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设置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高中课程体系统一性过强,课程类型单一,体系陈旧,比例不协调,由于多种原因,高中课程改革进程缓慢。因此,加快高中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其进程和结果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课程设置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实体,课程改革设置是深化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改革旧课程设置体系,探索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办好高中教育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我校从1995年10月到1998年7月对高中课程设置改革进行实验, 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相结合
1.学科类课程:按国家教委课程计划的规定全部开齐。
2.活动类课程:分集中安排的活动课和分散安排的活动课两类。
集中安排的有:
(1)社会实践课
①军训课。在高一的第一学期,集中12天时间,在南口青少年教育基地,由武警二部队执教。
②农业生产劳动课。集中8天时间, 在南口青少年教育基地参加果园劳动。
(2)技术实践课
高一,每周除开设两节计算机课外,在第一学期内占用两周下午课时,集中上技术实践课。开设《医疗保健与急救》、《摄影与暗房技术》、《手工扎染》、《自行车维修》、《插花》、《篆刻》、《机构制图》、《电工原理》、《缝纫与纺织》课程。每位同学选学一门。
(3)创造实践课
课程内容为实用物品的设计与制作,此活动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先集中全年级学生看录像,讲如何进行小发明创造。然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后进行设计与制作。
分散安排的活动课有:
1.学校组织的活动课。
除每周一节班、团活动、群体活动和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乐团、合唱团、各种体育代表队活动外,年级还组织了歌唱、形体、书法、报刊编辑、数学、物理、政治等17个课外兴趣小组,参加活动的学生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85%。此外,还开设了一节语文阅读活动课。
2.学生自己组织活动。
由年级学生会牵头,组织了三个社团:文学社、舞蹈队和英语沙龙。教师不参加组织和辅导,一切由学生自己组织和管理。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
除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九门必须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具体安排和操作方法如下:
1.压缩一节语文课,开设一节语文阅读课(必须选修)。
2.压缩一节英语课,开设一节外教口语课(必选课,在高一时开设,高二时改为自愿参加的课外小组活动)。
3.压缩一节化学课,开设两节自选课。在这两节自选课时间内,共开设八门课程,由每个学生任选一门参加学习。这八门课程是:属于竞赛类的有《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数学》。属于拓宽类的有《应用数学》、《美国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鉴赏》、《逻辑与语言表达》、《生物实验技术》。
三、分层次教学的课程和不分层次教学的课程相结合。
《实验方案》中原定在所有必修课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四门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实际操作中,因物理、化学师资力量不足,仅对数学、英语两门课实行分层次教学(从高一下学期起实行)。采取的方法是分层不分班,即保留原有的行政班,按层次再分成若干教学班。具体操作方法是:
1.数学全年级8个行政班,每4个行政班为一组,共两组,分出3 个层次5个教学班(A层一个教学班,B层3个教学班,C层一个教学班),全年级合计分出A层2个教学班,B层6个教学班,C层2个教学班。
2.英语。全年级8个班中,在1、2两个行政班中,分出A、B、C三层各一个教学班,在3、4、5三个行政班中分出A、B、C各一个教学班,在4、5、6三个行政班中,分出A、B、C三层各一个教学班。全年级合计分出A层3个教学班,B层3个教学班,C层三个教学班。
四、课内教学的课程和课外教学的课程相结合
上述学科课程(含必修课和选修[必选和自选]课)全部列入课程表,在课内进行。
上述活动课程,全部在课外进行。
实验成功的四条基本经验
经过两年的实验,取得四条基本经验:
(一)实验成功的根本在于学好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要成功,思想必先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学校领导和课题组骨干成员们坚信不惑并努力贯彻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原理。
《实验方案》出台伊始,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对通过实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各有特长的适应国际交往的新型人才奠定扎实宽厚的基础”的课程总目标一致赞同。但要增设选修课,压缩几节必修课,却疑虑重重:人家在那里拼命加课,我们却要减课,高考成绩还要不要?
为了统一思想,协同动作,李金初校长多次组织理论学习讨论会,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学习柳斌同志《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等论述素质教育的系列文章,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验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多数教师取得了共识:以考试为中心来安排教育,必然是应试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来安排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着力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验方案》的实施,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之必需,值得干,必须干。李校长归纳了大家讨论的意见,提出了坚决深化教育改革,实施高水平素质教育的六个“下决心”:
1.下决心即使牺牲一点应届升学率,也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待升学,我们的战略是:“不为高考,赢得高考”。令人满意的升学率是高水平素质教育的结果,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
2.下决心逐步摆脱以升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3.下决心还学生以“四权”(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主动发展权)。
4.下决心抓特色发展。
5.下决心纠正违背素质教育原则的教育行为,建立相应的制约保障机制。
6.下决心给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发展高水平的电教技术,推进我校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二)实验成功的要决在于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我校建立高水平素质教育体系的总目标、总特色,它也当然是我校高中教育、我校改革高中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总特色。
就高中课程体系而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总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课程目标的特色:全面发展+各有特长+组织合作能力。
之所以把“组织、合作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突出出来,是因为在未来的社会里,组织与管理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国内国际的交往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未来社会里,人际关系的困难可能造成解决问题的严重障碍,解决问题能力主要基于行为表现或化解能力而非基于知识。”因此,在《实验方案》的“课程目标”中,我们与众不同地提出了“适应国际交往新型人才”作为内容之一,可见,这是我校的一个创见,一个特色。
2.课程内容的特色:共性+个性。
这里的共性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必修课内容。这里的个性是指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我校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时,注重设置那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课程,从而在课程内容上实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课程设置与结构特色: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层教学的课程+不分层教学的课程;课内课程+课外课程。
4.课程教学模式的特色:分层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运用的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一种模式,其特色是:学生的分层不是依据考试分数来划分快、慢班,而是完全尊重学生自主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层次,并实行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电子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是着重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色是:使电子媒体的作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即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讲解的辅助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5.教师队伍的特色:高师德+高学识+高能力。即“三高”: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高水平。
(三)实验成功的重点在于始终抓住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大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在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素质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与结构改革上,并非简单的表现在增设几门选修课、活动课上,更非表现在选修课、活动课开设得越多越好。我们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上。在实验中,我们压缩了一些必修课,相对减少了一些课堂教学时间,使我们更加注重改革课堂教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这是压缩必修课,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堂设置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行有选择而无淘汰的分层教学模式和电子应用教学模式。全体老师在改革实验中紧紧抓“主渠道”不放,在两年实验期内,共撰写教学论文51篇。
(四)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分析、解决运行过程中的矛盾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固然是实验实施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但《实验方案》制订后,并非大功告成。关键要善于不断发现、及时分析、认真解决实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这样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课程设置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关键和难点,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制约因素多,矛盾多,困难大。实验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在解决诸多矛盾时,应该特别解决好下列三个矛盾:
1.先进的教育思想与陈旧的教育观念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实验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根本”,就为顺利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其他矛盾创造了先决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李校长多次组织教育理论学习、讨论会,多次组织课题组骨干力量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外校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以拓宽我们改革的思路。
2.改革实验与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
《实验方案》出台时,不少教师疑虑重重,认为我校的办学模式是侧重升学的预备教育,担心减少必修课后,会影响高考升学率。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可以理解。但它说明了这确实是一个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改革实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解决的难度之所以很大,在于它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高考制度、高考内容多、难度大没有改变;现行的高考学科的大纲、教材偏难偏深没有变;上级行政部门紧抓高考升学率没有变;家长对子女考上大学或考上好大学的高期望值没有变;社会群体评价学校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标准的质量观没有变。
在这种大环境制约因素颇多的情况下,搞课程设置改革,确实是非常艰难!但,我们知难而进,坚持改革。一方面,在《实验方案》中的“课程计划”中对各学科的课时量和课程总量作了精心计算和合理安排尽力做到求实,可行,实用;一方面,做好分析,解释,宣传工作,回答和解除教师的疑虑。
(1)我校高中办学模式是侧重升学预备教育, 但不等于侧重应试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课时的多少,会影响到授课内容,但是在一定限度内, 课时的多与少,并不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如果我们只把注意力放在增加课时上而不放在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反而会降低质量。
(3)课题计划中压缩一些必修课,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控制在可行的范围内。如,语文,国家教委1994年课程计划调整意见中规定高中三年课程总量为281课时,我校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压缩一节语文课,高中三年的语文课课程总量为254.4课时,(指必修课,每课时40 分钟),三年的总计,仅压缩25.6课时,平均每年仅压缩8.53课时,每学期仅压缩4.27课时,每周压缩0.27课时。英语、化学也大体如此,虽比学校原规定的课时减少了一节,但相对于国家规定的课时来说,减少的课时也很有限。
(4)上述压缩必修课的课时量,对每一学科来说, 是微乎其微的,但积少成多,从全部课程总量中压缩出来的课时量有165.5 课时之多,用之开设必选课(如,外教口语课和自选课),并可以每年用32周的课程量完成国家规定的34周的课程量,腾出两周时间集中上活动课。这就使《实验方案》中的“课程目标”有了时间保证。
(5)我校电教设备扩充即将启动, 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远非增加几个小时的课时量所能比拟。
(6)《实验方案》还采取了一些“保险”措施, 使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主要学科。
以上六点分析说明,对解除教师疑虑,达成共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与滞后的教学管理之间的矛盾。
这是指新的课程设置和结构体系建立起来后,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作相应的调整,教学管理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改革的发展,两者之间形成反差。例如,在分层教学实验中,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应该怎样管理才有序有效?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究竟应如何考核?如何评价?如何管理?又如,选修课、活动课开设后,学生的素质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等等,都是应该而且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有的,我们抓住了,但成效不够理想。如,我们每年都召开分层教学研讨会,力图分析和解决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会者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体会,大家都有收获,但作为管理者来说,缺乏归纳和总结,使之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使其能上升为教学管理制度上的若干规定。这是我们在下一轮的课题实验中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这也正好从反面说明了认真分析和解决实验运行过程中的矛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