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精神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艰苦奋斗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生活实践中,人是实践的主体,自然和社会构成实践的客体,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活动就是人的实践价值活动。任何时代的价值活动,都自然锻造出相应的主体思想风貌即价值精神。与过去我们所倡导和实践的相比,艰苦奋斗精神有了新的更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艰苦奋斗史。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受住了各种复杂险恶局面的严峻考验,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保持和发扬了在革命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巩固了政权,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又是靠艰苦奋斗精神,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艰苦奋斗不是物质条件匮乏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先进政党所必须具备的优良作风,是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290页。)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优良传统,才使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进而成为领导全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胜利走向辉煌的坚强领导核心。今天,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以迎接和投入新世纪更伟大的创业,就应该时刻牢记艰苦奋斗则民富国强、骄奢淫逸则国破家亡的古训,将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工作的长期方针,让中华民族崇尚节俭和力戒奢靡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必须将艰苦奋斗作为长期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宏伟工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比较落后,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具备四个前提,其中一条就是要有一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论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是就我们面临的伟大事业而言,都需要矢志不移地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励精图治的精神。
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长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反腐败、打击经济犯罪是一项长期的经常的工作,至少要伴随到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一天。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有其土壤和条件,这决定了反腐败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斗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乘虚而入,并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思想结合起来,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享乐主义倾向呈蔓延滋长之势,大吃大喝、比富摆阔、奢侈浪费之风开始盛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奢靡之风已侵入到党内。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挥霍公款、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以致走上犯罪道路。任其蔓延下去,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会丧失,中华民族的气节和精神就会泯灭。克服这些腐败现象,关键在于加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党员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6、290页。)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共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严于律己,防微杜渐,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和奢侈享乐之风。尤其要坚决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诸如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以无愧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称号。
二、新的形势赋予艰苦奋斗新的内涵
新的社会实践必然给人们的认识和观念带来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自然赋予艰苦奋斗精神以新的内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弄清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对于新时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有些领导干部对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感到不可思议,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讲艰苦奋斗不合时宜,甚至有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过时了。这些都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这些同志对艰苦奋斗还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朴素理解上,这显然是对新时期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乐于进取、淡泊名利,是时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基础。我们今天提倡的艰苦奋斗不仅是生活标准高低、生活习惯好坏、生活朴素与否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当前,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共产主义信念面临着新的挑战。有的人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有的人“一切向钱看”,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带到党内来;有的人只图索取,不求奉献。这些行为的实质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是艰苦奋斗思想的滑坡,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势必阻碍经济发展,并直接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做到不图名利,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工作;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敢于负责,勇挑重担;树立的正确的得失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价值追求目标,从而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乐于进取。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的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前提,今天的艰苦奋斗,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干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坚持从实际出发,排除各种困难和阻力,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更加科学、自觉地指导和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创业者必备的思想素质的精神风貌。
第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是新时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关键。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创”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具备探索和创业精神。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敢字当头,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开拓。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挫折和失误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开放大业义无反顾。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从纷繁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要坚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不畏惧、不退缩、不蛮干,做到思维敏捷、决策科学、工作落实。
第四,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新时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作为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一直是创业者的座右铭。在敌强我弱的战争年代,严酷的环境迫使人们艰苦奋斗;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严峻的形势逼着人们艰苦奋斗。今天,我们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所拥有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知比过去优越多少倍。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因为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和奋斗的目标与战争年代相比更加艰巨。当然,我们讲艰苦奋斗,不是让人们回到过去的那种苦难年代,不是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的提高。我们所反对的是缺乏科学头脑,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以及不珍惜国家和人民钱财的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摆富斗阔行为。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目的是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永葆战争年代那样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股革命干劲,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总之,新时期我们所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指人们的精神状态、道德情操、工作作风、革命志向、工作毅力和工作干劲。
三、切实加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
艰苦奋斗既是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更是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赖于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振奋民族精神的今天,如何在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中深入持久地进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奋发图强、勤俭建国的教育,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而崭新的课题。
1.加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安身”(欧阳修《伶官传序》)这样一些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因此,人们一向赞美和提倡艰苦创业精神,鄙视和谴责那些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行为。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妇孺皆知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动人故事,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战胜了无数次自然灾害,抵御了众多的外夷入侵与掠夺,医治了战争的累累创伤,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强大。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发扬优良传统的艰苦奋斗史,它是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发展经济、共图大业的生动教材。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舞人民斗志,振奋民族精神,迎接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新纪元。
2.大力开展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教育。“成由节俭败由奢”,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古训。不论过去和现在,大凡事业有成的人,都经历过贫困、艰苦的磨难,成功经历虽然迥异,但在克勤克俭、厉行节约方面都是一致的。一个人的成功是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也莫不如此。五、六十年代,周恩来同志就算过一笔帐,全国每人每天节约一根火柴,就可以买13台“东方红”牌拖拉机,按当时的人口和物价水平尚且能节约如此令人吃惊的钱财,那么拿如今的12亿人口来计算,节约的数额则更是巨大。与过去相比,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崇尚节俭的传统应时刻牢记,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
3.努力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一政治优势,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我们今天提倡的艰苦奋斗,目的就是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永葆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种革命精神和革命干劲,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通过教育,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上来,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从而以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4.不断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传统教育。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建国后形成的“雷锋精神”乃至在去年抗洪斗争中形成的“抗洪精神”,都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发扬这些精神,就能提高自身素质,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退却,坚韧不拔,勇住直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上述精神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干部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坚持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5.积极开展党的纪律教育。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的保证。奢侈浪费以及腐败行为,不仅干扰党的纪律的执行,而且又直接破坏了党的纪律,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在进行纪律教育的过程中,除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外,还要深入持久地抓好邓小平理论和党章的学习。通过学习,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章上,统一到党的纪律上,以形成一种人人知纪守纪的局面,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三慎”,即慎独、慎微、慎思。“慎独”,就是在独处而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一样恪守信念,严于律己,克勤克俭;“慎微”就是防微杜渐,注意从小事上和细微处陶冶情操,砥砺名节,严格要求;“慎思”就是时刻警惕一事之始,彻底摒弃那种“就干一次、下不为例”的侥幸、开脱和自欺心理,做到是非分明、警钟长鸣、不越雷池。
6.深入持久地进行党的宗旨教育。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问题,也是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一个党员干部合格不合格、群众是准确判断者。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和思想品德的标准。只有解决了一切为着群众利益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感情才能与群众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做到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急。
四、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艰苦与奋斗的关系。艰苦奋斗包括艰苦与奋斗两层意思。艰苦,即艰难困苦;奋斗,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努力工作。艰苦奋斗是问题的两个方面。艰苦是条件,奋斗是目的。艰苦是客观,是外因;奋斗是主观,是内因。一般地说,艰苦是为了奋斗,奋斗就需要艰苦,艰苦与奋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业需要艰苦奋斗,发展同样需要艰苦奋斗。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艰苦而不奋斗。这种人能够忍受艰难困苦,甚至乐于吃苦,能够适应艰难的环境,但缺乏创业精神,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有的人奋斗而不艰苦。这种人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但不能够吃苦,只适应在安逸的环境里去奋斗,一讲奋斗,就讲客观,讲条件,讲报酬,讲高消费。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艰苦奋斗的内涵,要做到既艰苦、又奋斗,把艰苦与奋斗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提高生活水平与奢侈浪费的关系。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正常的、合理的。奢侈浪费是消极颓废的表现,也是腐败得以产生和蔓延和温床。即使富裕起来,也不能淡忘甚至丢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和好作风,更不能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沉溺于物质享受。提高生活水平与奢侈浪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奢侈浪费的目的并不是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水平也绝不是奢侈浪费。当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改善了的时候,生活也应该过得好一些,工作条件也可以相应改善,但这都是以经济条件为前提的,是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原则的,决不意味着可以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
——正确处理节约与增收的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要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节约与增收相互联系,节约,就是使可能耗费掉的不被耗费或减少耗费。增收,就是增加收入。艰苦奋斗的目的,除精神文明方面的意义和效果外,就是增加收入。节约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相对增加收入。增收,又是从另一角度上实现节约。没有增收,无论怎么节约,积累也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不节约,再大的积累也可能很快耗费掉。节约与增收是积累的两条渠道,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只注意节约,不努力增收,只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却不想办法去创业、求发展。还有的人只注意增收,不注意节约,今天增收,明天浪费。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偏向,同时抓好节约和增收两个方面,既节约,又增收,从出口和入口两条渠道上增加积累。
——正确处理职权威力与人格力量的关系。领导干部对群体产生影响力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凭借法律、党章或习俗认可的地位所产生的命令和指挥力,即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力量能够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种就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即凭借领导者个人的品德、智能来感召人们,这是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摆官架、带官腔、逞威风、耍权势,这种在群众头上作威作福的做法,在有些地方和有些时间内能愚弄和吓唬一些群众,有时也能“解决”一些问题。由于不正之风的存在,有些人还认为这种人有魄力,反而认为那些默默无闻地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干部不像官。久而久之,诱发了少数本来就艰苦朴素、埋头苦干的干部的攀比心理。事实证明,一个干部的形象,绝不是靠外面光、靠“派头”所能够树立起来的,而只能靠扎实地工作,靠艰苦奋斗,靠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就,靠群众的口碑才能树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非权力影响力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领导的重要行为。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注重自身修养,在广大群众中树立公仆形象。
——正确处理严于律己与关心群众的关系。一个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既是群众的一员,又是群众的代表,必须严于律己。凡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必须身先士卒;凡是禁止做的,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做到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只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领导干部,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群众之中,与群众朝夕相处。因此,要与群众休戚与共,处处关心群众,在不违反法律、政策和党纪党规的前提下,宽以待人,关心同志。一事当前,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真正做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在同志之间,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同志之间的非原则性问题不纠缠、不计较。千万不可对人严、对己宽,要求别人艰苦奋斗,而自己却骄奢淫逸;不许别人铺张浪费,而自己却大肆挥霍。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依靠艰苦奋斗这种宝贵的主体精神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开创了数千年的文明史。目前,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赋予艰苦奋斗新的科学内涵。只有准确地理解它,才能达到对其认识上的理论升华;只有使其真正成为实践主体必备的精神状态,才能使改造客体的活动富有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必将放射出新的光辉,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成为现阶段推进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