击粤赣 声威远扬
新泉整编后,毛泽东及红四军前委分析当时的形势后作出决定:三打龙岩城,消灭陈国辉,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9月,朱德军长在上杭县委和闽西特委的要求和建议下,决定以全军力量攻打尚被军阀卢新铭匪部盘踞的上杭县城,以消灭地方反动残余势力,建立一县或几县联合的红色政权。
红四军三打龙岩城,攻克“铁上杭”,使红四军的声威日益扩大。打下上杭城后,红军主力出击广东东江,四纵队留守上杭,此时纵队司令员由胡少海(湖南省人,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军二十九团团长)担任,傅柏翠改任纵队党代表,此后傅柏翠都在后方搞地方工作,在蛟洋创办“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
1930年1月7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一、三、四纵队离开古田,挥戈赣南,开展新的斗争。四纵队官兵经古田会议期间的整训,面貌焕然一新。在战斗中,四纵队装备得到改善,人员扩大到800多人。此后,配合兄弟部队,连克多城,打开了粤贛边界的新局面。
6月初,红四军前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中共闽西特委的建议,四纵队返回闽西。闽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欢迎红军,在四纵队路过的乡村,到处张贴“欢迎四纵队回老家”、“欢迎百战百胜的四纵队”等标语。中旬,经闽西苏维埃政府建议和红四军前委决定,四纵队留守闽西,与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成红二十一军,胡少海任军长,邓子恢任政治委员,陈正任政治部主任。全军2000余人,辖7个纵队,其中第一纵队是由原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蛟洋武装)扩编而成。红十二军成立后,坚决彻底地肃清苏区内的民团和土匪,以巩固苏维埃政权。8月5日,胡少海率部攻打漳平永福炮楼时,不幸腹部中弹牺牲。
1930年11月,闽西总行委、红二十一军军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闽西红二十军(1930年5月,闽西第十二军进军东江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将当地部分武装合编为红军第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红十二军,贺沈洋代理军长(黄埔一期毕业,1931年被错杀)。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与闽西新红十二军在汀州汇合,闽西的新红十二军改编成为34师补充到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下辖34师(新红十二军)、35师、36师。1932年10月,红十二军军部及第36师编入红二十二军。十二军缩编后,萧克(湖南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任军长,黄苏任政治委员,1933年6月初,十二军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之后,随中央红军转战南北。
蛟洋暴动武装在党的领导下,由地方武装发展成为正规红军,几经扩编、缩编和整编,使蛟洋暴动的旗帜一直飘扬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单位:上杭县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祥亨)
标签:农民武装论文; 上杭县论文; 暴动论文; 地方党组织论文; 革命根据地论文; 党的领导论文; 武装斗争论文; 农民运动论文; 上杭县委党史研究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